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湖和紫竹院公园的前世今生

紫竹院公园常去。一是因为离家近,是饭后举步就可到的最方便的公园;二是因为这里有竹,可以让人远离俗气。

紫竹院湖也常游,岸边观柳赏荷,看鸳鸯野鸭嬉戏;高兴了夏天可湖上泛舟,冬天可湖面滑冰。

但今天,看了《北京晚报》发的一篇文章《魏公村:见证北京多元文化》,才知道高梁河发源于平地泉,也就是现在的紫竹院湖,紫竹院湖要比紫竹院公园早有不知多少年,而且在北京城的建城史中发挥过大作用。

回头再查资料,终于明白了紫竹院湖的历史。它原本是一个天然的湖泊,湖底有泉眼,积水成泊,水满后溢出,与其他支流共同形成了古高粱河。

三国魏嘉平二年(250),征北将军刘靖镇守蓟城,派遣丁鸿率军士千人,在永定河修戾陵遏,开车箱渠,引水经高粱河,开展灌溉,每年可灌溉农田2000亩。景元三年(262)樊晨奉诏,改造戾陵遏,更制水门,延伸高粱河水道,扩展了灌溉面积。车厢渠是北京地区最早的灌溉工程,因所凿河道成矩形断面,形似古代国箱故名。直到唐末五代战乱后,车箱渠失修,才最终淤塞殆尽。

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完颜亮正式下诏,向天下宣布燕京将成为大金帝国的新国都——金中都。辽朝时的燕京因只是陪都,规模并不大,无法满足金朝作为第一国都的需要,必须扩建。就在这一年,完颜亮让尚书右丞张浩和工部尚书苏保衡,负责新都城的营建。那时紫竹院湖等形成的高梁河水,只能勉强供应百姓生活用水,水上运输成了一个大难题。完颜亮为此果断挖通了从昆明湖到澄鲜湖(紫竹院公园内)的人工河道,补充紫竹院湖的水量,从此河水便源源不断涌入京城。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将北京定为大都。从1267年开始,历时五年,在金中都的基础之上兴建元大都。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依托北京现有的水系。忽必烈让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他看长河的水源充沛,且靠近城区,就将长河与通惠河相连。长河紧邻紫竹院公园北有一闸口,名为广源闸,位于紫竹院与万寿寺之间。广源闸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泉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闸,是节制通惠河之水的关键。闸桥落下时,闸东水深不满一尺。提闸后,船只可从河面行驶而过。元代的广源闸由上闸和下闸两部分组成。上闸是今天的广源闸,下闸现已无存。

明清三代的皇帝多次乘龙舟沿南长河到西湖玉泉山浏览,因广源闸段水位落差较大,船只难于直航,该湖便被辟为藏龙舟的别港,成了皇帝换船之所。

明万历初年,太监冯保在湖东岸建有双林寺,双林是冯的别字。位于紫竹院湖西北,南长河南岸,明代建有紫竹院,是万寿寺之下院,在这里供奉观世音菩萨

到了明末清初,随着统治者和民间信仰形式的变化,清朝统治者不再以兴建佛寺来增加功德,纷纷在后宫进行祭拜。民间百姓也不热衷于前往寺庙,而是转向参加定期的庙会。有人作诗描绘了当时紫竹禅院的景象:“紫竹禅关迥,虚亭老树前。槛低花影静,林密鸟声传。钟梵闲清书,池塘遍野泉。夕阳楼影下,归骑破春烟。”由此可见,当时的紫竹院附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乾隆年间在此仿修具有江南水乡风光的芦花渡,俗名“小苏州芦花荡”,还将南岸明代所修万寿寺下院,更名为“紫竹禅院”。另在寺西侧修行宫,原有匾为“福荫紫竹院”。紫竹院由此得名。光绪年间重修。1900年遭“八国联军”洗劫,辛亥革命后上述景观基本荒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整修,1953年3月至7月完成挖湖堆山、修闸和筑环湖路工程,1954年完成公园绿化及公共设施建设,并对外开放,定名紫竹院湖和紫竹院公园。此后,开辟第二水源 “双紫渠”,再度深挖紫竹湖和逐步兴建新景观……最终形成了现在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

Hash:08bb4b2a14c2841a027e2b9b622e88ccc97e1007

声明:此文由 听书读书共分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