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来的《诗经》背后鲜为人知的古代最浪漫职业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关雎》

今天,我们从“采风”说起。

不知从何时开始,摄影似乎成了一项全民的爱好。尤其是手机像素提高、摄影成本降低之后,此风更甚,许多人美其名曰——“采风”。不管你去哪里,总能看到浩浩荡荡的人群拿着型号各异但功能类似的摄影器材在“采风”,他们去古镇“采”、去庙会“采”、去博物馆“采”。直到有一天,“采风”的人发现他们所到之处按着快门的人远比专心赏景的人多,取景框内永远有避不掉的人头,于是才草草赏游片刻,扫兴而归。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卫风.伯兮》

其实,“采风”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古人就开始了这一活动。当然,古人采的肯定不是照片,而是韵味更加悠长的诗歌。隋朝王通 《中说·问易》有云:“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所以采集民歌的活动称为采风。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周南.汉广》

由于统治集团与下层社会在采风空间上是分隔的,为政需要体察民情,而最适宜于表达人们感情的歌谣,自然是写照民情的好资料。《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古代统治者十分注重通过采录歌谣来了解民众情绪,因此还衍生出了采诗观风制度和一个特殊的职业——采诗官。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召南.野有死麋》

采诗观风是先秦时期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制度。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确切考证出这种制度的起源,但它至少在周代曾经存在过是可以肯定的。《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狩) ……觐之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在古代,采诗观风制度的实现主要可以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君王的开明与重视;第二,有专门为朝廷负责采诗的采诗官。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中,留下了诸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其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周代采诗。诗经中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是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周代采诗的最重要成果。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

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更是一位位在民间行走的采诗官给我们留下的最美遗产。《春秋公羊传》“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求诗。”“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采诗官的工作主要是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对于古代君王而言,采诗制度的意义在于观察自己的政治得失,从而更近一步改善自己治理天下的方略;对于民间百姓而言,采诗制度让他们有了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的机会。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便我心痗。——《卫风.伯兮》

采诗官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事实上担当了国家民意调查员、新闻记者和国家诗歌记录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采诗官》一诗中也写道:“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由此可见,采诗官在古代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而绝非只会溜须拍马的谄媚差事。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你可曾想过,《诗经》里一首首美丽的小诗为什么那么浪漫?它又是如何产生、怎么流传的?在西周社会初期和中期,天子受到天下诸侯和百姓的拥戴,天下是太平的,人民生活是和谐的,虽然不能说有多么幸福。周天子以“礼”统治天下,臣民则按“乐”的要求向天子汇报社会问题和提出建议和呼吁。但是到了孔子时代,情况就不同了。正像孔子所说的,那时已经“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了。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小雅.采绿》

“礼”是统治者按照祖宗制定的道德规范来管理天下大事;而“乐”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音乐”或“娱乐”,而是一种仪式、一种制度规范。比如产生《诗经》的采风,就是“乐”的一种。周天子每年要派遣采诗官到各处去采诗,以了解民情。那时交通条件、传媒手段都极端落后,甚至文字标准都不统一,也只能用这个当时看上去似乎有些笨拙的方法进行社会调查了。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南.卷耳》

《汉书•食货志》所描述的采诗过程很是有趣。每年正月,集体居住的人们将分散的时候,主号令的长官摇着木舌的铜质大铃铛在大路上巡视,采集为人们所传唱的民间小调。人们也乐于把自己和自己所居住地区的民谣唱给采诗官听。这个过程是完全自愿的,因而人们有什么就唱什么,爱情的也行,劳动的也罢,反正只要是内心的真实反映,都在采集之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遇到有坏官当道时,也把心中的不满唱出来。人们不用害怕因为讽刺了官吏、甚至批评了天子也不用担心受到迫害。因为政治迫害对他们来说是好几百年以后的事情。采诗官很认真地将诗歌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不仅有歌词,还要把音调和旋律一起记录下来。采诗官用什么符号、用什么方法把音调和旋律记录下来,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想象的是,要想当好一个合格的采诗官,没有点音乐天赋是根本没门的。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啜啜。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召南.草虫》

《诗经》传唱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像是“趁鲜”采来的。试想一下那个场景,秋季的乡间丰收在望,硕果累累。村民们在田野中唱歌劳作,淳朴的脸被阳光晒得通红。突然,一阵清脆的铃声从不远处的官道上传来,穿过小树林溪流,由远及近。刚才还专心劳作的村民们惊喜地抬起头来,扔下手中的农具,朝着铃声飞奔而去。他们知道,采诗官又如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忙碌到这乡间地头来记录他们的心声。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召南.甘棠》

