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 众多历史文化名片悉数亮相

水润塞上江南,造就富庶繁华,馈赠丰饶物产,孕育灿烂文化

“塞上江南发源地”——青铜峡,境内渠道密布、水网如织,几乎每个村都与古渠为邻。这里的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都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厚重遗产。

古渠流润,千年一脉。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渠水仿佛最为活跃的文化因子,早已融入祖祖辈辈的血脉。在这里,人们世世代代伴水而居,对水深怀敬畏和感恩。

青铜峡,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核心区,注定与黄河水、古渠系有着不解之缘。且看以下标签:

“九渠之首”青铜峡,塞上江南发源地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

万里黄河第一坝”——青铜峡水利枢纽

引黄古灌区——中国古渠系博物馆

宁夏引黄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最终结果将于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1日揭晓,在我们的热切期望中,宁夏诸多的水文化标签再一次被擦亮,被品读,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宁夏引黄古灌区

历史留给宁夏平原最为厚重的遗产

生生不息的渠水与我们朝夕相处

从古至今诗情流淌

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中

“九渠之首”青铜峡 塞上江南发源地

青铜峡,是宁夏引黄古灌区渠系最发达的地区。

秦汉起,先民就在青铜峡谷凿渠引水。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超过100年的14条古渠中,青铜峡分布了12条,其中,秦渠、汉渠、唐徕渠等10条古渠皆发端于此,青铜峡由此被称为“九渠之首”。

九曲黄河穿峡越谷,一经青铜峡水利枢纽奔涌而出,便拉开了“塞上江南”的帷幕。母亲河用乳汁哺育了宁夏引黄灌区的万顷碧波,造就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绿洲。青铜峡水利枢纽,始终支撑着“塞上江南”的繁荣。青铜峡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发源地”。

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引黄灌溉历史在古峡大地留下了丰富的水利遗产,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存: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在千百年的持续运行中,衍生了独特的灌溉文化和祭祀文化。流传千年的“草土围堰”传统技术,用于堵口截留,有散草、捆柴、卷埽三种做法,在上世纪60年代青铜峡水利枢纽截留和围堰中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开凿于汉、复浚于唐的唐徕渠,在无坝引水时代是宁夏古灌区最大的一条渠道,素有“塞上乳管”之称。西夏时期,唐徕渠是当时农业生产的命脉,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专门对水利维护、灌溉管理、奖罚制度等作出严格规定,称每年春天开渠名为“大事”,开了国家大法重视水利之先河。在唐徕渠引水口,西夏王朝还兴建了罕见的大型塔阵——一百零八塔,祈愿农业丰收、减少水患。

黄河青铜峡金沙湾

历史上唐徕渠发端于一百零八塔

唐正闸铁牛

在唐正闸旧闸,水利部门发现了用铁水灌固的鸽尾形腰铁嵌入渠闸石面,牢牢地抓紧每条石缝,铁与石浑然一体,保证石砌水闸抵御急流冲击。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陕西郑国渠,以及武则天乾陵墓,也有燕尾形腰铁的踪影。

众所周知的银川中山公园镇河铁牛,其原型是1950年春在青铜峡三闸湾清理唐徕渠时发现的。铁牛是唐徕渠岁修淘挖淤泥的标记,古代每年开春,岁修清淤时必须淘够深度,以淘至见到铁牛为准。青铜峡的铁牛,与四川都江堰渠底的“卧铁”有着相同之处。

南有都江堰 北有青铜峡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天府之国”,富饶了成都平原。

被中学语文课本誉为“塞上明珠”的青铜峡水利工程,成就了“塞上江南”,富饶了银川平原。

《中国国家地理》曾经刊发宁夏地理学家汪一鸣教授撰写的关于宁夏灌区的文章,指出:“这里的水利能跟都江堰媲美。”

作为中国地理学奠基人侯仁之的弟子,汪一鸣教授对宁夏历史、地理的研究有着卓越贡献,他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具有比肩都江堰的历史地位。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对中国黄河和整个北方的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位于青铜峡市境内的唐正闸

