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红色基地┃东营·黄河口知青小镇

打卡山东省内红色基地,聚焦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学好中华民族伟大征程中的“四史”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营河口知青小镇

东营·黄河口知青小镇

黄河口知青小镇占地350亩,建筑面积22750平方米,位于原东营市黄河农场三分厂所在地,是黄河入海口的最后一个小镇。知青小镇充分挖掘了黄河文化内涵和军垦、农垦、知青等红色基因文化,详实展示了上世纪60年代,来自城市的知识青年和兵团战士在黄河农场奉献青春,艰苦奋斗,为后辈留下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

地理位置

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农场三分场

开放时间

9:00-17:00

知青小镇依托原山东建设兵团旧址的天然资源,被打造成集历史文化元素、黄河元素、红色元素、移民元素等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小镇。黄河口知青小镇与新时代文化创意相融合,依托原黄河农场遗留建筑群,规划设计出以“一轴、两线、三主题、四区”为主体的文旅样板。

其中,“一轴”指知青文化景观轴,涵盖了激情岁月怀旧园、知青博物馆、知青艺术馆、知青大食堂等具有知青文化元素的场馆;“两线”是指黄河微缩景观体验线和知青精神学习体验线,两条体验线分别把九曲黄河流经九省区的曲折与蜿蜒、磅礴与澎湃进行了首次激情呈现,把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与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完美对接;“三主题”中,以黄河文化、知青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相对独立园区,以浸润式体验方式领略不同的主题文化内涵;“四区”则包含知青民宿区、文化展示区、研学教育区、农耕体验区,致力于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等以实用性、实践性为基础的特色中心。

“知青小镇”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垦、农垦、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及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崛起、发展、完成历史使命的完整过程,是当年创业者艰苦奋斗的历史缩影。特别是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时期,这里是一师师部所在地,下辖四个团级单位,来自济南青岛淄博等城市的1万多名知青在这里屯垦戍边,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共和国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知青小镇,每一处都浓缩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军垦、农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犹如一部鸿篇巨著,写满岁月变迁,处处体现出知青们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博物馆中收藏着许多带有岁月温度的老物件。那些极富时代特征的物品无不牵扯着人们的记忆。生锈的瓦工工具、破旧褶皱的军大衣、绿漆剥落的军水壶、盆底生锈的搪瓷盆,一卷卷书本,一件件旧物,仿佛看到那段岁月里知青的艰辛开拓和他们的意气风发。

小镇中保留了许多当年的时代风貌,富有年代感的标语、树龄上百的古木,弯弯曲曲的石路……时光荏苒,在知青们奉献青春的日子里,谱写了一页又一页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诗篇,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今知青小镇已山东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研学基地。

讲述背后的故事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山下乡的口号被提出,无数青年涌入农村。目前暂无法统计在东营这片土地上曾有多少知青。所获得的不完全信息是:广饶县 1973年前接收外地回乡插队知青522人,至1978年,共动员上山下乡知青275人,接收外地回乡、集体插队、分散插队知青1069人,补办知青手续280人;利津县1974年至1979年,共接收知青166人;垦利县下乡回乡、五一农场和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下乡共计6674名知青。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大批知识青年来到黄河农场,用花样年华、炙热汗水,谱写了一曲别样的青春之歌。知青已成为奋发苦干、峥嵘岁月的代名词。虽然那段历史已渐渐远去,但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青春无悔的奋斗经历,已经成为很多人脑海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打卡红色基地 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下期再见!

素材来源 |大众网、中国文明网等

编  辑 | 王丛丛

校  审 | 葛 华 李暖

欢迎关注

“青岛四方实验小学”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圆·和相成 悦慧共生

校风

智圆行方 和而不同

校训

平等 自主 合作 超越

邮箱:qdsfshiyan123@163.com

本微信公众号由青岛新闻网提供服务支持

Hash:90aa2f84771d1d8341155b60e4f5f17db2fcf097

声明:此文由 解难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