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的佛教文化传千年

杨天军

华蓥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华蓥山不仅是自然名山文化名山,也是佛教名山。宝鼎为全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素有“西朝峨眉,东朝宝鼎”之说。这座被誉为“东川第一禅林”的宝鼎,昔时自麓至顶、寺庙林立、香火鼎盛、气象非凡。

宝鼎风光瑰丽,自古有“四绝”“八景”而记载于古代典籍、闻名于巴蜀大地。历代官宦名士、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不少诗词歌赋,仅清代《华银山志》就收录了数百首。

报恩寺、黄龙寺、伏虎寺……一座座古寺名刹簇拥着山形似鼎的宝鼎。始建于唐代的光明寺,历来为东川名寺,虽历经劫难,昔时盛景,仍依稀可见。香火氤氲,缭绕在华蓥雄山之上;暮鼓晨钟,伴和着僧众打坐参禅的诵吟之声,回荡于苍茫天穹之间。

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多数有名的寺庙都在那时修建。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成道之日,佛教寺庙都要举办隆重的香会,每至六月,华蓥山附近十余县的善男信女,不辞千辛万苦齐赴香会,从华蓥山脚下至高登古刹,从华蓥、合川邻水渝北至宝鼎,朝拜者络绎不绝;在朝拜队伍的最前面有香童擎着灯笼,端香盘引路,紧接在后的是头戴云勒,身着青褂,腰系围裙,露臂赤足的民间艺人伴着锣鼓笙箫向香客表演"黄龙缠腰","莲花铺地"等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云童舞"予以助兴。

宝鼎为历代墨客骚人游览拜谒之地,他们在礼佛之后,都要赏景观光,吟诗作赋,留下许多诗词歌赋,楹联书画。其中有一联长达二百二十二字,镌刻于宝鼎之巅,清秀隽永,对仗工整,气势恢宏,承传千秋

上联为:“华岳钟灵分耸秀,想当日神斤鬼斧,度地理嵚崎,开辟凭空蹊径,供我辈绝顶快临,敢说姜池亮坝,遂尽奇观;须放开眼界,试看东至巫峡,西至峨眉,南至马湖,北至剑阁江山带砺列胸襟,即向四千余里内,大凡佛刹仙台,各臻其妙;若骨冷色寒,终要让峰翠绝,输他六月结冰,三庚积雪。”

下联为:“银河倒影浮光芒,到这里摘井扪参,籍天文焕彩,挺生旷世英豪,自古来从头屈数,漫云蒲鼎石坊,始泄元气;倘追仰微积,尚有汉之子云,晋之逸少,唐之工部,宋之坡公,翰墨姻缘留手迹,祗在十二万年中,何以奚囊侠屐,不约而同;况简残碣腐,未知遗几许寓游,岂无昌黎醉酒,太白携诗。”

横额是:“太华云来”。

这个长联对仗工稳,气势磅礴,九州神韵,呼之欲来,名家胜景,挥洒联中。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的封建王朝里,作者没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是全力抒写山川的壮美、人物的英杰,追古观今,展现未来,“漫云蒲鼎石坊,始泄元气;……祗在十二万年中,何以奚囊侠△”,展现出了作者“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广阔胸襟。

据佛学史料记载,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德相说:“佛教以孝为本论。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人们沿着五千多步石阶,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上行至宝鼎山门。此时,站在高山之巅鸟瞰群山,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如九条巨龙盘绕在宝鼎周围,错落有致,而且山头全部朝向宝鼎,难怪这里有“九龙奉圣”的传说。

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镇守在此的两头威武的雄狮,正门上由著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光明寺”寺名格外醒目,一如宝鼎般古朴、厚重、大气。仰头一望,四大天王各执法器,侍立两旁,个个横眉怒目。就在你心生敬畏时,笑佛弥勒又会在此时拂去你的战栗,让人觉得佛家文化的可亲,一怒一笑,浑然天成。再往里走,就是香火最旺盛的观音大殿。千手观音高8.9米,总计有48只大手,920只小手,每只大手拿一把法器,其法相庄严又不失和蔼,左右两边分别是龙女和善财童子,殿内还供奉着观音的十二大弟子。置身于大殿,不由感觉到分外的宁静祥和。

