隆尧重点文物大盘点!看看你村有吗?

重点文物

一、化石

1984年,隆尧水饭村村民在村东南挖井时,挖出一蛋状化石,遂上缴县文物保管所。经国家古脊

动物研究所鉴定,该化石为更新世晚期安氏驼鸟蛋化石,距今约5-10万年。该化石呈正椭圆形,长径17厘米,是当时华北地区发现的第二枚驼鸟蛋化石,印证了隆尧-带当时属亚热带气候。

1981年,由邢台地区文化局向县文保所转交诺氏古菱齿象牙化石一对,全长3.25米,直径0.28米,臼齿五颗,最大者重约4公斤,出土于邢台百泉,时代同为更新世晚期,距今5-10万年。

二、古遗址

1989年,在尧山南麓、泜河两岸首次发现仰韶文化遗址3处,将隆尧县人类活动的历史由原来的4000年提前到6000年前,填补了县域史前文化的空白。位于尧山西北500米的龙山文化,其遗址正与尧舜在这一带活动同期。而众多商周遗址,更证明了这一地区在商周时期的兴旺和繁荣。成为中原商周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一时代的遗址有西侯南、西山南西、北村东、北小霍东南、丘底东等5处。这里介绍2处。

西侯南遗址

位于尹村镇西侯村南1.5千米泜河北岸台地处,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2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距地表1.8-2米。从台地断崖上可见灰坑、红烧土、陶片堆积、墓葬等,暴露人骨多处。遗物以红陶为主,器形有红顶钵、红顶碗、直领小口罐、盆等。该遗址为仰韶文化遗存。遗址基本完好。

北小霍东南遗址

位于尹村镇北小霍村东南500米处,其东南1千米为尧山玄武山。遗址原为一高出地面2米左右的台地,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因早年烧砖用土,破坏较为严重。从断层看,文化堆积厚1-1.5米,内含丰富。曾采集到大量石器,以石斧最多,其次为石凿、石铲等,多磨光; 陶器多泥质和夹砂灰陶、磨光黑陶; 曾出土一件蛋壳黑陶豆残片,厚度仅1毫米; 还有少量红陶,器形有罐、甑、鬲、豆、盘、瓮、盆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少量方格纹、弦纹等。该遗址应为一处龙山一商周一秦汉遗存,相传尧舜曾于龙山文化晚期(约4000年前) 活动于这一带,与该遗址的年代相吻合。

(二)商周遗址

现存丘底东北、北小霍西南、双碑等遗址13处,前志均列表记载,仅介绍2处。

丘底东北遗址

位于隆尧镇丘底村东北250米处的泜河故道沙滩上。因用土成坑,面积南北约120米,东西尚不清楚,西部断崖上有灰坑数处,最大灰坑直径约8米,深超过3米,距地表1米,遗物有商代鬲足、口沿,两周鬲、口沿,战国深腹盘等,该遗址应为一商一周一战国遗存。遗址部分被取土破坏。

岗头遗址

位于双碑乡岗头村东50米处,在光泰岗南坡西侧,遗址东西、南北各约30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地表遗物丰富,多粗、细绳纹的灰陶鬲残片,也有少量红陶,其次有盂、罐、豆、布纹瓦、细石器等。该遗址应为商周至战国遗存。遗址部分被民居所压,部分遭破坏。

(三) 古城遗址

柏人城址前志已述,不赘。

象氏城址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固城镇户曹村周围,城近方形,四面城墙各约千米,大部不存,面积约1平方千米。1987年在城址西郊的固城村南,一被破坏古墓中出土140余片刻花贴金玉片,花纹有龙、虎、云、柿蒂等形。史载西汉赵敬肃王之子刘贺元朔三年(前126) 封象氏侯,传五世,至王莽绝。玉片当为象氏侯墓中出土。象氏城自西汉始,至东汉废。

