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油画村:一支画笔绘 出“文化立市”亮丽名片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一代人的奋斗史

那在改革开放浪潮下

这个村的发迹就是一群人的筑梦路

——大芬油画村

提起这个名字,也许你会想到远销海内外的油画,也许你会想到乘地铁3号线(龙岗线)路过的那片色彩斑斓的楼群。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30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白墙黑瓦的素色山村,在这块仅0.4平方公里的山坳坳里,遍地是芦苇丛,路都是靠脚踩出来的,全村300余人年均收入仅百元……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这个偏僻寂静的小村子吸引来了改变它命运的一群人,他们用画笔为这个原本素色的山村注入了彩色,让它因商品画而闻名,因原创画而崛起,让它成为深圳改革开放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初出茅庐

偏僻山坳坳蝶变“画家村”

由于初期缺乏完善的引导规划,大芬油画产业发展初期靠着市场需求“野蛮生长”。大芬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是1997年《羊城晚报》一篇名为《深圳有个画家村》的报道,在此之前,对于公众甚至布吉镇政府的干部们来说,大芬只是当时布吉镇38个村中“默默无闻”的一个,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当时的布吉是个工商业大镇,从来没人想到它会和绘画联系在一起。”据当时在布吉镇宣传部工作的任晓峰回忆,《羊城晚报》那篇豆腐块大小的报道让他们看了两眼放光,原来这个已经被省城媒体发现的“画家村”,竟然是近在眼前的大芬。

发现这个“宝贝”后,任晓峰和其他一干人等迅速来到大芬“探秘”,但与大芬的初次相遇并未让他感到惊艳,“当时的大芬破破烂烂的,看不到画家作画,整个村子看起来非常普通。”任晓峰回忆,那时大芬没有什么像样的门店,画工都关起门画画,完工之后就直接装车运到香港,跟国内市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但即使这样,1997年大芬的油画产业年产值还是达到了三千万。

不久,任晓峰认识了大芬村的“灵魂人物”黄江。黄江被称作“大芬油画村第一人”,早在1989年他就来到了大芬,对于这个村子,他的第一印象是“像西伯利亚一样荒凉”,街道都是沙土,没有像样的马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里的公共厕所也只有一个,晚上光线昏暗,去趟厕所都有些害怕……用本地村民的话形容当时的大芬,就是“连野狗路过都不会进村”,但黄江偏偏相中了这片山坳坳。历史的光晕透过现实照回过去,这是黄江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

黄江祖籍广东新会,在广州长大,从小喜欢文学,十分崇拜巴尔扎克,移居香港后开始接触美术。黄江的“巴尔扎克”文学梦化作泡影,却在油画创作中另辟新径,最开始,黄江靠着接一些外销的绘画订单为生,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商品画的生意并不好做,当时在香港雇佣一个画工每月最低不少于5000元港币,这让以薄利多销为特点的商品画没有盈利空间,但改革开放给了黄江新的机会。1980年,黄江开始将自己的商品画生意迁入内地,先后辗转江门福建等地,最终将“根据地”定在了深圳。几经考察后,黄江将眼光放在了原二线关外、距离罗湖口岸仅十几公里的布吉,当时荒凉破败的大芬则以租金、物价的优势最终“夺魁”。跟随黄江一起来到大芬“拓荒”的学徒只有二十几人,他们与黄江一起就此开启了大芬油画产业的发展之路。

改头换面

素色村庄迎来 “大芬奇迹”

初到大芬时,黄江正带着沃尔玛的订单,随着第一单的完成,黄江顺利成了沃尔玛稳定的供应商,随后商品画订单络绎不绝。那时,不仅有不少生意主动找上门,还有不少画工、学徒主动找上黄江,他前后带过的学徒多达500余人,并不断出去“自立门户”。就这样,黄江的身份逐渐演变成一个行画业务的包销商,而他的学徒们则搭建起了接受订单的包销网,大芬的油画生意开始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由于订单量越来越大,大芬的商品画产业形成了“流水线作业”,即二十个人一排,有人打底,有人画蓝天,有人画山,还有人画房子,其他人上色,实行分工合作,成品价格不高,全靠以量取胜,正应了当时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金句。“大芬的行画,不是假货,也不是赝品,而是文化产品的一种形态,向客户透明它的“出身”和“身价”,满足了很多家庭和酒店的装饰需求。”黄江表示,到了本世纪初,美国市场上流行的行画,大约有六成来自大芬,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也接近这一比例。

发现大芬这个“新大陆”后,当时的布吉镇主要领导看到了布吉新的经济增长点,看到了这个需要呵护的新生事物的潜能和力量。“大芬的奇迹是不可复制的,如果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时间,或者换一批灵魂人物,这种看起来有点不上档次的小企业,既不合法合规,又有消防隐患,多半会像瘟神一样被送走。”任晓峰认为,布吉成就了大芬,大芬也最终为布吉带来了荣耀。