佛教何时传入华蓥山区?据《四川宗教志》记载:“合川县佛教传入期是汉代,影响甚广”。四川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在地域大概念上属华蓥山区,它与宝鼎紧紧相连。据《武胜县志》记载:“佛教于东汉传入武胜,建有古刹江陵寺”。据重庆市《江北县志》记载:“佛教传入期,是魏晋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禅宗,以华蓥山一代寺庙为代表,奉《金刚经》为主要经典,提倡顿悟,不专坐禅,言不入寺庙作僧侣也能虔修成佛”。重庆江北县与宝鼎接壤,江北县佛教传入与宝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据重庆市《北碚区志》记载:“北碚的佛教,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刘宋少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慈应和尚在缙云山创建缙云寺和在温汤峡创建温泉寺”。缙云山同属华蓥山脉。……

综上所述,华蓥山区宝鼎一带的佛教传入期是汉代,但影响甚微。兴盛期是唐朝

华蓥山佛教文化是佛教传入巴蜀后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有着精深广博的佛教本身文化,也有着民间信众礼佛逐渐形成的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主要有华蓥山庙会系列文化,如抬架香、云童舞等。

2009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华蓥山宝鼎庙会等成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26项遗产之一。

据《清·华银山志》载:“华银山(这里专指宝鼎)在岳池县自东南百九十里,脉发终南,蜿蜒磅礴,绵亘千余里,至合(今重庆合川区)、邻(今邻水县)、广(今广安区)、岳(今岳池县)等八州县之交,陡起一峰,嶙峋峻峭,直摩霄汉,千山竞赴,万壑奔趋,实八邑之雄观也。”因其峰顶形状如鼎,故称“宝鼎”。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传普贤大士在宝鼎现身显灵,后乡民襄金建“瑞峰禅寺”于山项(宝鼎),并修铁瓦殿,肖普贤像祀之。后又肖观音,文姝像祀之。从此,宝鼎山下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山下四周至宝鼎,沿途大小寺庙,多达49处;历朝历代,香火不断,延续千余年,至清中期达到鼎盛。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正生日(得道日),山下各地善男信女为了还愿,在神首、香头的带领下,成群结队,敲锣打鼓,上宝鼎“上香还愿”,祈求吉祥,形成了声势浩大、闻名天下的“华蓥山宝鼎庙会(又称香会)”。清代禹湛在他的《游华银山记》中,记叙了他眼中的华蓥山宝鼎香会盛况:“至山寺,坐稍定,历殿七,始跻绝顶,上祀铜普贤像,每年朝礼者,不下十余万人,然后知震旦峨嵋外,又别有此大道场也。”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六月十九为华蓥山宝鼎庙会期。庙会期间,由宝鼎山下各地的香头起会,组织各地香客,制作香盘、云幡、灯笼、抬盒、圣驾、服装等物品;挑选童男童女若干;请戏班、艺人、敲锣打鼓演练队伍;准备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糖、供养(即供品)。到六月十九晚,各路香客在香头的带领下,打锣击鼓、浩浩荡荡,从重庆、达州南充广安四方八面上山向宝鼎进发,为各路神仙归山送驾。此仪式名为:“送驾”。送驾队伍一般都由身着彩服、手持云牌(或香盘)灯笼的童男童女若干在锣鼓声中于前面开道,且随锣鼓点起舞,后紧随青狮白象及人抬的“圣驾”(圣驾一般为木雕制作(也有用竹编的)为八层高,由下而上分别雕刻万岁、木莲、观音、佛祖、老君、孔圣、玉皇、奎星;再后是放置“八供养”的若干抬盒,香客随后。行进途中,凡遇较大桥梁、土地庙宇,队伍都要停下参拜,童男童女都要在不同的鼓点中作不同的表演,此表演为“跳云童”。各地香客到宝鼎后在庙前“朝圣”,再进殿敬香,上贡参拜祈求。各地抬上山的“圣驾”集中一处,待子时到来时,点火焚烧,送诸神归天,送驾即告结束。

华蓥山宝鼎香会,起自佛教,却源于民间。它历时千年,规模宏大。它是普通民众的民间信仰表现形式,表现出民众祈盼吉祥和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善良愿望,展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它是研究川东社会风貌、人文风俗及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文艺的珍贵教科书。

