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点燃中国革命的火种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5月13日讯5月12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 山东省委网信办共同主办的“追寻建党百年足迹——网络名人山东行”活动走进东营广饶县刘集红色教育基地,探寻红色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小小院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采访团一行首先参观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这也是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馆。进入刘集首任支部书记刘良才的家,它保留了当初民居的风貌,三间平房,房顶上边铺着一层草,墙上的砖瓦也都是老式的,小小的院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旧址内按当时生活环境条件进行了复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为掩护地下革命工作而特制的掩饰门、地道等设施再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及革命先烈 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讲解员指着屋内的一扇后窗说,“当年开设这个后窗,并不是为了通风,而是共产党员撤退的重要出口”。于此同时在里屋内的一个 衣柜也是暗藏玄机,讲解员一边讲解一边拉动衣柜,衣柜后面露出一个跟普通人一般高的门洞,钻过这道门可以进入另一间小屋。“这也是起到掩护的作用。”讲解员说,在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活动都是非常秘密的,遇到什么紧急情况,这样方便他们躲藏。

通过密道进入到另一间房间后,记者注意到在房子的角落里有一个 灶台。讲解员说,这不是一般的灶台,其实是一个地道的入口。“这条地下全长27米的通道,表面被伪装成灶台模样。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中共刘集支部第一任书记刘良才的妻子姜玉兰和她的儿女在夜间秘密挖制而成,最后的出口通往前院的一口枯井,当年许许多多的革命同志曾在地道里刻钢板印刷文件,秘密开展党的工作,还有女同志在里边做过月子。”记者了解到,由于大量积水以及时间久远,这个地道并没能完全地保存下来。

据了解,这间平房内,还曾连续举办过三个冬春的农民夜校,学习革命理论,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刘良才经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讲解《 共产党宣言》中的革命道理。组织“砸木行”、“吃坡掐谷穗”运动,打击敌人鼓舞群众;组织成立青年团、 少先队、 工会,建立党支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之一。这个小村从一本《共产党宣言》中觉醒,像一颗火种把这片土地点燃了。

用生命 守护的革命的“火种”

在参观完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后,采访团一行来到《共产党宣言》陈列馆。他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 红色教育展馆,纪念馆外观设计是一本打开的《共产党宣言》,形象直观,极具感染力。纪念馆共分三层,通过大量图片、文献资料和历史实物来展现《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问世、传播、指导 中国革命及当地人民在《共产党宣言》带领下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认真参观了《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在中国、在广饶传播、发扬的光辉历程。展柜内,采访团看到这本左下方仍有火烧烤的痕迹的《共产党宣言》。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是在一次劫难中留下的历史印痕。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刘良才在牺牲前把书交给了党员刘考文,刘考文在被捕前交给了党员刘世厚,憨厚老实的刘世厚像对待生命一样珍视这本书。“1944年的腊月十四,这本书差点就要留不住了。”讲解员说,时值日伪军进村扫荡,见房就烧、见人就杀。当时的刘集被烧民房达500多间,已经成了一片火海。当时负责保管《共产党宣言》的刘世厚义无反顾,宁可丢掉性命,也要抢出《共产党宣言》。他忍着被烧灼的剧痛爬上了屋山墙,毅然地把手伸进化作一团火焰的雀眼,飞快地取出藏有《共产党宣言》的布包,顾不上引火上身的危险,一下揣在怀里,又一次冒着滚滚浓烟转移到了村外。

新中国成立后,刘世厚仔细地把这本快散架的书装订好,然后用一块蓝布包起来,放进小漆匣里。1975年,在广饶县革命文物征集活动中,84岁高龄的刘世厚将保存了43年的这本《共产党宣言》献给广饶县历史博物馆

通过一段段讲解,一份份资料,一件件实物让人们不敢忘却那段悲壮的历史,也让人们更加体会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钢铁意志开辟了国家和民族独立富强之路,没有革命先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和对先烈们的追思化为动力,努力奋斗。

Hash:9e8dd618754ae11c758f668eec10273bf4a9de94

声明:此文由 中国山东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