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历史考证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二——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永宁县”的历史考证

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历史考证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撰文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张世旺审阅

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历史文献主要为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明代有八种,清代有十余种。关于“德里张氏始祖迁居河南永宁”的说法有两种:1.元末避兵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德里村;2.元末避兵张氏始祖母党氏(仲文公夫人)携子张贵迁居河南府永宁县德里村。另有大门楼村《张氏家谱》和《张氏祖茔碑》佐证资料,亦可作为重要参考。大门楼村张氏来源为:元末避兵张氏始祖仁美公配魏氏与仲武公迁居永宁大门楼村。

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

现将明清两代有关“德里张氏始祖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历史文献”介绍于后,并加以考证。

一、明代的历史文献均记载,“张氏始祖仲文公避兵迁居河南永宁”。现将明代有关“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永宁的历史文献”介绍于后。明代文献共八篇。

1.明 詹钟玉《张中丞传》;

2.明 王铎《都御史张公传》;

3.明 王铎代 《通议大夫巡抚四川葆一张公(张论)墓志铭》;

4.明 何吾驺《通议大夫巡抚四川葆一张公(张论)墓志铭》;

5.明 姜逢元《通议大夫巡抚四川葆一张公(张论)墓表》;

6.明 侯恂《巡抚四川兼理粮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葆一张公(张论)神道碑》;

7.明 邢绍德《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葆一张公行状》;

8.明朝崇祯年间金门寨二门八世《张母王氏墓碑》记载。

明代文献:

1.明朝武林詹钟玉所撰《张中丞传》记载:

“公讳论,字建白,其先同州人,始祖曰仲文者,始徙永宁家焉。(仲)文生贵,贵生玹,玹生銲,銲生注,注生朴,朴生稔,稔生公父(士)益,传世久远,树德不衰,至于公而始大。”

《张中丞传》收录于清顺治十年《永宁县志》卷七 人物志 勋业;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卷五 人物志 勋业。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人物志 卷五 勋业

2.明朝天启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詹事府正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孟津年眷晚生王铎撰《都御史张公传》记载:

“公讳论,字建白,世县陕之同州,其徙河南永宁,传凡八而生公(指张论)。”

《都御史张公传》收录于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卷三 行实;清顺治十年《永宁县志》卷七 “人物志 勋业”;清同治六年《河南府志》卷41 人物志 名臣。

王铎撰《都御史张公传》

3.明朝王铎代撰《通议大夫巡抚四川葆一张公(张论)墓志铭》记载:

“张氏自同州至永宁,(仲)文生贵,贵生玹,玹生銲,銲生注,注生朴,朴生稔,稔生(士)益,(士)益赠某官,(士)益生公。公讳论,字建白,别号葆一,以御史为四川巡抚、都察院,阶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者也。寿六十四,以某季月日竁于某原。”

本文收录于王铎《拟山园选集》卷六九《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丛刊》第111册。

4. 明朝万历进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何吾驺拜撰《明故诰封通议大夫、巡抚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葆一张公墓志铭》记载:

“张氏自同州至永宁,(仲)文生贵,贵生玹,玹生銲,銲生注,注生朴,朴生稔,稔生(士)益,稔、(士)益皆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士)益生公。公讳论,字建白,别号葆一,尝为御史大夫,抚蜀者也。寿六十四,以崇祯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竁于丰家原。”

本文收录于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卷二 志述

《张公(张论)墓志铭》

《张公(张论)神道碑》

5.明朝万历进士户部尚书、兵部右侍郎侯恂拜撰《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张论)神道碑》记载:

“公讳论,字建白,别号葆一,其先为秦同州人,后因避兵徙永家焉,自(仲)文始也。

(仲)文生贵,贵生玹,玹生銲,銲生注,注生朴,朴生金竹公稔,稔生兑泉公(士)益,代有隐德。兑泉公有异征,笃生公。”

本文收录于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卷二 志述。

侯恂拜撰《张公(张论)神道碑》

6.明朝万历进士、太子太保、资政大夫、礼部尚书、通家侍生姜逢元顿首拜撰《通议大夫巡抚四川葆一张公(张论)墓表》记载:

“按公讳论,字建白,别号葆一,其先秦同州人,讳(仲)文者避兵徙永宁,遂世为宁产。懋隐德,递传金竹公稔,兑泉公士益,而生公,生有异征,少崭露头角。”

