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点亮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位于渑池城北9千米处韶山脚下。本来,这里只是黄河岸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但是,20世纪2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使这个北方的普通村庄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向往的古文明“圣地”,此处的古文化遗址也被命名为“仰韶文化遗址”,翻开了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

1920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豫西采集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渑池县仰韶村,他收集到了一些村民耕地时翻出的石斧、石镰、石刀等古老石器,他判断这些石器极有可能是远古时期的。随后,刘长山又来到村民们挖出石器的地方现场勘查,发现了红底黑花、表面光滑的彩陶残片。于是,刘长山采集、购买了600多件石器和陶片,并将它们全部带回了北京

安特生见到这么多的石器和陶片非常震惊,他推断仰韶村是一处庞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文化层堆积一定十分丰富,于是他立刻亲自到仰韶村考察证实。

1921年4月18日,安特生、刘长山等一行5人来到了渑池县仰韶村。在路边的断壁上,他们发现有许多深灰色的口袋形灰坑非常符合古人类活动遗址的特点。随后,他们在这些灰坑中清理出了大批石器和陶片,并初步分析了已知的范围、地层及遗物的出露情况,确定仰韶遗址分布在仰韶东沟和西沟之间的南北长 900 米、东西宽300米的冲沟内,为正式的发掘做好了铺垫。

1921年10月23日,经过北洋政府农商部和地质调查所的批准,并取得河南省政府的同意,安特生和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年轻地质学家袁复礼等5位助手一起来到了仰韶村。他们的这次考古发掘拉开了我国田野考古的序幕。

他们的发掘工作从10月27日开始,一直持续了35天。安特生和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共挖掘了17个地点,出土了一大批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及一具人骨架。出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灰陶,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极具特色的彩陶,其表面的釉彩是用红、黑、白色矿物作原料研成粉末,涂于器物表面烧制而成,不会脱落或褪色。

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仰韶村确实是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遗址,距今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制陶、狩猎、捕鱼,已经具有很高的生活智慧。

通过对仰韶村发掘的出土文物的系统整理,1923年,安特生正式发表了《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在分析仰韶文化的性质时,他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前身,仰韶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国存在史前文化,并且中国文化的根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代。

在此次考古活动中,袁复礼还测绘了我国考古学史上最早的一幅野外考古作品——《仰韶村遗址地形图》。考古学的惯例是将首次发现文化遗存的地名命名为该文化的名称,因此,一种在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的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远古文化系统便被称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

Hash:7aa9844ec3c2c8c586d387b97222297a0e5d2796

声明:此文由 网评员郝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