何休在给《春秋公羊传》作的注中提到在周代,当朝廷专门找了一些孤寡老人,让他们摇着木制的铃铛到民间去采集诗歌,然后把采集来的诗歌汇集到朝廷的乐官那里,由乐官进行整理。这些人就是最早的采诗官。后来,采诗官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很多有素养的年轻人也陆续加入到这份有前途的职业中来。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

采诗官是一个以诗歌的名义走遍天下的职业,因此其本身也充满着诗意。民间的疾苦往往通过采诗官收集整理的民歌为统治者所了解。可惜,历史久远,我们已无法知道这些采诗官的名字,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脸。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卫风.氓》

就比如《诗经》中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它是无数位无名的采诗官的辛勤工作才将这些优美而古老的文学作品收集并保存了下来。然而,在慢慢历史长河中,还真有这么一位《诗经》的主要采集人的名字流传了下来,而且还有重要的存世文物可以佐证,他就是尹吉甫。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国风.邶风.柏舟》

尹吉甫(前852-前775),兮氏,名甲,房陵人(现房县),黄帝之后伯儵(shū)族裔,他曾辅佐三代周王朝的天子,多次带兵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据《东周列国志》载:“宣王晚年病重弥留之际,召见老臣尹吉甫和召虎于榻前,曰:‘朕赖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宁,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宫湟,年虽已长,性颇暗昧,卿等协力辅佐,勿替世业!’”宣王故,立其子幽王,吉甫乃是佐命之臣,不久谢世。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邶风.凯风》

尹吉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周宣王亲命大臣作诗为颂“文武吉甫,天下为宪”,被封为太师。而他,正是《诗经》的主要采集和编撰人之一。尹吉甫的名字多次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有些篇章是赞美尹吉甫功绩的,更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象《大雅》中《崧高》、《烝民》、《韩奕》、《江汉》诸篇。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须我友。---《邶风.匏有苦叶》

谢安石曾问他那位咏柳的侄女谢道蕴《诗经》何句最佳,道蕴答道“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尹吉甫的诗歌主要是歌颂和赞美周宣王的功绩,但对宣王疏远贤臣等过失也作了善意批评。如《大雅·烝民》:“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宣王君德有失也,仲山甫则能补之”。又如《大雅·嵩高》文中也对宣王含有讽意。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宣王的“功"与“过”,对其作了正确地评价。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邶风.谷风》

而在《诗经·小雅·六月》中更是生动记述了尹吉甫挂帅出兵抗击玁狁(xiǎn yǔn) 的英勇史实,诗中写到:“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簿伐玁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邶风.谷风》

玁狁是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的少数民族。相传远古时曾遭黄帝驱逐。殷周之际游牧于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宁夏内蒙西部。西周初其势渐强,成为周王朝一大威胁。周宣王曾多次出兵抵御,并在朔方建筑城堡。而尹吉甫正是抗击玁狁的主要功臣之一。

尹吉甫作兮甲盘

谁也没想到,这些被记录在《诗经》里的内容,居然出现在了一件青铜器上。尹吉甫打赢玁狁之后,命人铸一青铜大盘,盘内底铸铭文133字,记述了他尊周宣王之名伐玁狁的战争,获得战功而受赏赐一事。尹吉甫因为兮氏,名甲,这件青铜大盘故名——兮甲盘。

兮甲盘铭文

“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赐兮甲马四匹、軥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邶风.简兮》

兮甲盘与《诗经》的相呼佐证,无疑为印证和填补历史的空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正是采诗官尹吉甫为我们留下了无价瑰宝。当然,采诗官绝非阿谀奉承之辈,《诗经》也绝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就是它更加增添了历史价值,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卫风.竹竿》

从中我们不但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场景,也窥探了先人们的灵魂。《大雅》中的《荡》就是召穆公直面劝谏周厉王的诗。召穆公借古讽今,“颠沛之揭”就会“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警告周厉王接受殷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改弦更张。这也足以看出当时帝王的心胸坦荡,更能印衬出采诗官们的率真。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鄘风.载驰》

采诗所成的作品,特别是《诗经》,开我国古代现实主义之源头,与《离骚》所开创的浪漫主义双峰对峙,二水并流,极大影响了我国后世的诗歌、小说、戏剧等的创作。后代很多伟大的作家,如司马迁、白居易、鲁迅等都从《诗经》中汲取了营养。采诗官们或许永远想不到,他们在那些沉沉的夜里记录下的文字,将会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文学源头,更为一个民族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Hash:6d26d82033bce736b561eb77a0579ed349478243

声明:此文由 御凰品冰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