“华蓥山宝鼎庙会”因佛教而兴起与发展,它是在固定时间举行的盛大的由群众自发参与的佛事文化活动,其历史已长达一千二百多年。因此,它无固定的师承关系,属自发式传承。它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特定的地点:华蓥山宝鼎;特定的人群:周边区、县、市、州自发的民众;特定的时间: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六月十九,高潮为六月十九日;展现出川东民间文化、习俗、信仰。因此,它呈现出川东独特的地域特征。它有着厚重的文化特征——华蓥山宝鼎庙会因佛教而兴起,但整个活动涉及到舞蹈音乐、戏曲、绘画、雕刻、编织、服饰、饮食等诸多文化艺术因素,显示出厚重多彩的文化特征。它有着强烈的人文特征——活动参与者都是自发的,无功利目的,无暴力倾向,表达的都是人向往和平、幸福、吉祥、平安的基本要求。彰显出人追求善良、祈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愿望,凸显出强烈的人文特征。同时,它具有区域性民间传统节日特征——华蓥山宝鼎庙会形成至今,已达一千二百余年历史,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参与者都为自发且人数众多;它不同于传统庙会,它不设交易场所,不开展集中的经济活动。只表达上香还愿的心理,展示的都是当时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民风民俗,它具备地域性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基本特征。

华蓥山宝鼎庙会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川东佛教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它成规模的历史已达一千二百余年,涉及地域广,参与人数众多。它综合展示了当时当地的民间文化、民间信仰及民风民俗,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研究川东佛文化、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它的客观存在,也与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和允许价值、信仰多元化有许多吻合的地方。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华蓥山宝鼎庙会融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刻、编制、服饰、民间技艺等多种文化艺术元素,显示出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和厚重性,是研究、提炼、创作川东民间艺术的一方沃土。

抬架香。“抬架香”是川东北地区独有的佛事活动,现已成为一种特有的佛教文化。“架香会”简称“架香”,是从“观音会”衍生出来的群众性礼佛祈福活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出生),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坐莲台日),民间佛教信众都要举办“观音会”,同时举办“架香会”,抬“圣架”朝华蓥山,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活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成为群众性的礼佛文化习俗。特别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十至十九这段时间,华蓥山下的华蓥市及其周边的广安、武胜、岳池、邻水、合川、江北、渠县大竹等县的善男信女,身背香袋,抬起“圣架”、“供品”,举起旗幡、八仙、玩龙、舞狮、跳起云童舞,敲锣打鼓,一路唱佛歌,从四面八方拥向华蓥山宝鼎,盛况空前,至今不衰。

云童舞。华蓥山庙会期间,各地民间戏曲班社、艺人结队随香客来宝鼎起会,表演各种民间文艺。其中,以香客在六月十九送诸神归山的“送驾”游行仪式极具观赏性和研究价值。此仪式由若干云童(皆为童男童女)托香盘擎灯笼走在“圣驾”(为神仙用竹、木雕作成的塔形楼阁)前面为“圣驾”开道,伴鼓锣行进,后称“跳云童”。“圣驾”两旁各有若干云童手执彩绘云牌护驾。“圣驾”后随抬盒,抬盒内随上山的方向不同,分别盛放诸如猪头、糖果糕点、糍粑泡粑等贡品。其后龙狮,边行进边随锣鼓唢呐声表演。行进途中,遇桥梁,庙宇、土地,都要进行参拜,众香客到宝鼎后先在庙前朝圣,再进殿敬香,上贡参拜。至深夜,送驾结束。“云童”是“跳云童”活动中朝拜队伍之开道者,“跳云童”即为朝香拜佛之开道仪式。旧社会的“云童”小者十来岁,大者数十岁,还有以此为业者。老“云童”们还带徒弟,世代相传。解放前朝香拜佛时作开道队伍的“跳云童”,其服饰是,每个云童头戴云勒,身披彩褂,腰围短裙,下穿彩裤,打赤足,道具是:文童端云盘,武童打灯笼(内燃蜡烛),另有云牌数块,音乐为击乐,使用小鼓、小锣、小铰和包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安文艺工作者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本着古为今用之目的,对云童舞进行了多次改革,挖掘、整理,革新搬上舞台,赴省、赴京演出,均获奖励。

云童舞活动中涉及舞蹈、音乐、戏曲、绘画、雕刻、编织、服饰、民间文艺诸多艺术因素,显示出厚重多彩的文化特征。参加者都是自发的民众,无功利目的,无暴力倾向,表达的都是人和往吉祥、平安、和平、幸福的基本要求,彰显出人追求善良,祈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文特征。华蓥山宝鼎香会成形已达一千二百余年,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民众自发参与且人数众多,展示的都是民族民间文化及民风民俗,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已具备地域性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基本特征。

华蓥山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需要人们区发掘、去研究。我们深信,有宗教工作者、史志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信众等共同努力,华蓥山佛教文化这支文化奇葩,必将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作者系四川华蓥市委新闻报道组干部 编辑:夏兴初 校对:罗春林 蒋良松)

Hash:d1dcd8b7292d558d0be875d6a02956621fb2d5d2

声明:此文由 草根一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