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冰城红色印记 | 跋涉5小时,看槟榔沟抗联遗址

密林跋涉苍松劲,重走方知抗联辛。近日,由中共哈尔滨市委网信办、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哈尔滨日报社主办,哈尔滨新闻网承办的“追寻冰城红色印记”大型系列线上线下交互活动来到通河县,探访槟榔抗联遗址

△密林中经过5个小时艰难跋涉,队员们来到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

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位于通河县东北90公里小古洞沟里,东有小古洞河,现为清河林业响水河营林作业区。该密营遗址由大本营和槟榔寨两部分组成,原由抗日义勇军肖万良部所建,是1935年底至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重要的后方军事基地之一,为创建通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全省掀起武装抗日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大本营建在槟榔岭东侧一块四周环山、约10万平方米的台地上。整个营区由营房、练兵场和耕(菜)地三部分组成,营区四周设有40多个哨所。除哨所及营房等建筑外,还建有水井、菜窖、排水沟、厕所等生活设施,是部队休整、训练的理想场所。

△头道卡子

槟榔寨是大本营的前沿阵地,建在槟榔岭山顶上,设有头道卡子和二道卡子。槟榔山下的沟口为头道卡子,海拔约270米,山梁坡陡势险,易守难攻,营区东北角有一口水井。

△抗联壕沟遗址

△密营遗址

1986年,槟榔沟抗联遗址被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2月,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随后,团队一行来到李福林烈士纪念碑前。

李福林原名公道珍,朝鲜族,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3师创建人和领导人。1937年4月,李福林奉命率少年连和警卫连170多人从方正出发去省委开会,下塌清河镇刘家店时,遭到400余名日寇偷袭,经过一天的激战,敌我双方伤亡惨重。李福林见敌众我寡,命令部队向北山撤退,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腿部,警卫战士背起他继续向北撤退,就在要翻过山头时,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李福林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李福林纪念碑前,摆放着自发前来看望烈士的群众们带来的花束。先辈们为革命流过的鲜血,浸润过通河这片土地,也深深地感动着后辈们的心。

在通河郑金发烈士墓,团队成员了解到那段被镌刻在墓碑上的历史

1886年,郑金发生于山东省沂水县一个偏远贫穷的农村家庭。1935年,几经辗转的郑金发漂泊到通河县清河区落脚,因郑金发身材高大,大家给他起绰号“郑骆驼”。

1946年,郑金发当选清河区农会会长。在他的协助下,工作队成立了清河区委区政府,发动群众,批斗有罪的地主、汉奸,把他们霸占的土地分给被压迫的长工,广大农民群众从此有了土地,建政工作得以扎实开展。

1946年5月18日,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的通河县清河区北山大古洞河畔,一群国民党建军土匪妄想说服郑金发叛变,宁死不屈的郑金发被残忍枪杀,他的鲜血染红了清河大地,也染红了小兴安山谷青山绿水

郑金发牺牲后,组织上在他牺牲地南山坡修建郑金发烈士墓。1953年人民政府向他的亲属颁发了郑金发烈士证书。上世纪80年代后期,郑金发生前战友、当年的清河工作队队长钱兴门,主动找到郑金发烈士在哈尔滨当兵的孙子郑万良,并给予关怀。

△团队采访郑金发烈士亲属

1992年秋,原中共北满分局后勤部部长兼通河中心县委书记刘向三,以水利部顾问身份回访革命老区通河。这位八旬高龄的井冈山时期老红军,专程驱车60公里凭吊郑金发烈士墓、也凭吊了牺牲在通河的八路军干部吴云浦、魏一与、王玉玺等革命烈士。

刘老说:“我1946年2月来通河,陈云、高岗二位首长先离开通河,我是6月下旬才离开通河的。当时通河县委向我汇报时,说郑金发是通河地方第一个支持我们的人,讲到郑金发与王玉玺牺牲经过,有两位同志当场痛哭起来,我至今还记得……”

如今的郑金发烈士墓,已经成为清河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都有机关与学校组织来这里凭吊。先烈们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对国家和民族的承诺,换取了我们如今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珍惜眼前路,缅怀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英烈们永垂不朽!

Hash:7123c80a4199626d7a74868005fe6c5d7151f87c

声明:此文由 哈尔滨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