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顺德饭店 | 可以住的民国博物馆

1863年,英国传教士约翰·殷森德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皇家租契”的手谕,修建了当时的亚洲顶级酒店:利顺德大饭店。饭店名称“利顺德”出自孟子“利顺以德”。这里是《中国荷兰条约》、《中国丹麦条约》、《中葡天津通商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的签字处。美国第十八届总统格兰特将军曾在利顺德大饭店会晤晚清重臣——李鸿章;国父孙中山先生北上天津,三次在此下榻;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青年时代在津供职,曾住利顺德饭店,并由此发迹;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和皇后婉容寓居天津期间也曾是酒店的常客……许多名人如宋教仁、黄兴、溥仪、蔡锷、梁启超、张学良曾在此下榻。

从1987年建的海河新翼的大堂,穿过8米高玻璃穹顶的维多利亚中庭来到老楼,光线突然就暗了下来,旧式的玻璃吊灯,配着连成一片的木墙饰板、图案古朴的织花地毯,踩着的实木老地板发出起伏的咯吱声……仿佛时间流逝的节奏都慢了下来,跌入另一段时空。

在利顺德,被人形容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穿越”。穿行在饭店的走廊,和许多名人不期而遇,他们曾下榻过的房间门口钉着铮亮的铜铭牌:325房间住过被迫退职的徐世昌及家眷,黄兴在228号房间草拟讲稿进行“二次革命”,288号中山套房和388号胡佛套房是名副其实的总统套房,如今每晚市价15000元。调动下想象力,当年的情境便一一扑面而来:李鸿章忙着签条约,孙中山在开会,梅兰芳在练嗓子,胡佛和夫人喝着下午茶,舞池里溥仪和婉容在跳探戈,蔡锷和张学良在等待心尖上的那个她……这里甚至还拥有中国第一家酒店博物馆,收藏着各种有历史的老物件,拭去蒙尘便擦亮一段故事。

迎来送往间,2013年利顺德饭店已有一百五十岁。它是中国首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酒店,在2010年全面改造后,又成为国际酒店集团喜达屋在中国地区的首家“豪华精选”酒店。“豪华精选”品牌更专注在世界各地发掘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酒店。如今的物质时代,堆砌奢华没有尽头,难以比拼高下,反倒是历经岁月沉淀下的历史,才是一种无法取代和复制的真正奢侈品。

华北最早的外资饭店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埠。各国公使取得常驻北京的权利,但非使馆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和军队都无法常驻北京。作为京师的入海口和门户城市,天津自然成为他们活动的首选。

1860年,英法在天津城东南五六里的海河沿岸划出一片租界。1861年,最早一批涌入天津的13位淘金者中,就有一位英国圣道堂传教士殷森德。他抱着传教的热忱来到中国,与夫人创办了天津最早的教会学校。1863年春,殷森德仿照其他英国商人,用传教得来的600两纹银承租了一块土地,建起一座带有印度风格的简陋西式平房,兼做货栈、洋行和旅馆。这便是利顺德大饭店的雏形。利顺德一名,来自殷森德(John Innocent)姓氏的音译,又从《孟子》中取“利顺以德”的三个字相配,一个店名就体现了中西交融的细节。

此后20多年中,殷森德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传教事业上,无暇顾及利顺德,饭店一直没有大发展。1886年,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德璀琳成为利顺德饭店的第一大股东,开始实际管理饭店。当时租界内出现了大量西式建筑,使利顺德饭店不得不把改建及时提上日程。在德璀琳的主持下,原先的平房被改建成维多利亚风格的三层楼房,沿街立面建有联通式的木制游廊,可以眺望隔街相对的著名维多利亚花园和戈登堂。饭店一头是哥特风格的五层高方砖角楼,气势不凡,成为当时天津最宏伟最豪华的建筑。

德璀琳一心想把利顺德建成一座超级豪华的饭店,也是为了彰显自己日益显赫的地位。不过由于当年取暖设备的限制,屋顶上烟囱林立,今天看来比较煞风景,但在当时,却是利顺德作为豪华饭店的标志之一。这些烟囱并没有保存下来。此后的近四十年中,各国的官员、商人、洋行买办都纷纷以利顺德饭店为参照物,建立了无数带有本国特色或中西合璧的楼群,构成了今日海河老街区的壮观华丽。