本文收录于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卷二 志述。

7.明朝万历进士、文林郎、山东道监察御史、予告终养 旧寅眷晚生 邢绍德 顿首拜状《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葆一张公行状》记载:

“按公讳论,字建白,别号葆一,其賔于国,祀于乡。为兑泉公士益者,公父也,士益出于金竹公稔,稔出于朴,朴出于注,注出于銲,銲出于玹,玹出于贵,贵出于仲文,其先为秦同州人,至(仲)文以避兵徙永家焉,此艰难之始也,代有隐德。笃生公,有异征。”

本文收录于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卷三 行实。

8. 明朝崇祯年间金门寨二门八世《张母王氏墓碑》记载:

“吾父讳温,字进德,号明良,先吾母卒,寿七十,葬北里村西南山下祖茔之次。自始祖讳仲文者卜葬其北,其二世祖贵,祖珷、祖铠、祖濬、祖机、祖烰,至吾父凡八世,咸族葬焉。”

《张母王氏墓碑》原立于金门寨东南原柏坟二门祖茔进士坟,1958年坟被平,墓碑被运到村中。1968年寨根村在南坑北侧修建石磨及二级站,墓碑被运到站房,作为固定电机底座使用,1982年后被张世聚运回院中放置在井台上,2004年该碑被埋到院中混凝土地平下。

二、清代的历史文献有二十余种,清代的德里张氏家族纂修的家谱文献有十余种和碑记五种。

张鼎延纂修的《张氏家乘》等家谱文献,德里张氏祖茔《张氏始祖墓碑》等,以及清代名人为张氏历史人物所写的碑铭两种: 1.吴伟业所撰《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宁张公鼎延神道碑铭》; 2.吕履恒代裴芦院先生作《蓝孺张公(张琯)暨吕宜人合葬墓志铭》。 还有洛宁县大门楼村张氏家族清代张捷科等纂修的《张氏家谱》三种及大门楼村《张氏家族祖茔碑》。

(一)清代德里张氏家谱文献有十余种,其中德里张氏现存最早的家谱为张鼎延纂修的《张氏家乘》,张鼎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修谱时,才界定为张氏始祖(指祖母党氏)携子张贵迁居永宁县金门川德里村。 他的主要依据是: 德里张氏祖茔中没有始祖张仲文墓。 该谱记载: 张氏始祖母党氏携子张贵迁居河南永宁县金门川德里村。 “元末兵起,祖讳仲文者,在秦不知所终。 室人党氏携家避兵永宁金门川卜德里村以居,俗呼德里为北里,遂占籍焉。 ”后世修谱均相沿这种说法。 清乾隆三十六年《张氏始祖墓碑》也相沿这种说法。

张鼎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所修河南永宁《张氏家乘》,有关张氏始祖迁居河南永宁的记载为:

1.十世孙张鼎延《张氏家谱自序》云:“吾宗之著姓远矣,自同徙永凡八世,而笃生我中丞公,至余小子以及儿辈又三世矣!际流寇之变,谱乘委於灰烬,族属半罹兵戈,余小子几不免焉。”

2.十世孙张鼎延《张氏家谱又序》云:“十世孙鼎延曰:吾宗夙以孝友著闻,周宣王之世,至留侯良丞相安世,又以功名显於汉代,世德流传远矣。嗣后,兵燹相继,时代迁流不一,故其详莫得而考焉。故老相传,自秦同州徙豫云。”

3.查河南府永宁县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世系”:

①“十世孙曰:吾家其先同州,不详所自始。元末兵起,祖讳仲文者,在秦不知所终。室人党氏携家避兵永宁金门川卜德里村以居,俗呼德里为北里,遂占籍焉。”

②“陕西祖讳仲文配党氏,子一曰:贵。”

③“河南祖讳贵,配陈氏,子四曰:琇配加氏,珷配彭氏,珍配秦氏,玹配侯氏。”

④河南永宁县《张氏家乘》“张氏纪年”:

一世

“张氏始祖讳仲文陕西同州人。元末兵起,在秦不知所行事。配党氏,携家避兵永宁,遂卜德里村以居焉,是为张氏始祖,子一曰:贵。”

二世

“贵,仲文之子,娶长者陈仲武女,子四,长琇,次珷,三珍,四玹。长者德公取其家产五分之一给其子,四给公之四子,四子各擅分产环金门川德里村以居,至于今不替,生卒俱缺。”