尧山城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隆尧镇尧城镇地下,面积约1.6平方千米,北临泜河,正西1千米为清代以前泜河故道。此地唐前属柏人县,天宝元年遭洪水后迁县城于此,更名尧山县。宋大观年间,又遭洪水淹没。地下的唐、宋尧山城保存较好,内含丰富。附近沙坑不断出土唐、宋陶、瓷器物。现地表附属遗物有: 元、明时期尧山南城门; 西北角明代残城墙500余米; 清代城隍庙亭一座; 西城墙外北朝蟠龙石柱一根,应为隋唐寺院建筑遗物。

庆城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牛家桥乡旧城大兴庄之间,西距隆尧县城6千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除北城墙尚有部分遗迹外,其余全为农田。史载此地汉初置广阿县,隋初置象城县,大业元年(605)改大陆县,唐武德四年(621) 复改象城县,天宝元年改昭庆县,宋初改隆平县,于宋大观二年(1108 )

于洪水,西迁今隆尧县城。

三、古墓葬

隆尧古墓葬以西部较多,柏人城周围的木花岗、光泰岗、马棚岗等均为战国墓葬集中地。名人墓则首推唐祖陵,为李唐王朝两代祖先的陵寝,是证实“李唐祖籍”在隆尧最重要的证据,前志已载。其他历代名人如李昙、任敖、彭乐、彦琮、孔璠、樊腾凤等墓遍布隆尧各地。

木花岗战国古墓群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碑乡木花村西500米的木花岗上,北距柏人城址1.8千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是柏人城历代主要墓葬区。岗上及周围墓葬密集,主要为战国墓,其次为汉墓,推测当在千座以上。岗上南半部有汉墓4座,俱有封土。

西汉任敖墓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丘底村南偏西200米处,现存封土南北72米,东西84米,占地面积6048平方米,高10.5米。通体呈东西略长之复斗形,封土顶部面积896平方米。该墓是县境内最大古墓。

1946年前,顶部有二层楼阁式神庙,俗称“灵山”。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的“灵山庙会”盛况空前,朝拜者远及河南山东诸省,1947年将庙宇全部拆除。《前汉书》列传第十二载:“任敖,沛人也......素善高祖。及高祖初起,敖以客从为御史,守丰二岁。高祖立为汉王,东击项羽,敖迁为上党守。陈豨反,敖坚守,封为广阿侯,食邑千八百户。高后时为御史大夫,三岁免,孝文元年薨,溢曰懿侯。”隆尧东部汉为广阿侯,故任敖死后葬于其封地。

隋彦琮墓

隆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口镇山口村西南1.5千米之尧山东南坡上。该墓为一天然突起的巨石,北高南低,四壁削立,酷似棺形,南北长10.62米,最宽处7米,北端高2.7米,南端高1.08米,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墓室口开凿于西壁中下方偏北,呈方形,高、宽各约1米; 慕室口右侧刻“隋国翻经法师彦琮遗身石室”,左侧刻“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无常”等字,墓室进深2.62米,亦呈棺形,空无遗存。该墓因崩山炸石被毁。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今隆尧)人,生于北齐天保八年(557),自幼出家为僧,历北齐、北周、隋三代,颇受隋文帝钦重,敕召入京,主持佛经翻译事业。大业二年(606)隋炀帝敕命彦琮在洛阳立翻经馆,任译主,为中国僧人任佛经翻译译主第一人。彦琮确立的翻译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誉为“翻经大德”,在佛典传译事业中,在中国翻译史上,都做出卓越贡献,《续高僧传》有彦琮传。大业六年(610) 示寂于洛阳,弟子遵其遗嘱,引柩归葬故里。

樊腾凤墓

邢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碑乡西良村西。该墓占地4平方米,高0.8米,与普通现代墓相同。墓前原有碑刻,已失。其后代将所立标志建一简易碑楼,并刻楹联:“三百年前遗志重苏,事局变化目的实现”,侧刻后代子孙姓名。

樊腾凤为明末清初人,曾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闭门不出,自建地窨,潜修韵学,著《五方元音》,为重要启蒙工具书,康熙十年出版后,影响深远,广受欢迎,再版册数过亿,风靡全国达三百年

