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渭南史家遗址:仰韶文化史家类型的诞生地

渭南临渭区阎村镇史家村西北的田野中,曾经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葬遗址区,被称为“史家遗址”。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这是一个单一的典型的文化内涵的遗址,所以后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史家类型”——

197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渭南县文化馆在沋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这处遗址;1976年,为了配合当地农田基本建设,对遗址的墓葬区进行考古发掘,总共发现4个窖穴和43座墓葬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2011年8月22日,这里被临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2日傍晚,我和同事们来到史家遗址,操作自己的无人机对这里进行了航拍。

赶在太阳落山前,我们穿到史家村。在村子西侧的山坡上,有一块2017年5月竖立的渭南市临渭区文物保护单位碑。无人机从这里升起后,环绕遗址飞行一圈儿,周围的景象一览无余。

这里位于渭南市区南约15公里的沋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沋河源秦岭北麓,由南向北注入渭河。沋河两岸为秦岭余脉形成的东塬和西塬,沋河夹在两塬之间,形成多个河边台地,地势较高,面积广阔。

史家村西侧

从北向南拍摄

从空中俯瞰,史家遗址平面呈长方形,西侧是一层层的梯田,东、南、北至山沟边。地势西高东低,地表种满庄稼,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如今,这里依然可以看到大量的陶片,断崖上偶然暴露出一些灰坑和文化层。

当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只开了8个5×5米的探方,加上扩方面积只有250平方米,便发现保存较好的43座墓葬,引起全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未来,如果再进行考古发掘的话,一定会有更加重大的发现!

从东向西拍摄

从南向北拍摄

这里发现的墓葬以多人二次合葬为主,有的墓内将若干个个体排成一排或者数排,有的墓内将数十个个体分作几层几排排列。每一个个体的骨骼,都将头骨放在中间,四肢和其他骨骼放置于头骨两侧或者下方。

这些墓内的随葬品以生活用品陶器为主,也有随葬生产工具的,数量大多为1至5件,包括陶钵、陶罐、葫芦瓶、带盖罐等器物。其中,葫芦瓶最具代表性,泥质红陶,种类各异。

跟仰韶文化其他类型的墓葬相比,史家遗址的墓葬制度和随葬品都显得差异很大,绝大多数为多人二次合葬墓,随葬品的数量极少,而且大多为新器形。因此,被称为“史家类型”。

Hash:33e5167cd15c109d65d466b7e305f782cb1ce369

声明:此文由 申威隆:陕西文博一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