总督府饭店”:清末的外交舞台

开埠后的天津由漕运码头一跃为华北经济、政治的中心城市。从1870年起,清廷设北洋通商大臣并由直隶总督兼任,李鸿章开始担任此职长达20余年。原驻保定直隶总督署后也迁到天津。清政府为观念所囿,更愿把外交局限在“地方”。北京虽有总理衙门主管对外事务,但朝中官员畏怕洋人又不懂洋文,往往把事情推给李鸿章。他成了国家外交全局的实际主持者,一位英国外交官曾评价:“总理衙门只不过是李鸿章大学士在天津的衙门的一个分支机关”。这一时期的天津堪称是中国的外交场,清政府的第二个权力中心。

利顺德饭店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往往被叫做“总督府饭店”,说的就是直隶总督李鸿章和饭店经理德璀琳的深厚渊源。1864年,22岁的德璀琳来到中国,1877年起任天津海关税务司达22年之久。他任烟台海关税务司时协助李鸿章与英国人谈判,开始为李所赏识,两人在此后十几年间结下“深厚而持久的友谊”。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他都一直是李搞洋务运动的左膀右臂。据说当时北京的外交使团如果不先到天津拜见李鸿章和德璀琳,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德璀琳改造利顺德,背后也有李鸿章的多次催促,催他建一个带卫生间的豪华饭店,供其接待外国使节。

德璀琳在天津拥有相当的影响力,被称为租界公共生活的领袖。早在1883年,已成为利顺德主要股东之一的他,便促成利顺德饭店投资建造了拖船“利顺号”,由于李鸿章和德璀琳的关系,这艘船经常承担北洋海军航运任务。天津告别土路时代的第一条碎石道路,也由利顺德饭店1887年出资铺设,标志着中国现代道路建设的起步。

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不少外国的驻津领事馆为寻求安全,纷纷搬进租界。当时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很快建起单门独户的建筑,作为租界最显眼的利顺德饭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英、美、日、德等多国领事馆的集中驻地,见证了清政府与西方各国的外交风云。《中国丹麦条约》、《中国荷兰条约》、《中葡天津通商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都是在利顺德饭店签订的。

洋务运动也给利顺德带来了实惠,它在技术硬件上曾引领中国酒店业之先:第一家配置电风扇、自来水和中央暖气系统,第一家配备电话和开通电报,第一家使用发电机为客房和娱乐设施提供照明……资料记载利顺德还是最早安装电梯的饭店,1898年饭店就斥巨资引进电梯。饭店现存一台老式手摇电梯,是1924年饭店加建四层北楼,从美国奥的斯(OTIS)电梯公司购回的,至今仍可自如运行,据说声音还很小。此时的利顺德饭店无疑是奢华先进高端的代名词,将西方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中国。

民国时期的避风港

1908年11月,利顺德饭店迎来一个跛足的英国商人,打扮地道,却长着一副东方人的面孔。原来他是化了装的袁世凯。

仅仅一个多月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一日而亡,据说光绪临终前在砚台处留下了“必杀袁世凯”的遗言。而袁早得到密信,立即向好友英国驻中国公使朱尔典求救,在朱的安排下躲到了天津的利顺德饭店。一则是饭店在洋人的租界,载沣难把他怎样;二则身处天津,京城里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耳目。

摄政王载沣想除掉袁世凯已难上加难。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就伙同党羽逐渐壮大为一个军事政治集团。载沣最后只得以宣统皇帝的名义颁布谕旨,准袁世凯因“患足疾”回河南老家养病。

袁世凯并非独例。清帝退位后,中国进入派系纷争、权柄频频易手的混乱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北京成为各派势力轮番控制的中心,后院天津自然也少不了喧嚣乱象。到天津租界置地当“寓公”,成为下野政客们一件非常时髦的选择,既可托庇于外国特权的保护,又得消息灵通之便利。“府院之争”后,黎元洪被驱逐,甚至跑到天津在利顺德饭店开了间办公室,仍每天执行总统的职权。无论是徐世昌还是曹锟,下野后到天津做寓公,都选择在利顺德暂避一时。