之久。《唐山县志》有樊腾凤传记,后人在西良村建有樊腾凤公园,铸樊腾凤铜像。

四、古建筑

1947年隆平、尧山两县合并为隆尧县后,像县城城墙、城门、县衙、文庙等大型建筑均是双双呈现,相映争辉。而历代寺院、道观多达60余处。造型精美的石牌坊遍及两城,有40余座,各种庙宇更不可胜数。后因自然和人为破坏,所剩寥寥。

(一) 古城

尧山南城门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降尧县城正西偏南7千米的尧城镇,即原来尧山之县治。尧山旧县城自元至清,几经修茸,现存城门为南门,曰“迎薰”门。原石质门匾上的“迎薰”二字为唐山县知县李应奎书,刻于万历十二年(1584),匾上还加刻有“民国十三年(1924) 重修”等字,应是最后一次重修时间。该匾收藏于隆尧碑刻馆内。

现尧山南城门门楼及表面砌砖早已不存,城门墙残高8米,宽20米,厚11.1米,正面东半部、西上角可见内层填砌砖,余为夯土所筑;墙基高2米,平铺5层条石; 城门洞基本完好,外部为一伏一券青石结构,内部为砖结构。正面门洞外高3.8米,宽3.45米,进深11.1米,城门内券顶高5.4米,宽4.4米。

(二) 寺庙古塔

天宁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良乡南寺庄村东南部,现存后殿和观音殿

后殿: 座北面南,三间,歇山顶,原有斗拱,重修后将斗拱掩盖,殿内梁架结构,为元末或明初原建,墙壁为清、民国间重修。殿内东、西二壁还保留有两大护法金刚的彩绘壁画,已剥蚀不清。

观音殿: 在后殿南,北向,一间。硬山顶,无斗拱,殿内东、西二壁尚保留民国年间壁画,东壁九人,西壁七人,俱为鱼、鳖、龟、虾之神,人物上半身清晰,下半身为白灰涂盖,梁下绘丹青海水,约为民国年间所绘。

附属文物有天宁寺碑,平顶斜角,碑文首行刻“大清同治六年四月重修天宁寺龙王庙”,下刻合乡善信160余人。

城隍庙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尧城镇隆尧二中校院西部,原为尧山县城隍庙前之亭,石砌台基,亭呈方形,基部砖、石结构; 四角为方形石柱,南面二柱阳刻楹联:“龙章琬琰威震四境,凤诰焜煌灵焕千秋”; 北面二柱阳刻楹联,右(西) 侧为“灵异迭昭清浩劫”,左侧(东) 为“祷求频应济群生”,左下部阴刻“乙酉拔贡贾天球敬题”(贾为清代人)。柱础为复斗式。亭为布瓦歇山顶,五踩如意斗拱,夔龙异形昂和耍头,制作精彩别致。顶脊及瓴角均损坏。

石佛寺砖塔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尹村镇染红村南石佛寺遗址上,系八角六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8米,基座为砖石结构须弥座,具宋代特征; 塔身下三层较高,以叠涩外突的雕砖为塔檐,有龙、凤、花卉等浮雕图案,四正方均有券门,第一层南北二门通透; 上三层较矮,无门,有砖刻塔檐; 八角攒尖式布瓦顶,塔刹损坏仅留铁柱。除第一层券门和塔刹部分损坏外,基本完好。该塔是隆尧县境内唯一存世的古塔,也是全国幸存的少数几个临济宗古塔之一。该塔始建于宋、元,明、清重修。1966年邢台大地震,此塔未受损坏。

刘秀庙娃娃殿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汪店村西北,原有以刘秀庙为主的庙群建筑,今刘秀庙仅存三分之

一前墙,其西北6米处有硬山顶建筑一座,俗称娃娃殿,三间,南向,五架梁,四椽袱,保存较好,是清末民国初建筑。庙前原有元代《光武灵应碑》和清代《重修光武庙碑》,现已迁入碑刻馆,庙中石

