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阿见一起游中国的世界遗产天坛

本公众号刊载的全部诗文为作者阿见原创,部分已结集出版。特此声明。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 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至2017年7月,已有52处自然、文化遗址和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天 坛

北京时间1998年11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天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20处世界遗产。

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 , 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许多世纪以来 , 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 , 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两千多年来 , 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 , 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之象征。

在北京所有的古建筑中,我最喜欢天坛。

看到天安门会激动,看到故宫只有好奇;看到天坛,看到祈年殿深蓝色的琉璃瓦在蔚蓝色的天际上划出极度完美的弧线,看到祈年殿宝顶深入无尽苍穹之中,那一刻,我会从心底为之震撼,为之折服,为之敬畏。

没错,这个感觉,正是天坛要传达给每一个人的感觉。

现在,请跟着我,让我们一起在天坛这座伟大的古建筑群中作一次旅行,共同体会它所蕴含的东方哲学艺术思想,体会这座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所具有的灿烂与辉煌。

我们的行走路线由南向北:

皇乾殿

祈年殿

丹陛桥

成贞门

皇穹宇

圜丘

南门

天坛平面图

天坛位于故宫的东南方向,在北京中轴线的东侧。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由此天地分祀,称“地坛”、“天坛”。

中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是在公元前两千年的夏朝。古代帝王自称“天子”,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封建帝王不遗余力,以可以达到的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以及举国之财力物力,建造祭祀天地的建筑,用以证明和维护"君权神授"“皇权天授”的封建正统地位。到了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所营建的天坛,更成为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登峰造极的作品。

天坛南门——昭亨门

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

由南门即昭亨门进入天坛公园,中轴线东侧便是一方形石台,称为“具服台”又名“更衣台“。祭天大典前,具服台上搭黄云缎方形幄帐,皇帝在这里净手、更换祭服,典礼结束后仍回这里更衣再起驾回宫。

圜丘坛

继续沿中轴线向北,迎面是圜丘坛。圜丘坛是天坛最重要的两大建筑群之一。

圜丘坛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棂星门。

圜丘坛四周围绕两层蓝色琉璃瓦矮墙,称“壝”。外壝方形内壝圆形,意为“天圆地方”。 内壝正中是祭天台,即圜丘坛。

圜丘坛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皇帝每年祭天时,步入昭亨门,在具服台更换祭服后到圜丘坛,举行冬至祭天大典。

圜丘是祭天的场所,是大报天的地方,必须在坛上祭。明嘉靖皇帝为了更加贴近诸天神祇,没有在坛上建造屋顶。他之后的所有的明朝皇帝,甚至连清朝的各个皇帝也都沿袭了这个规矩,把祭天的仪式安排在圜丘坛上。

圜丘坛圆形象征天,周长534米,坛高5.7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圜丘坛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是为了象征“天”和强调与人与“天”的联系。

好有爱的俩歪果仁

燔柴炉是绿色琉璃砖砌成的圆形砖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东西南三面各有九级台阶。冬至祭天大典时,在炉子上放上一个宰杀干净的牛犊,以松枝、苇把燔烧,称“燔柴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版、祝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要在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

燎炉是用于焚化供品的铁炉。

站在圜丘最高层的圆心石上,说话的声音会特别洪亮。原来台顶不是水平的,而是中央低,向四周逐渐抬高,人站在中心说话,声波会从栏杆和台面上反射回人耳;同时,圜丘的半径比较短,回声比原声延迟不明显,原声和回声几乎同时传递到人耳,两者相混,听起来声音格外洪亮。

皇穹宇

由圜丘坛向北,远处这片蓝色琉璃建筑就是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

皇穹宇南面的三座琉璃门

皇穹宇和东、西配殿

皇穹宇

皇穹宇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大殿直径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

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周长193.2米,被称为“回音壁”。如果两个人一东一西贴墙而立,其中一人悄悄说话,相隔近百米远的另一个人会听得清清楚楚。据说这是利用了声波反射的原理,加上围墙表面光滑平整,圆周率精确,造成了回音效果。

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有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分别代表天、地、人。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站在第一、二、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分别听到回音一声、两声和三声。

很多游客在“噼噼啪啪”地拍巴掌,希望能听到这神奇的回声。可是院子里游客无数,人们听到的不是自己的回声,而是别人的拍掌声。我在这里也拍过掌,确实听到过回声,但这是多年前的事了。

回音壁、三音石、圜丘,被称为天坛的三大声学奇迹。古代的工匠在天坛建筑中运用声音和视觉的科学原理,突出天的高大空旷和庄严肃穆,在刻意强调崇拜天神的同时,突显了对天授皇权的敬畏。