4.据清雍正元年【1723年】下王召村二门十一世孙廪膳生员张璔《张氏二门家谱序言》云:“吾家自同州来至永,至今已三百余年矣。”

(二)德里张氏家族石刻碑记,清代的历史文献还有五种石刻碑记,主要有两种说法,①《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宁张公鼎延神道碑铭》、《蓝孺张公(张琯)暨吕宜人合葬墓志铭》皆记载为:始祖张仲文元末避兵迁居河南永宁;②张氏家族的《张氏始祖(祖母党氏)墓碑》记载为:始祖张仲文,元末避兵祖母党氏携子张贵迁居河南永宁县北里村。

《张公(张鼎延)神道碑》

1.清吴伟业所撰《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宁张公鼎延神道碑铭》记载:

“谨按张氏陕西同州人,始祖仲文避兵徙洛之永宁,仲文以下六世讳士益,缘其子中丞公贵得封,中丞公讳论,仕至四川巡抚、都御史。以元配段夫人生公(张鼎延),公万历壬戌进士,起家行人,考选兵科。”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三 丘墓

本文收录于①清朝钱仪吉《碑传集》卷十:明臣部院大臣 张鼎延;②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四;③清同治六年《河南府志》艺文志 卷89;④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艺文志;⑤民国四年《洛宁县志》及⑥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艺文志。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七 艺文

2.吕履恒代裴芦院先生作《蓝孺张公(张琯)暨吕宜人合葬墓志铭》记载:

“张氏裔出清河,自汉以来世居同州,元末有仲文者,奉母迁河南之永宁,八传至公之祖论始显,由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父鼎延由进士历官兵部右侍郎,母廉氏累封夫人。公讳琯,字伯润,号蓝孺,生有至性,以忠孝大节自期,见义勇为。”

本文收录于①清吕履恒《冶古堂文集》卷四15--19;②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百十五守令一31—33。

张氏始祖墓碑

3.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德里张氏祖茔《张氏始祖(祖母党氏)墓碑》记载:

张氏始祖墓碑阳拓片

“【志籍贯】:原籍陕西同州,村名雁羗,俗呼念桥。元末避兵,至永居德里村,俗呼北里村。及后传衍繁多,地不敷养,遂尔星居四方。父母之邦,尚其勿忘!”

张氏始祖墓碑阴拓片

【志世系】:“陕西祖讳仲文,殁于陕。祖母党氏携子贵,至永赘德里村陈氏,子四曰:长讳琇配加氏,次讳珷配彭氏,三讳珍配秦氏,四讳玹配侯氏,自此分为四门,支派虽分,原本则一,敦睦勿替,是所望於后裔。”

4.中方村二门清嘉庆八年《曾祖张公讳见贤之墓碑》:

“ 张氏系谱记:公讳见贤,配王氏,累居金门川德里村。及公之身始迁中方,殁葬於斯。公二世祖讳贵,始祖仲文,旧籍陕西同州府人,元末兵起,携家避兵於永宁金门川卜德里村。贵祖赘陈氏,遂家焉。仲文在秦终,亦不知其所归。”

5.同治六年金门寨二门《皇清 待赠张公大人(公讳有昇,字云高。)原配张氏合葬墓》记载:

“始祖讳仲文,举进士,祖贵,祖珷,祖锭,祖滋,祖时,祖和,祖士泰,祖詠,祖见明,祖玉,祖象辰,祖亮,以至于吾父十四世矣!父讳有昇,吾母张氏。”

三、据清代大门楼村《张氏家谱》和《张氏合族祖茔碑》记载:张仁美配魏氏,同州府大荔县东雁羗村人,元末避兵迁居永宁县大门楼村,为大门楼村张氏始祖。二世祖仲武公,相传与金门川德里村张氏係分两门。

①据清道光二十七年(1827年)大门楼村十七世孙邑庠生张捷科所撰《张氏家谱》记载:“(大门楼张氏)始祖考讳仁美,妣魏氏,元末人,同州府大荔县东雁羗村乃故里也,因避兵来至永邑大门楼村居焉。”“二世祖考讳仲武,妣失传,相传与金门川德里村张氏係分两门。”