供桌迁入文保所内。

五、古碑刻

尧山,这座有优质石材的“平原孤峰”,为碑志、石刻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隆尧县域,历代艺匠高师制作的碑碣石刻,数量之大,艺术之精,实属罕见。虽经长期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仍然有大量遗存,仅幸存的唐碑就达8通之多,这在全国各县实属罕见。

在现存碑刻中,价值最大的首推唐《光业寺碑》,它和唐祖陵同样重要,是佐证“李唐祖籍在隆尧” 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另章介绍)。 其它众多的碑、志,内容丰富,涉及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山川变迁、风土人情、天灾战乱等,为研究隆尧乃至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原始依据和第一手资料,

同时也展示了其书法雕刻的艺术价值。

杨翚碑

原在隆尧镇西河村东杨氏墓地,现存碑刻馆。

该碑青石质,高2.18米、宽0.87米、厚0.22米。 碑首浮雕六蟠螭盘顶,造型古朴。圭形碑额,阴刻魏书“魏故宁远将军广乐太守柏仁男杨府君之碑”。碑身正文楷书(魏体) 23行、行43字。刻立于北魏延昌元年(512),是邢台市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碑刻。碑文漫漶,难以句读。

(杨翚碑》是中国书法名碑,已见于多种著录。包世臣在《广艺舟集》中首称此碑为“北碑之冠”。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列《杨翚碑》为“精品上”,评其书法“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作字功夫,斯为第一”。

安乐寺碑

原在北楼乡景福村东北安乐寺遗址上,现存碑刻馆。该碑青石质,高4.02米、宽1.28米,龟趺座。

其碑首艺术价值极高,所雕六龙,形象生动逼真,质感极强。圭形额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碑阴同),线条优美,生动传神,是不可多得的盛唐艺术珍品。碑的四面,接续阴刻楷书《佛说无量寿佛经》一部,字体庄严健美,功力深厚,是优秀的书法佳作。该碑碑主是唐太宗第十子邢州刺史纪王李慎,刻立于上元元年(674)。原碑高4.5米左右,“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后搜集残石10多块,经配料修复,移入碑刻馆。

王璠碑

原在隆尧镇西甫街北(旧“思贤堂”遗址),现存碑刻馆。该碑青石质,碑首六龙盘顶,碑额阴刻行书“王君德政之碑”,碑阳行书35行、行55字。该碑记载王璠于唐天宝年间任昭庆县(今隆尧县东部) 县令,德政卓著,成为一代名宦,为之建“思贤堂”。碑文中记载了唐祖陵的重要地位,特地改象城县为昭庆县; 还记载了“陵侧居人数余千户”的繁荣景象。碑阴为宋刻,记载宋大观二年因水城废而西迁今隆尧城的史实。该碑撰文者为唐之名臣、工部尚书李大亮,碑文行书刚劲有力,挥洒自如,为唐书法佳作。《隆平县志》载该碑全文。

永康寺碑

原在北楼永康寺内,今存碑刻馆。该碑青石质,高2.22米,宽0.78米,碑首六龙顶盘,额龛刻一佛二菩萨,两侧刻“天皇供养”、“天后供养”。碑阳正文29行,行36字,刻立于唐天宝元年之后,碑主为巨鹿郡太守窦庭之及尧山县众官员。该碑是邢台地区唯一的草书碑,其书法“笔势飞动”,如龙飞凤舞、骏马注坡,实为唐代书法上乘之作。

孔璠碑

(包括《孔氏先德》、《孔氏先茔》二碑)

原在西侯村南孔氏墓地,现存碑刻馆。该二碑均为青石质。“先德”碑高3.25米、宽1.06米,龟趺座。碑首浮雕六龙盘顶,碑额题篆书:“尧山孔氏先德之碑”,碑阴同。碑阳碑文楷书18行,行40字,碑阴接碑阳,18行,行40字。翰林修撰国史院编修官龙岗董朴撰文并书丹; 奉议大夫监察御史刘赓篆额。该碑立于元大德元年(1297)。碑下部文字剥蚀严重、不能句读。