三音石

皇穹宇北面是成贞门,成贞门为南天门,进入这个门,就进入天界了。

丹陛桥

成贞门北面有一条宽大高直的路直达祈谷坛,路是用城砖及条石砌的,高出地面3米多,被称为神路,也叫丹陛桥。

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和圜丘坛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30米。它一改中国古建筑中以建筑的排列组合形成的一种虚的无形的轴线布局的做法,用砖石砌成了一条实的有形的轴线。这种做法,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绝无仅有。

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为御道,西为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犹如登天一样。

丹陛桥

清朝皇帝祭天典仪相当隆重和繁琐。在天坛举行祈谷大典的前一天,皇帝要从紫禁城出发,由大驾卤簿御送,乘玉辇进入天坛祈谷坛门(今天坛西门),经西天门走林间大道行至丹陛桥西侧降辇,然后步行至祈谷坛南砖门,经过祈年门(祈年殿南门)至皇乾殿行拈香礼,然后视牲看牲,阅视坛位、笾豆,所有礼仪行过之后,皇帝出祈年殿西砖门,宿天坛斋宫,虔心静气等待祭祀时刻的到来;祭祀当日,皇帝还要从斋宫出发,乘坐礼舆到达丹陛桥南端西侧,然后步行至祭坛行礼。丹陛桥长达360米,皇帝需一路走来再至坛上行礼。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已62岁,年过花甲的乾隆祭祀行礼时感到体力不支。于是大臣们商议在南砖门外西侧新增一门,祭祀之日,皇帝就不必走360米长还一路上坡的丹陛桥,而是从此门进入,直接进祈谷坛南砖门至坛内行礼,此门因此被称作“花甲门”。

祈谷坛四周建方形墙,周长659.1米。和圜丘坛一样,祈谷坛也是四面设门,东南西三面都是砖制拱券门,称为砖门,只有北面是琉璃方门。南砖门是祈谷坛的正门,是庑殿顶,这与东西砖门的歇山顶形制上有所不同。

祈谷坛南砖门

穿过南砖门,是一座殿宇式的大门,上复蓝色琉璃瓦,下承汉白玉石基台,这就是祈年门,它是祈谷坛的仪门,也是天坛现存的少数明式建筑之一。

祈年门

穿过祈年门,一座辉煌壮丽、渗透着东方艺术和哲学的宏伟建筑陡然出现在眼前,它高大雄伟,浪漫秀美,充满了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对浩渺天空的无穷想象与无限向往。这便是天坛两大建筑群之一的祈谷坛。

从下面的祈谷坛鸟瞰图中可以看出,祈年门内是一个宽广的庭院,院的正中是举世闻名的祈谷坛,院东、西是配殿,各九间。院北是皇乾殿,院南是祈年门。

祈谷坛分三层,高约4米,占地约5900多平方米,与圜丘坛形状相同,但没有“天数”的约束。三层台面全都用清水澄浆方砖铺成,这种砖也就是闻名于世的“金砖”。台面四周围有汉白玉石栏及螭头围挡,雕刻很精致。上层石座的栏杆柱头和出水口刻的都是龙,其余两层则分别刻凤和云。殿南三层石阶上还有三组精美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和“瑞云山海”。

祈谷坛鸟瞰

祈谷坛是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坛中央的殿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祈年殿位于天坛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给人以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之感。

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有28柱子,这个数目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

祈年殿內这28根金丝楠木大柱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年殿再向北是皇乾殿,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祈谷坛内壝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

皇乾殿

皇乾殿檐下悬挂的“皇乾殿”匾额为明朝嘉靖皇帝亲书。

乾隆皇帝不仅是历代封建帝王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最长寿的一位,卒年89岁,在位60年,所以他亲临天坛祭祀的次数也最多。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时,乾隆皇帝已年逾七旬,71岁高龄的乾隆再次降旨,命另外选择一处降辇处,于是在皇乾殿西墙新设一门,以方便祈谷上香时使用。此门被称作“古稀门”。担心后世子孙也走“花甲门”和“古稀门”,乾隆特地谕告后世子孙,“若未满六旬者,不得路经此门”,古稀门更是“有寿登古稀者,方可出入此门”。

古稀门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内坛墙上东南西北各设天门,西外坛墙设祈谷坛门,内坛东部七星石。

七星石

宰牲亭

天坛最重要的两大建筑群已经参观完了,下面是天坛几处同样重要的建筑。

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我国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

无梁殿即斋宫正殿,殿前月台上北侧有斋戒铜人亭,南侧有时辰亭。

斋宫外层东北角有钟楼,内悬明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

神乐署是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

天坛是中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祭坛建筑组群,它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它以其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伟大的建筑珍品和艺术杰作。天坛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它成功地把中国人对“天”的认识、人与天的关系以及人对“天”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

天坛处处展示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物化了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它集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声学、美学、建筑学、生态学于一体,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

天坛,一个东方浪漫的艺术杰作,一处人类伟大的文化遗存!

关于作者:

阿见

Hash:883f9382268f87380a11d8f88fad5765664e02f5

声明:此文由 阿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