大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谐音,像是冥冥之中与绘画产生了奇妙的关联。

2000年前后,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深圳也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这为大芬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开始投入大量资金提升大芬的环境硬件设施。2003年,在布吉镇政府的主导下,大芬的村容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当时不少村民靠收租为生,当中有些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拆围墙、雨棚,这影响了他们的收入。但改造工程开始后,大芬的村容变得整洁起来,道路也变得更为规整,房租开始水涨船高。村民们变得更加积极配合,甚至不停地督促改造进度。经过一系列的“大动作”,大芬告别了黑白素色时代,建成了艺术广场、艺术展厅画廊等,铺设了彩色路面、美化了外墙立面,还增设了艺术路灯、达芬·奇雕像等,变成了龙岗的“欧洲油画小村”,大芬村的油画产业也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走上正轨,愈发茁壮成长。

迎来新生

原创之路开创发展新纪元

大芬油画村命运的转折出现在2004年,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大芬的“重生之年”。这一年,深圳市举办了首届文博会,而大芬油画村作为唯一的分会场,期间开展了千人油画创作表演活动,这让当时的大芬人兴奋不已,也成了黄江来大芬后记忆最深刻的事件。这次活动的地点设在大芬的街巷中,参与创作的1100名画家每人使用一个油画架,两两相对沿着街边排开,大家自由构想,即兴创作,正好绕了大芬村内的主干道一周,全长近一千米,令参观者叹为观止,也赚足了公众的眼球。

这一年,方圆0.4平方公里的大芬村已经拥有了243家画廊门店,近3000名画师,绘画销售额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让世界了解你》栏目还在2004年11月20日向全球播出“聚焦大芬村”对话节目。借着文博会的大势,大芬油画村再次火了起来,成了深圳“文化立市”一张亮丽的名片。不仅如此,文博会还让大芬收获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成为龙岗区首个文化产业基地,就此揭开了龙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而这一年也成了龙岗文化产业的“纪元年”。此后,龙岗区文化产业就像雨后春笋般茁壮地成长。

也正是这一年,大芬美术产业协会成立,正踌躇满志地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产业。但到了2008年,蔓延世界各地的经济危机一盆“冷水”让大芬的油画产业遭遇了“滑铁卢”。当时,许多画室订单量骤减,甚至有的画室一张订单都接不到。此时,在大部分画工为卖出一张廉价的“商业画”而庆幸时,原创画家李印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他卖出的第一张原创油画售价高达6500元。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李印的际遇刺激着大芬这个原本就因市场经济而兴起的油画产业村,不少画工开始靠着多年来练就的画功走上原创之路。同时,政府也积极介入扶持引导,大芬逐步走出了一条“原创+市场”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原创画家,进一步擦亮了大芬这个“金字招牌”。前不久,“首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拉开帷幕,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264件油画精品同台展出,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参赛和观展,此次“双年展”融国际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标志着大芬油画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度。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龙岗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大芬对于布吉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个地标,它就像调色板一样,承载着布吉五彩斑斓的发展印记。关于大芬发展的蓝图,无论是普通大芬人,还是大芬的执笔者们,都有更宏大的愿景,无论是组建上市公司、建设国际化艺术园区,还是打造亚洲当代艺术高地,每个愿景都寄托着对大芬未来更美好的期许,大芬的发展也会存在千万种可能,正如大芬本身,既生产艺术品,同时又是一件正在不断发展的“艺术品”,让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联想。这样的大芬,就像一幅世界“名画”。

对话

大芬油画村管理办主任刘亚菁

把大芬打造成国际化艺术小镇

记者:在改革开放中,大芬油画村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刘亚菁: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大芬油画村的美丽嬗变正是这个时代发展变迁的缩影。从1989年起步到2004年开始的文博会时代,到2012年以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为标志的原创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再到2018首届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的创立,大芬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向世界展示了美术事业与美术产业的完美结合。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大芬油画村原创势力蓬勃发展,一个日益庞大的大芬原创画家群体越发引人注目。据统计,目前大芬已聚集了原创画家300多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32人,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76人,市级美术家协会会员150余人,在国内重量级展览中,大芬的身影开始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仅近五年,大芬原创画家的美术作品就有百余幅入选国家、省级美术展览。

从传统村落到翰墨飘香的艺术小镇,大芬在开拓中不断升华。它的成功,体现了从中央到省、市、区各级政府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和务实高效的特区精神,也是广东省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个成功案例。

记者:对大芬未来的发展有何期许?

刘亚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大芬油画村的发展都寄予厚望。中国美协提出了建设大芬国际艺术家部落的期望,省委宣传部在广东省繁荣发展美术事业座谈会上提出,大力推进以大芬油画村为代表的美术部落集群建设,《深圳市文化创新发展2020》将大芬油画村列入十大特色文化街区,龙岗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大芬艺术小镇”建设。虽然目前大芬仍然面临着空间不足、出口走低、业态混杂、人才紧缺等发展困难,但接下来,大芬将更好地落实规划、打造品牌、推广原创、拓展市场,为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为实现中国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再立新功。

来源:深圳侨报 记者 陈遥

责编:袁赛英

编审:罗丽珊

Hash:68b4bdfd3061b4998c2fe0d6caccb211db009cba

声明:此文由 深圳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