“先茔”碑高3.44米、宽1.09米,碑首六龙盘顶,碑额题篆书“尧山孔氏先茔之碑”,碑阴同。碑文楷书18行,行37字,碑阴接碑阳,13行,行37字,后有6行署名。董朴撰文,河间路儒学教授张国桢书丹,顺德路总管何德严篆额。元延佑三年(1316) 立。

孔璠为孔子后裔,随父定居唐山(即尧山) 县,此处有一小岗,东距尧山西麓600米,名孔岗,俗称圣神岗。

孔璠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做陕西河渠副使时,率数十万民众重新开凿郑国旧渠。灌良田四千五百顷,

使关中大富。曾在尧山讲学兴教,名扬一方,后以南阳知府致仕。

六、文物保护

(一) 保护措施

1980年1月,隆尧县文物保管所成立。10月,县政府公布了全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70余处。同时向省文物处申请拨款,对全县幸存的碑刻、石刻进行抢救,搬迁入所,集中保护。1982年初,搬迁时碑刻、石刻达130余件。7月,省政府公布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隆尧3项: 唐陵、柏人城址、隆尧碑刻群。8月,县政府公布全县文物保护单位90余处,树立标志60余处,并全面制止了柏人城城墙非法取土。1981-1982年,县文保所被省文化厅两次评为先进单位,张稼农所长两次被评为先进个人。1983年8 月,省文物局批准修建隆尧碑刻馆,1985年开始动工,1986年9月建成,10月1日,省文化厅、文物局在隆尧召开隆尧碑刻馆竣工典礼大会。同年,文保所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1987年,县政府第三次公布全县调整后的文物保护单位90余处。1993年、1999年,尧山城址、任敖墓先后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经过调查和增补,县政府公布全县文物保护单位107处。2004年,市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隆尧有6处: 北小霍遗址、樊腾凤墓、象氏城址、石佛寺砖塔、尧山石柱周总理慰问地震灾区纪念处。2006年,原省保单位“唐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命名为“隆尧唐祖陵”。

(二) 定级藏品

前志已载,今介绍两件一级藏品及绘图。

1.须弥座释迦坐像(唐)

佛像于1989年出土于尧城镇村西泜河故道。白石质,高40.8厘米。佛微睁双目,面带微笑,垂耳,螺髻,身披通体袈裟,袒右胸; 左手举胸前,掌心向外,右手指作环状置右膝上,结跏趺坐于仰覆莲须弥座上,呈说法相。座前方有垂幔,束腰部为八面体,浮雕八乐伎菩萨,有镂空八联珠柱相界,柱上、下均为双层圆台与上、下仰覆莲相接,覆莲下饰联珠一周,下为八面体基座,浮雕四面人物云纹、两面兽首云纹、两面缠枝花卉纹。

1993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鉴定组杜迺松教授鉴定; 12月,经省文物局鉴定组董增凯、常素霞、穆青、冀金刚鉴定为一级藏品。

2.戴花冠力士像(唐)

该力士像1988年出土于尧城镇村西泜河故道。白石质,高32厘米。力士头部向右侧扭转,紧眉、怒目、突额、露齿,耳饰圆坠,头戴三叶宝冠; 上身裸露,筋肉突暴,右臂横伸左肩前,手握冠带,左手下垂,作半握拳状,饰臂钏; 下身着战裙,腰束带; 有通体披帛往复绕体,多处镂空,双足跣立于不规则五边形台座上。

1993年12月,经省文物局鉴定组董增凯、常素霞、穆青、冀金刚鉴定为一级藏品。

以上两件藏品曾于1987-1988年,在省珍宝馆展出近两年之久。为确保这批珍贵文物的绝对安全,现

已转运邢台市,委托市文物处保卫科代为保管。

邢台代管的共41件定级藏品,前志已载。今载3件三级藏品照片及绘图。

Hash:2165f84954f7a640314e1178570f6cf852d8e13d

声明:此文由 隆尧微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