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突发奇想,打算大致沿着李白的足迹,揣摩他当初成诗成歌时的各种心境,以表敬仰。不料家人极力反对,雄心刚刚燃起一抹火苗,便被浇灭——“老大不小的,玩什么疯魔?”

再不疯狂,就更老了!现在还有心劲设想如此乾坤大挪移般的旅游线路,等老得想都想不动的时候,估计只会惦记喘气了。

拗不过我那点念想,妻答应我随便走走。我的念想,是从安徽当涂的李白墓开始,一直走到四川江油的青莲乡。李白在当涂醉酒溺水而亡,从其死地出发,我逆行其来路,也是一种走法,或是一种活法。奈何,身不由己,只能随便走走。这一“随便”,就没了腾挪空间,更没了时间。这一“随便”,我便选择了安徽宣城

据说,李白从53岁至62岁十年期间,曾七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留下了42首诗篇。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一生恃才傲物的李白,对南齐山水诗人谢脁却推崇备至。谢朓曾经在宣城做过太守,李白便追寻着谢朓的脚步踏上了宣城的土地,寻访谢朓遗迹。宣城市区有“谢朓楼”,原为谢朓在宣城做太守时的书斋。李白曾多次登楼揽胜,吟《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以怀念谢朓:“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他的另一篇名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产生于此。

我是如此喜欢这首诗,故特意让它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如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所以如此掉书袋,是因为我这次既没有去游桃花潭,也没去寻谢朓楼,而仅仅是在敬亭山山脚的宾馆小住了一晚。本想在敬亭山上走一圈,起码拜访一下“太白独坐楼”,竟然也半途而废。贸然成文,如果不直白地引用这些典故,怕镇不住场面。

想想很是汗颜。毕竟不是一人出行。若是一人,便可率性而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撞他个满面风花雪月。现实,不是。

遗憾之余,竟然对《独坐敬亭山》略有领悟——为何“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因为山不会走。身不由己的云,会飘,为食而亡的鸟,会飞。唯独,山不会离你而去,除非,山崩地裂。纵然山形不再,山石还在。

山不会老,人会老。在人类有限的生命里,是感觉不到山的老化的。肉眼所见,我们感受不到珠穆朗玛峰的隆起。但是,人的青春,最多二三十年。人老珠黄,岁月不再,你我可还能郎情妾意?

山不会言语,人总会埋怨。孩子在父母的唠叨中成长,夫妻在爱人的唠叨中相互磨砺,父母在孩子的唠叨中老去。人类的唠叨埋怨,消磨了多少幸福时光?但是,幽静的山谷,悄无声息。偶有声响,你会称其为“天籁”。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一生饱尝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世态炎凉,唯有寄情于山水。他一个人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看着鸟儿从山中高飞远去,望着白云在空中越飘越远,只有敬亭山一动不动,深情地望着自己,人看山,山亦看人。于是,触景生情,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此刻,敬亭山成了诗人唯一的知己。

我所以絮叨至此,也算内心对李白的再一次仰慕吧。他日“贼心”不死,我当逆行至青莲乡。(完)

Hash:cbfce97645c01dd809445f76b41c03a05894f902

声明:此文由 谈谈何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