唐正闸分流出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惠农渠

惠农渠叶盛段

汉延渠从青铜峡市区穿流而过

宁夏引黄古灌区是我国特大型古老灌区之一。在无坝引水时代,唐徕渠是这个特大型古灌区最大的一条渠道,它自青铜峡108塔下引水,通过长达16里的引水,引黄河水入渠,渠口宽20丈,可引黄河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量。

经过深入研究,汪一鸣发现唐徕渠渠口后方筑有功能相当于溢流堰的“大跳”和三道退水闸以及一座正闸,正闸梭墩尾上还刻画分数,标测水位,兼察淤澄。引水是将卵石装入筐内在水中堆积而成,中间填充柴草加固。闸门则是通过在石闸墩间“插杠子”的方式来调节过水量,需水量大时,向水中多插入几根木杠子以阻挡过水,需水量小时,则把木杠子排列的稀疏一些。“插杠子”是个技术活,需要技巧熟练的老河工才能完成,否则很容易连人带杠子被卷入湍急的水流之中。

提到无坝引水,我国最为著名的就是都江堰和宁夏黄河灌区,两者在开凿年代、建筑原理、结构设置等方面都相差无几。汪一鸣在文章中指出:“曾经的唐徕渠无坝引水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精巧,足可以和都江堰相媲美。”

1905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系统考察长城美国著名旅行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盖洛来到宁夏,专门考察了青铜峡渠口工程,称“这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研究中国灌溉系统的最佳范例”。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一说,便是源于以上种种。

宁夏水利博物馆前的九渠之首雕塑

语文课本中的“塞上明珠青铜峡”

上世纪70年代,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节,内容为毛泽东诗词《游泳》《登庐山》,该节阅读课文内容为《英雄战黄河 塞上添明珠——记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该篇课文选自1974年9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的新华社通讯稿,报道了宁夏人民在毛主席的指引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设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壮举,文章写道

“我们伟大祖国的古老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源头奔腾而下,几经迂回,进入西北黄土高原,经兰州折向东北而去,在巍峨的贺兰山鄂尔多斯高原之间,被青铜峡谷紧紧夹住。在这里,一座混凝土拦河大坝屹立在滚滚波涛之中,迫使湍急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进入一座座电站,发出强大的电流;泄向一条条渠道,灌溉着良田沃土……”

“宁夏各族劳动人民喜看‘塞上江南’添明珠,沙漠荒滩造银河,纵情欢呼……”

青铜峡文物所所长李鹏注意到,在《人民日报》刊发该篇文章的前一天,也就是1974年9月16日,《宁夏日报》头版同步刊发了新华社通讯《英雄战黄河 塞上添明珠——记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青铜峡水利枢纽,在新华社通讯中首次被誉为“塞上明珠”。高中语文课本将这篇通讯收录其中,进一步提高了“塞上明珠青铜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李鹏还注意到,1984年我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散文集《中国明珠》提到五颗明珠,分别是黄河上第一颗明珠——盐锅峡水电站;塞上明珠——青铜峡水电站;武夷山下一明珠——古田溪梯级水电站;云峰缀明珠——云峰水电站;银线系明珠——龚嘴水电站,这五颗明珠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的第一批水利水电工程。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语文课本雕塑

黄河拜水盛典实景演出

也就是说,自上世纪70代开始,青铜峡水利枢纽地处的青铜峡市,便因为一篇新闻通讯稿、课文,被人们赋予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的美誉。近些年,有关书籍、报刊、纪念品等,继续传播着“塞上明珠青铜峡”。

于青铜峡峡谷出口处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于1958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防凌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灌溉主要由唐徕渠、秦渠、汉渠、东干渠和西干渠等出水,与宁夏灌区内大小渠道连接成灌溉网,实灌面积达25万公顷。

作为我国治水史上的壮举,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把该段的黄河水位抬高了18米,这样一来,原来在峡口引水的河东河西各大干渠,一下子由无坝引水变成了有坝引水。原来由黄河直接引水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渠、汉渠等改由电站的尾水供水。

这一举措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显著地提高了供水率。 

- 版权声明 -

■内容来源:转载自“宁夏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ae33785fe5ee40170ae6eae82cb5adbb52eb77bd

声明:此文由 睛彩宁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