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挪走的钵池山

2016年,一则新闻在微信朋友圈里广为流传,说钵池山着火了。有人就说:“还真不知道钵池山,还是座活火山啊。”当然,这只是个玩笑。我们今天啊,随便拉上个淮安人,只要你问他“钵池山”在哪?他都会告诉你在现在的水渡口万达对面,这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地理坐标。

然而,这却是一个被后人臆造的历史地理位置。

我们现在熟悉的水渡口钵池山公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还有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成的、全国最大的一座人工山,和波光粼粼湖泊环境一起,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居住环境更加宜人。然而,我们如果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谈钵池山,那它究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历史上淮安究竟有没有过这么一座山呢?

答案还真是:有。

说到钵池山,我们就要从一个地名说起,这就是山阳,今天还能耳熟能详的,如山阳春饭店、山阳茶社、山阳旅社,还有山阳琴派、山阳医派、山阳印社等等,其实就是今天淮安区所使用过的一个旧县名,也是明清时期准安府的胜地。它的名字里有一个“山”字,就和钵池山有关。在《钵池山志》中写道:“淮安旧县治曰山阳,以位钵池山山南而名焉者也。”就是说,淮安区是因为建在钵施山南面,所以在当年得名山阳,因为在过去山南为阳。而今天钵池山的位置,再往南,清河区却变成了“山阳”。钵池山因山脉绵延“形似钵而得名”,说白了就是山不直,山脉弧度绕得有点大。是一座因为洪水、采矿而消失了的小山。山不大,但也有五公里左右的长度,我们淮安的《府志》《县志》《河下志》等等史籍中都有记载,其中《淮关统志》《淮关小志》这两本书记载得最多,因为钵池山就在淮安钞关的后面。

那钵池山究竟在哪儿?答案是:今天淮安市委市政府驻地板闸。

这个板闸可了不得,在它镇上曾经驻扎的淮安钞关,是明清时期运河上的重要税卡,官署级别正三品,在清代的时候,税务监督朝廷都让旗人去做,也有汉人,不过并不多。就连满人监督也几乎一年一换,因为当年的板闸,就是国家的一个大金库。一个钞关,就能养活了一个镇上的人,这些人都在关里关外工作,做着各种和钞关有关的事。钞关署的那些当官儿的,闲着没事儿做的时候,就会去北边的钵池山转转,因为在当时钵池山也是一座名山,环境好、名胜古迹多,香火也旺盛。钵池山出名在哪?这可是道教天福地的“七十二福地”之一,排名第四十,是春秋时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炼丹得道成仙的地方。所以啊,很多人愿意去转转、看看,也留下了不少文章、诗篇。

那钵池山具体在板闸什么位置呢?各种古籍里,有着大量的记载。辽兴宗的时候有一个状元叫王棠, 他来过淮安,写过一篇《游钵池山记》,上面记载道:“去淮城十里,钵形,袤延周匝可十里许,环以水,故名。”这钵池山前面有运河,后面是淮河,所以环以水。《淮准关统志》中也有记载:“钵池山在关署西北五里许。”这里说的关署就是淮安钞关署,在今天枚皋大桥的西侧。而我们今天见到的关署、关楼都是复建的,因为建设的需要,给挪了地儿。我们站在枚皋大桥运河北岸往桥下看,官署大致就在那个位置,再抬头看西北方向,大概也就两公里的距离,就是钵池山的“主景区”位置,大致在绿地世纪城的北边。那地方曾经有一个湖泊,叫钵池塘,可能就是钵池山采矿留下的一个湖泊,现在已经没有了。

那钵池山绵延是往哪个方向呢?

在天启《淮安府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钵池山积水不泄,遂成山子湖。”而山子湖就在淮安钞关署的正后方,可见钵池山已经从关署西北绵延到关署正北。因为积水,才形成了山子湖。我们今天从淮安城开车去城东北的宋集一带,会发现道路上跌宕起伏,有那么点重庆山城的意思,是些土岗。其实有过些考古研究,这就是条山岗的余脉,与西边的钵池山相连,这条岗脉还向东延伸到附近的土城、高庄、章家桥、茭陵一带,地理环境具备了原始氏族部落的生存条件,也就形成了我们熟悉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如果有兴趣打开卫星图看准安的地形,从我们今天绿地世纪城北边这个位置,向东绵延五公里,当是当年的钵池山脉,它的南边正是山阳县,古人这地名起的一点也不假。钵池山脉似钵状蔓延,是有点弯弯绕的意味,参看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历代准安府城地图、运河图黄河图,钵池山的山体可能终结于乌沙河畔,也就是今天的玖珑湾和翡丽湾小区之间,那再向东,可能山已经没有了,就只剩下一些高岗,然后继续向东、东北了,如果要从纯地质的角度说,整个淮安城的西北到东北,就都是山,淮安城自然就是名副其实的“山阳”了。

淮安有个文人邱竞,写过一篇《游爱莲亭记》,讲述了他从河下去板闸的记闻:“郡之北郭有水港然,曰萧湖。湖之北,舍舟步行,不五六里,曰后湖。湖与运河止间一堤,南始伏龙洞,北抵钵池山。”他从萧湖坐船往西北走,大概三公里这么远,就是板闸的后湖。而这个后湖和运河只隔着一条堤岸,南面始于伏龙洞,北面就是钵池山。

钵池山北面儿还有一条河,那就是古淮河了,“水之南为阴”,所以淮安城在古代又被称为淮阴城。有一位文人黄达,在描写钵池山的文中,就用了“距淮阴城北十五里”之句。古人记载距离,都是个笼统,可能出发地点不同,走的路道不同,导致了他们记载的里程有点相差。不过大概位置都是准确的,钵池山在板闸,也就是今天生态新城北边的方位。

至于今天钵池山公园的位置,那其实就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黄河大水,在老坝口处撕开了口子,大概有600米宽,700亩水面,所以这里就被称为“大口子”,其实这个公园就应该叫“大口子公园”,倘若如此,就留住了这里重要的历史地名。

钵池山,山虽小,但寺院、名胜、石刻云集,虽今已无影无踪,但民国初年在淮安板闸当过税务监督的冒广生,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本珍贵的史志——《钵池山志》,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钵池山的文化、历史、风俗,留下了一本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文稿来源:《淮安文史研究》

摄影:一叶知秋

Hash:b947b402a29fc9a4445dd143b49782b460b9577b

声明:此文由 淮上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