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天津卫|绿叶丛中身形隐 渣打银行名称奇

行走在解放北路,经过原四行储蓄会大楼,便可见一座掩映在绿叶丛中宛若欧洲古堡般的建筑。这就是位于解放北路在原英国租界内第二个路段南端,解放北路(维多利亚路,Victoria Road)与大连道(怡和道,E Wo Road)交口的,解放北路149-153号,原麦加利银行大楼。

该建筑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又称标准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最初由两家英国海外银行:英属南非标准银行(the Standard Bank of British South Africa)和印度金山中国麦加利银行(The Chartered Bank of India,Australia and China)合并而成,于1853年经英国女王特许(即“Chartered”的英文原义)批准成立,总行设于英国伦敦

麦加利银行早在1858年就在上海开立中国第一家分行。当时的麦加利银行和花旗、汇丰等外国银行一样,带有西方殖民地时期的金融印记。19世纪末,麦加利银行积极对清政府借款,并通过借款操纵和控制了清政府的某些权项,成为在华最主要的外资金融机构之一。

早期的麦加利银行大楼

自从第一次听到渣打和麦加利这两个名字,便一直感到奇怪,首先“渣打”这两个字应该不是意译,但作为音译也似乎比较牵强;另外“麦加利”这个名字更是与银行的英文名没有半点关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代麦加利银行大楼,左侧为字林西报社,右侧为汇中饭店

原来“渣打”这两个字确实是音译,但并不是基于普通话的发音,而是源自粤语发音的港式翻译。这就像香港的一些道路名称,如“Waterloo Road”滑铁卢道,译成“窝打老道”。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球星贝克汉姆,就有译成“碧咸”的。

那么“麦加利”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1858年7月31日上海的《字林西报》上,出现了这样一条启事:“蒙董事会之许可,麦加利银行本日在上海设立分行,行址在北门街(今上海河南南路的延安东路至人民路一段),首任经理为麦加利”。原来这“麦加利”是上海分行第一任经理的名字。而之后该行在大陆的分行就一度被称为“麦加利银行”。

麦加利银行自1858年从上海登陆中国以后,又陆续在香港、汉口、福州厦门天津广州北京哈尔滨、大连、青岛等处设立分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麦加利银行得到允许继续营业,近150年来,其在华经营从未间断。麦加利银行在华的势力虽不是最大,但它成为了在华时间最久的外国银行。

麦加利银行天津分行旧照

麦加利银行天津分行开设于1895年,主要业务为定活期存款、汇兑信用证。1924年至1926年在解放北路现址建成新办公楼,并搬至此处办公。日本侵华时期该行曾被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又在原址恢复营业至1954年。建筑现为解放北路邮电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天津解放北路支行使用。

麦加利银行天津分行旧照

原麦加利银行大楼近照

现在还在使用的绿色铁皮邮箱

原麦加利银行大楼是由英商赫明(HEMMING)和帕尔克因(BERKLEY)(景明)工程司于1924年设计的。

英商景明工程司的原始设计图纸

建筑占地面积2259平方米,建筑面积5933平方米。建筑平面近似平行四边形,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二层,局部三层,地下一层。

首层平面图

建筑剖面图

建筑主体呈深灰色调,外墙面为水刷石饰面,并仿西洋古典砖石结构做长方形段块处理,整体风格雄伟、壮丽。

大楼基座据说为花岗岩砌筑。基座底部向外凸出,中段做水平沟槽装饰,开有地下室的采光窗,窗口做铁艺防护栏杆,基座顶部是通长而厚重的压顶,整个基座稳定而厚重。

建筑主入口向西面向解放北路。西立面的中部墙面向内凹入,凹入部分由六棵两层通高但柱身平滑无凹槽的爱奥尼克(Ionic Order)柱式巨柱形成开敞的柱廊,气势恢弘。

西立面图

爱奥尼克柱式柱廊和柱头

主入口前设有13级大台阶,踱步走上台阶,站在巨大的柱廊下,便可感受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

主入口大门外层是一对雕花铜门,铜门打开,里面是一组古朴典雅的木质旋转门。

柱廊内,首层外门窗采取了类似的手法,由一组挑檐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小扁窗,下部为大方窗或大门。这种设计将层高巨大的两层建筑拆解成三层的感觉,从而避免了外门窗过于高耸造成的比例失调,用很细腻的手法弱化了过于巨大的体量感。

大门部位剖面图

大门上方的挑檐略低于两侧外窗的挑檐,形成节奏变化的同时也加强了主入口的引导性。

挑檐和门窗套的花饰雕工精细,美妙绝伦。

二层窗为简单的方窗,窗前做铁艺花池装饰。窗间墙采用比较简约抽象的方形凹凸装饰,窗两侧用带凹槽的方形窗套装饰。顶部檐口出檐深远,檐口线脚层次丰富,用齿饰、卵箭饰等雕花线条装饰,下部做粗大的托檐石。

柱廊两侧墙面向外凸出,增强了两侧墙面与中部柱廊的虚实对比。凸出部分中间的外窗又向内凹入,空间层次丰富。首层外窗采取与柱廊内部类似的分层处理,但没有在两层窗间设挑檐,而是将首层的两组窗处理成一组,顶部用小挑檐和垂花装饰。二层窗为简单的方窗,窗前做铁艺花池装饰。凹入部分的侧面处理成弧形,做凹槽装饰,精巧华丽。

西立面最北侧又收回到主墙面的位置,立面处理手法与柱廊内部近似,首层为一小门。

建筑北部花池中生长出的爬藤植物爬满凸出部分的整个墙体,从粗壮枝干的来看应该有不短的年岁了,这部分墙面到了盛夏之际便将建筑掩映在碧绿的藤萝幔帐之中,充满神秘感。这不失为这座建筑的一大特色,也成为解放北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西立面的南部虽无绿藤覆盖,但也掩映在绿树丛中,在夕阳的沐浴下,略显妩媚。

建筑在解放北路和大连道的十字路口做了折角处理,立面延续了西立面的肌理。

面向大连道一侧的东立面与面向解放北路的西立面近似,只是中部凹入部分没有那么深,并未形成柱廊。

建筑的北立和东面就简洁了许多,根据功能需要成组设置小方窗,简洁大方。

在解放北路看建筑北立面

站在大连道向西北望,图中右侧为建筑东立面

从面向解放北路主入口的大台阶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原麦加利银行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650平方米的巨大营业厅。地面为意大利彩色大理石拼花,内部装修基本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还要说入口的木质旋转门。随着门扇吱吱嘎嘎的转动,似乎时间也穿越回百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营业大厅资料图

木质旋转门全貌

旋转门的门框装饰

老暖气罩的铜花饰

走出原麦加利银行大门,我们完成了解放北路位于原英租界内的第二个路段的行程。下一回,我们继续游走解放北路位于原英租界内的第三个路段。

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bf22348697429cf47738cfd04411774766dca569

声明:此文由 筑城通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