清道光二十七年大门楼村《张氏家谱》

清代大门楼村《张氏家谱》

清道光二年(1822年)《张氏合族祖茔碑记》

②据磨头村清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张际庚所撰《张氏合族祖茔碑》(大门楼张氏祖茔)记载:“(大门楼张氏)始祖讳仁美,原籍陕西省同州府大荔县东雁羗村,自元末迁居永邑北大门楼村,与邑南金门川德里张氏係分两门。”

③在清代大门楼村张氏家庙正殿供奉张氏始祖仁美公配魏氏,二世祖仲文公、二世祖仲武公神主牌位。自古以来,一直沿袭至今。

④自古以来,在大门楼张氏家族世代流传:张氏始祖仁美公配魏氏与二世祖次祖仲武公迁居永宁县大门楼村立祖,二世祖长祖仲文公迁居德里村立祖,三祖仲魁公迁居洛阳邙山岭一带立祖,此支后裔失考。

通过以上大门楼张氏家族多处历史文献记载和张氏世代故老相传,这些记载和传说基本一致。关于张氏迁居河南永宁的基本情况为:大门楼张氏始祖讳仁美,祖籍陕西省同州府大荔县东雁羗村。元末避兵,始祖仁美公与次子仲武公迁居永宁县邑北大门楼村立祖,大门楼村张氏为仲武公之后。大门楼张氏与邑南金门川德里张氏(仲文公后裔)分为两大门派。

四、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的历史记载。

清乾隆八年(1743年)举人出身的洛南县儒学训导张大受所修(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记载:“先世自仲文公徙居河南永宁”。该谱中关于“河南永宁张氏的历史记载”均沿袭雁羗村天启七年张阅机、张珽所修《张氏家谱 》的内容。

《张氏家谱 序言》云:“(张氏家族)世居同州雁羗村,即今所谓念乔(埝桥)也。先世自仲文公徙居永宁,六传而金竹公稔,生赠君兑泉,居永八世。”

张氏历代迁徙中有一条,“河南永宁县一支,自明初而迁,无谱可考。”

据此可知:河南永宁张氏始祖为仲文公,自明初迁居,仲文公为元末明初人。

清乾隆八年陕西同州雁羌村《张氏家谱 》

五、关于“张氏始祖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传说”。

我在少年之时,族祖父张金生、张生民等人经常给我讲起张氏家族的历史和传说故事,特别是明四川巡抚张论、兵部侍郎张鼎延的传说,主要有:“巡抚爷张论修建金门寨”,“巡抚爷张论守卫金门寨”,“巡抚爷张论智射李自成”,“巡抚爷张论之死”,“拴马石的来历”,“传统戏剧《三上轿》的来历”等,以及“张氏始祖迁居河南”“张氏始祖迁居德里”的传说,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人生之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只有数步。特别是一个人在少年时期,这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我在少年时期经常接触的是张氏家族文化。德里村是张氏家族的发源地,金门寨是张氏家族的发祥地,这里是德里张氏家族四门的核心,《张氏家谱》编纂于此,四门张氏家庙修建于此,金门寨是张氏四门的后裔主要祖居地,四门张氏是德里张氏的主体和核心,这里有许多张氏文化遗存,金门寨张氏的地位在德里张氏家族中举足轻重。我们家历代先祖世居在南学院,祖宅为张氏南学院旧址,那里不仅遗存有“南学院”,下院中还遗留有巡抚爷留下的白色花岗岩“古石槽”,石槽两个侧面雕刻有精美的牡丹花图案,长6米余,这么大的精美石槽,全国罕见,为世之精品,相传为巡抚爷故居遗物。祖父们经常给我讲起“古石槽”的来历。由于长期耳濡目染,我慢慢就对德里张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致力于德里张氏文化的调查研究。