孙中山一生中三次来到天津,多次下榻于利顺德。1912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同年袁邀他北上,共商国是。8月23日孙中山抵津后,住进了利顺德饭店。充满救国理想的他已被袁世凯的步步为营弄得筋疲力尽,赴京会谈前,他在利顺德向各地发出电文,表示“国民之愿意让步,为共和,非为袁氏也”,透出一丝无奈的辛酸。

等到1924年再次入住利顺德时,孙中山已重病在身。他应冯玉祥之邀来京,此时北京政变刚结束,曹锟倒台,正是军阀势力争夺最为复杂的时候。孙中山后来还在利顺德饭店指挥过全国反对军阀的斗争。如今的288号孙中山套房,还依稀保留着旧日的氛围,除去四柱英式木床和仿古电话,客厅陈列的一张八人会议桌是孙中山当年用过的旧物。1990年,94岁的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为这间套房题写了“翠亨北寓”四字匾额。屈武还指认了1924年在此开会时孙中山所坐的位置,他不依地位高低坐桌子端首,而是选在左侧中间就坐,十分谦逊有礼。

出入利顺德的客人中还有退位的清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1925年2月他在日本特务的保护下化装成商人,坐火车来到天津,住进了日租界宫岛街的张园,后搬到静园。在天津他靠变卖清宫里带出的古玩字画,依然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溥仪极好美食,他和皇后婉容每隔几天就坐着汽车,专门到利顺德来吃冰淇淋巧克力、奶油栗子粉等。如今的利顺德还保留有这道冰淇淋甜点。据说溥仪最喜欢吃一种薄脆甜香的叫“火纸筒”的点心,饭后总要来一杯“鹤岭云雾茶”,听段西洋音乐

溥仪在天津共呆了六年,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肆意开放的几年。他和婉容生活时髦:打网球、去电影院、出入俱乐部,婉容烫了发,穿旗袍,踩高跟鞋。因为在宫中学过礼仪,他们到利顺德吃西餐,相当从容熟练,不乏风度。现在连接新老两楼的“维多利亚中庭”,过去是可以容纳300人的宴会厅和豪华舞厅。据史料记载,普鲁士阿德尔伯特王子、巴伐利亚鲁普雷希特王子、罗斯福小姐等都曾是舞会的重要客人。每值金秋送爽,利顺德的舞会溥仪婉容夫妇场场不落,据说他们最擅长挑探戈。有时满汉遗老们在一旁围看,两人兴致来了,一直跳到第二天天亮。婉容还不时歇下来弹一曲钢琴,琴声悠扬,似乎暂且就可忘了乱世的动荡忧愁……直到1931年11月,溥仪不得不结束寓公生活,在日本人策划下逃到东北,开始了伪满傀儡皇帝的生涯。

老建筑代表了历史的灵魂

纷纭各色的故事仍在利顺德饭店轮番上演。婉容当年弹过的钢琴,赵四小姐也弹过。1929年,痛失爱子的张学良在利顺德与两年前相识的赵四小姐再度相遇,萌发的爱情弥补了伤痛。1934年,少帅在现在的“泰晤士厅”为赵一荻24岁生日举办了盛宴。这里还停留过另一对著名的情侣:蔡锷和小凤仙。1915年,蔡锷避开袁世凯的耳目,在小凤仙的掩护下逃出北京,赴日前来天津密会梁启超,策动文武讨袁,也住在此前多次下榻的利顺德。这里还不乏奇闻和谈资:曹锟曾在饭店地下秘室里暗藏了东三省银行钞票500万元和珠宝,直奉战争失利后,被张作霖查抄了出来。孙殿英在利顺德被戴笠劝服,把盗墓所得的两颗巨大红宝石,托戴笠转交给蒋介石和宋美龄。随后蒋介石就派他去当了青海西区屯垦督办。

