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山西的紫禁城——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静升王氏家族明清两朝、经300余年修建的一组大型建筑群,总面积25万平方米。城堡依山而建,层楼叠院,气势雄宏,结构奇巧,院内的砖、木、石、“三雕”随处可见,内容丰富,雕艺精湛。被称为“华夏名居第一宅”、“山西的紫禁城”、“中国的民间故宫”。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院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馆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观光、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先看看王家大院的选址。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之宅居宝地。

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彰显出其磅礴的气势。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 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今天人们所参观游览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 “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其建筑结构,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其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如此种种,将大院缝合为多元文化体的艺术大殿堂。外观,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真是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不愧为中国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

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高家崖建筑群是由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总面积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其建筑特点是: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内涵丰富,有极高的文化品位。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总面积25000平方米。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既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理条件,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因有些院落建于乾隆早期,故其装饰纤细繁密中显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设立在红门堡内的有中华王氏博物馆、书画馆、珍宝馆、拙居茶馆、王家醋坊、豆腐坊和“全国晋商会馆图片展”等。

Hash:90c90935d5853c41dfe27032ce24df898f2d4dee

声明:此文由 天马行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