1981年—1989年期间,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各地兴起修坟祭祖的热潮,德里张氏家族以德里村张同年、金门寨张生民为首,倡议“修复德里张氏祖茔,张氏合族修坟祭祖”活动。各门户首由大门下王召村张长升、二门寨根村张遂虎、三门德里村张同年、四门金门寨张生民(张七)等人分工负责,联络各村张氏支派思想动员工作,积极筹划“修复德里张氏祖茔,重树张氏始祖墓碑,建立碑楼”等有关事宜。当时我也参与其中,跟着族祖张生民到寨根、禄地、金山庙、磨头村走访,跟着族伯张遂虎到大原、中方、陈宋村各村进行串联活动。我还多次前往张长升、张同年家,详谈了解张氏家族各村的有关情况,亲自接触各村负责人,了解各村《张氏家谱》遗存现状,查看各村张氏支派神祗、家谱、石碑,及时收集《张氏家谱》资料。我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走访德里张氏以及大门楼张氏各村六十——八十多岁的长者,向许多知情者了解家族历史。其中有金门寨张金生,张生民,张来运、张治戌、张海英、张同礼、张崇法等;寨根村张延升、张延忠,张全智;德里村张留、张同年、张江水、张仁杰、张文杰、张西珍、张聚臣、张永礼、张念官、张同聚;金山庙村张长发、张振声、张福恩、张保泰、张金虎、张安民;中方村张元焕;大原下街张典正;禄地村张礼、张延明、张连起;陈宋村张此耐、张书魁、张连中、张振海、张京周、张春华、张铁聚、张少俄;磨头村张石头、张怀中、张守林、张世旺、张满州;南宅张公选、张水、张迎年;张家岭张满堂、张建周;大门楼村张梦喜、张明礼、张顺廷、张彦章;城村张伯均、张泽选、张传亮、张亚东、张鹏飞等许多张氏族人,他们中许多人都知道“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永宁的历史事实”,说是历代先祖传下来的,这件事在张氏家族中世代广为流传,广为传颂,广为人知。张氏家族老人言谈之间,尊祖敬宗之心,不知不觉,溢于言表,充满了对张氏始祖及历代祖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现将张氏始祖迁居河南永宁的传说情况详述于后:

“在德里张氏家族中,历代先祖故老相传这样一种说法:张氏祖居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始祖兄弟三人,长祖仲文公迁居德里村立祖,次祖仲武公迁居大门楼村立祖,三祖仲魁公(也有传说叫仲昆或仲泉)迁居洛阳邙山岭一带立祖,仲魁公后裔失考。世传张氏始祖仲文公夫妇携子张贵迁居永宁县德里村。”

“从明初迄今,世代相传始祖仲文公夫妇携子张贵避兵迁居河南府永宁县邑南金门川北里村。仲文公迁永之时,仲文公那时尚在盛年,三十多岁,其子张贵,当时正在少年。数十年后,贵公四子均已成家立业,仲文公年老思乡心切,遂返回同州探亲祭祖,因病亡故于雁羗,归葬雁羗村老茔,故河南府永宁县德里张氏祖茔没有仲文公墓,而以张氏始祖母党氏立祖,为德里张氏始祖。”

六、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历史考证”的结论

根据以上明清两代历史文献记载和德里、大门楼张氏家谱、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记载,以及张氏先祖世代相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张氏祖籍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先祖仁美公,生三子,仲文、仲武、仲魁。张氏始祖兄弟三人,长祖仲文公迁居德里村立祖,次祖仲武公与父仁美公迁居大门楼村立祖,三祖仲魁公(也有传仲昆或仲泉)迁居洛阳邙山岭一带立祖,仲魁公后裔失考。

张氏始祖仲文公夫妇携子张贵避兵迁居河南府永宁县邑南金门川德里村。张氏始祖迁居永宁县德里村的历史基本情况为:

德里村张氏祖茔《张氏始祖墓碑》

隋唐时期至元朝末年,张氏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陕西同州雁羗村,现在为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东埝桥村。雁羗村张氏始祖为张载,仲文公为其后裔,相传为其三十二世孙。

元末避兵,张氏始祖仲文公徙居河南府永宁县南金门川北里村,今为河南省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张仲文为永宁县德里村张氏始祖。

张氏始祖仲文公与始祖母党氏携子张贵避兵迁居河南府永宁县南金门川北里村(今德里村),其时张仲文那时尚在盛年,三十多岁,其子张贵,尚在少年。数十年后,贵公四子均已成家立业,仲文公年老思乡心切,返回同州探亲祭祖,因病亡故于雁羗,归葬雁羗村老茔,故河南永宁县德里村张氏祖茔没有仲文公墓,德里张氏祖茔以始祖母党氏葬此立祖。

仲文公配党氏,生一子张贵。贵公赘德里村陈氏,生四子,长讳琇配加氏,次讳珷配彭氏,三讳珍配秦氏,四讳玹配侯氏,自此德里张氏分为四门,世代繁衍,迄今680余年,传25世,后裔达万余人,名人辈出,成为洛宁望族。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Hash:1e74b12919a1c017a42a8e5c32d337f5b77860d4

声明:此文由 大美洛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