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挺:因乐而爱,因爱而存 ——说十二木卡姆背后的爱情

莎车,说起十二木卡姆,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莎车乃至新疆的一张名片,被誉为“丝路明珠”,而“十二木卡姆之母”就是阿曼尼莎汗。打动我的,除了十二木卡姆美妙的乐声、曼妙的舞姿、奇妙的杂技,更是那吹尽五百年的黄沙、依旧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属于那个时代的凄美爱情故事。

莎车县喀尔苏乡夏普图吾克村,有一个白杨、沙枣树环绕掩映的灰白色小平房,与周围的民房相差无几,但就是在这不起眼的陋室中诞生了阿曼尼莎汗。据村民口中传说,阿曼尼莎汗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曾是宫廷乐师),很小就会弹奏民族乐器,能歌善舞,特别喜爱音乐诗歌。关于阿曼尼莎汗与叶尔羌汗王朝的第二代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的相遇,有很多传说,有说是国王微服私访、进到阿曼尼莎汗家中看到了弹布尔、让她弹奏,有说是国王打猎、被阿曼尼莎汗弹奏的美妙乐声所吸引,也有说是阿曼尼莎汗创作的歌被传唱、国王寻歌而来。在封建王朝,一位贫民女儿与国王的不期而遇,本身就带着些神秘的色彩和美好的祝愿,但是诸多传说中有一点是相同的,是阿曼尼莎汗的乐声、是诗歌、是她的才艺让国王一见倾心。而国王也深深热爱着音乐、诗歌,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就了两人的爱情,也加速催化了两人的爱情发芽开花,让皇宫与村舍、皇族与贫民之间的横亘一下子消逝了。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原意为规章、法则、地位,后用于音乐领域,主要指成套的民间古典音乐。都说维吾尔族人只要能说话就会唱歌,只要能走路就会跳舞,可以说歌舞伴随着这个民族而生,而木卡姆就起源于人们日常劳作时的随口哼唱(那时称之为“博雅婉”),早在二十四史中即有记载,谓之“摩河兜勒”大曲,汉武帝时,又以此大曲为基础,创作出了新声二十八解。十世纪后,西域的法拉比、纳瓦依等著名学者、音乐大师,经改制乐器,在十二品律传统和先前歌曲音种组合的基础上创造了多个套曲,受到广泛传唱。但十三世纪后,木卡姆却变得内容庞杂、宫廷气、宗教味浓厚,歌词生涩隐晦,曲调五花八门,成为贵族阶层独享的文化产品,难于记忆传唱。而14岁入宫的阿曼尼莎汗成为一股清流,在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的支持和宫廷乐师卡迪尔汗的帮助下,将木卡姆这一来源于人民的艺术形式,重新进行系统整编,删除重复和不合音节的歌词,改掉了难懂难记的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汇以及陈旧的宫廷诗词,让木卡姆变得更易传唱,重新在民间焕发活力。一个来自民间的女子,让一门来自民间的艺术重新回归民间,又从民间不断汲取营养丰富着这门艺术,这就是阿曼尼莎汗的伟大之处。在文学方面,阿曼尼莎汗留下了《心灵和诫言》、《精美的诗篇》两本抒情诗集及《美丽的情操》等著作,至今很多至理名言还为人称颂。

阿曼尼莎汗14岁入宫,34岁难产而亡,她和女儿被特批葬入叶尔羌汗国王陵。阿不都热西提汗十分难过,在阿曼尼莎汗的陵墓旁建了一个诵经堂,为阿曼尼莎汗写了很多思念她的诗歌,诵给她听,为她祈祷,三年后在无限的思念与悲痛中去世,逝后按照他的意愿,与阿曼尼莎汗相邻而葬。也许这也真实写照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阿曼尼莎汗与阿不都热西提汗相知相爱的20年,时间不长,也没有留下爱情的结晶;但因为他们的爱情因音乐而生,与十二木卡姆相伴,艺术的生命让两人的爱情之树常青,有十二木卡姆演奏的地方,就有两人的爱情故事在传唱。

“哪个花园有你这样美丽的一朵花?引来我这样如痴如醉的百灵鸟?春天呀,你让我想起了自由和天堂!”“说你的身姿是柏树的化身,柏树却没有你那翩翩的步态。说你的丹唇是玫瑰的蓓蕾,蓓蕾却道不出你那缠绵的话来。”几百年的风沙洗礼,王国无存、城市早已变样,两人谱写的情诗却依旧口口相传,两人创作的乐曲依旧余音绕梁,两人的爱情故事依然敲打着后人的心扉,鼓励着叶尔羌河畔的青春男女勇敢去爱,共同浇灌爱情之花......

(作者简介:徐挺,上海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干部,为上海市第九批援疆干部)

Hash:8ca46baa9042cba4e43daaf56af8f397c267ba73

声明:此文由 锦绣路上工作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