利顺德最受人尊敬的客人大概要属艺术大师梅兰芳。儿子梅葆玖回忆父亲一直把天津大戏院看作是中国京戏的“第一考场”,认为天津观众爱戏更懂戏。梅兰芳每次到天津演出,都住在利顺德饭店的同一个房间。一个服务员负责给梅兰芳送演出的戏服,一时疏忽把靴子拿成了“一顺儿”,到了戏院才发现,眼看就要上场了,他紧张得不知所措,梅兰芳笑着说:“没关系,有戏服挡着观众看不出来。”就这样演完了全场。他对服务员谦和礼貌,总是客气地说:“让您受累了。”利顺德的多位老职工都得到过他赠送的签名照。

利顺德饭店在近代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1937年天津陷落,利顺德被日军强占,改称“亚细亚饭店”,所有英国股东作为敌侨被押送到位于山潍坊的集中营。饭店一度由日军驻天津占领军的司令官担任经理。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利顺德,继而交还英方,恢复“利顺德”的旧称。解放战争时期,利顺德111号房间还曾是中共地下工作的联络点。1949年天津解放,刘亚楼曾在饭店为解放军将士庆功祝捷。

1952年,利顺德董事会将饭店移交天津市人民政府,改称“天津大饭店”,1984年又恢复了原名。新中国后利顺德饭店一直是天津接待中外贵宾的首选单位。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都曾在这里设宴款待到访的外国政要们。1954 年西藏观光团抵津,利顺德饭店作为接待单位,用“全部腾空、披黄”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最高的礼遇,并建立了诵经室,十四世达赖喇嘛、十世班禅大师都曾在此诵经。诵经室即是现在的423号房间,也是利顺德唯一一间不对外接待的客房。2010年举行过开光仪式后,改为纪念室,成为饭店内的一间小型藏传佛教佛堂,每天檀香缭绕。每月的初一、十五对外开放,供人瞻仰拜见。

参考资料:《跨越三个世纪的大饭店——利顺德》

美国第31任总统赫伯特·胡佛与妻子在天津度蜜月时,住在利顺德饭店的388号房间。胡佛的发迹是在中国。1898年,24岁的他来到中国。后在德璀琳的撮合下,胡佛担任了开平煤矿督办张翼的技术顾问。1900年7月,胡佛和德璀琳趁“庚子之乱”迫使张翼在煤矿转让合约上签字,半是哄骗半是胁迫,手段颇不光彩。到1913年胡佛回到美国时,他已拥有约400万美元的财产,为其步入政坛奠定了物质基础。胡佛和妻子甚至还学会了一些天津话,1928年他入主白宫后,有时和妻子用天津话对话以防偷听。

胡佛搬离利顺德饭店后,住在唐绍仪家对面。1900年庚子事变时,租界炮火四起,唐绍仪的妻子和一个婴儿被当场炸死。胡佛及时赶到,抱起一个孩子冲过街道,又把其他惊慌失措的侨民和基督徒转移到利顺德饭店的地下室躲避。他救下的孩子就是唐绍仪的女儿唐宝玥。时光流逝,1912年6月,刚从袁世凯身边辞职的青年才俊顾维钧,从北京来到天津住进利顺德饭店。他几乎每天都被唐绍仪请到家里作客,后来与唐宝玥结成秦晋之好。6年后,胡佛受邀出席中国驻华盛顿使馆的宴会,已是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夫人的唐宝玥,走过来笑着向他致谢:“我是唐绍仪的女儿,当年您救过我。”

另一位曾光顾利顺德饭店的美国总统是第18任总统格兰特。他在卸任后携妻子周游世界,于1879年到访中国,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利顺德饭店设宴盛情接待了他。因顽固派的阻挠生事,1881年清政府将赴美求学的第一批官派留学幼童召回。格兰特曾出面斡旋,写信诚恳劝说清政府让留美幼童继续求学,但已无力回天。李鸿章感激格兰特的义举。1896年他出访美国,特意到格兰特墓前吊唁。当时的《纽约时报》这样写道:“李(鸿章)在铁制灵柩上敬送了月桂花圈以表达他对将军的敬意。他很虔诚地站直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17年前与将军会晤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

Hash:dada49389ac6081e5ffa01642ea7a6a85efe62a1

声明:此文由 微博旅者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