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闽南古刹,何以延续千年?

中新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 宋宇晟)“南普陀寺是闽南最负盛名的古刹,自唐代建寺至今,其间多有兴衰变革。”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则悟法师看来,南普陀历史上的兴衰,其实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则悟法师。南普陀寺供图

日前,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次会议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则悟法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化”是佛教之所以能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深刻影响的根本基础。

他告诉记者,历史上,汉传佛教不断吸收中华文化元素,已深刻融入中国大众日常的伦理、精神和行为。“中国化”是我国宗教传播的基本史实与规律,也是对中国佛教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向的高度概括。

《南普陀寺志》记载,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到明代初年,断臂和尚觉光得到早期迁徙鹭岛陈氏旺族的捐助,在无尽岩下开坡辟地扩建寺宇,由此更名为普照寺。

清康熙年间,施琅平定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普照寺院宇旧观,又特增建大悲阁奉祀观音菩萨,更名为南普陀寺,并沿用至今。

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住持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南普陀寺已成为闽南名刹。

则悟法师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南普陀寺始终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宗教政策法规,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历代大德高僧的努力付出下,历经翻修,古刹重辉,不仅满足佛教信众宗教生活需求,而且复办了闽南佛学院,设立了南普陀寺慈善会、南普陀寺实业社,树立南普陀素斋的品牌。

近年来,南普陀寺以佛法交流、文化互鉴、教育合作促进两岸三地乃至全世界华人华侨团结与共融,促进中华文化输出与传播。同时,南普陀寺在厦门开展“善心善行”公共文明行为系列活动,坚持打造“环保”“和谐”“文明”的寺院。

“在各个历史阶段,我国宗教中国化都有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则悟法师认为,面向新时代,我国宗教要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时俱进、积极回应时代的关切,诚心扬善去恶,服务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资料图:唐代佛教造像——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左一),是典型的东方面孔。中新社记者 刘鹏 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在这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到,要在宗教界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则悟法师认为,“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鉴古观今,我们可以从‘四史’中获取继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对待宗教问题,不能简单地‘收’,也不能简单地‘放’,而是要精准地‘导’。”则悟法师说,宗教事务管理能力,正在成为“中国之治”的重要标尺,宗教关系和谐,正在成为中华民族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生动实践。(完)

Hash:acaccb633935a3910816165840f7a7a45530047a

声明:此文由 中国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