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巴林

巴林王国(简称巴林)是位于波斯湾西南部的岛国,由33个岛屿组成,界于卡塔尔沙特阿拉伯之间,与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相连。(如图一)作为海湾地区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较发达国家,巴林的投资环境良好,是中国打开海湾地区市场乃至通向非洲的重要门户。去年恰逢中国与巴林建交25周年,而“一带一路”的提出更是为全面提升两国关系提供了契机,巴林政府积极响应,两国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要推动中国企业对巴林的投资,全面客观地分析巴林的投资环境和政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巴林投资环境及重点领域

(一)巴林投资环境

从宏观经济来看,巴林是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当前经济形势基本稳定。巴林于1972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于1995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同时还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成员。根据联合国发展署发布的2013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巴林在178个国家中排第48名,在阿拉伯国家中仅次于卡塔尔和阿联酋。 根据2007年联合国公布的发达国家标准,巴林属于准发达国家,而事实上巴林的人均GDP早已超过发达国家的门槛,2013年达到了26874美元。(如图二)

图二:巴林主要经济数据图(2008—2013年)

来源:巴林中央信息局

从产业结构来看,根据巴林2013年GDP构成,石油天然气行业占26.66%,金融业占15.14%,制造业占14.65%,建造业占5.88%,批发零售业占3.99%,宾馆餐饮业占2.13%,农渔业占0.27%。石油天然气行业作为其支柱性产业为巴林政府提供了主要收入,但不同于其他海湾国家,巴林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就开始着重发展金融业,目前已成为海湾地区的金融中心。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建造业的发展速度迅速,2014年四个季度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4%、3.6%、12.3%和12.5%,全年达到了7.3%的增速。(如图三)这主要是因为,巴林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加大了基础设施和住房支出,并实施能源和工业方面的大型项目。

图三: 2012—2014年巴林重点部门同比增长数据

来源:巴林中央信息局

除此之外,巴林投资环境的一大优势在于商务成本低。巴林无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普通商品关税在0—5%之间,货物进出口自由,不存在外汇限制,并且允许外国资本100%独资设立企业。巴林政府对生活必需品进行价格补贴,实行限价零售,且近年国内通货膨胀率较卡塔尔、阿联酋都要低(如图四),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这使得巴林的商务成本低于迪拜、卡塔尔等周边市场。

图四:2013—2015年海湾国家消费者价格水平变化

来源:巴林国家统计局

另一优势是劳动力素质较高。巴林曾一度是海湾地区的教育中心,英语作为商务语言被广泛使用。巴林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劳务基金,可以为包括外国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巴林法规健全,经济政策透明稳健,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都较高,这都为其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巴林较为开放,妇女拥有平等的权利。目前在巴林的政治、经济领域都活跃着一大批女性,这也打消了外国女性进入巴林工作生活的顾虑。

(二)巴林投资重点领域

中巴双方贸易和产业结构互补,中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钢铁、纺织服装等产品,进口球团矿、铝、液化天然气等资源类产品,另外中国在建筑施工、加工制造和通信服务等领域有比较优势。中国对巴林投资可以考虑以下领域:

金融:巴林金融市场开放,秩序规范,经营成本较低,是海湾地区乃至中东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目前许多外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巴黎银行等都在巴黎设有金融机构。目前中国银行已在巴林设立机构,巴林政府欢迎更多的中国金融机构赴巴林设点经营。伊斯兰金融是不为国人普遍熟知的金融业态,主要特点包括禁止收取和支付利息,不做任何债务交易,禁止投机。

制造业和转口贸易:作为海湾北部贸易的门户,发挥对沙特和科威特市场的转口作用,巴林不断开放市场、降低营商成本。

基础设施建设:巴林政府鼓励外资以BOT或PPP方式参与巴林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项目包括现有机场扩建、沙特-巴林输油管道建设、天然气接受码头建设、巴林-沙特铁路桥建设和巴林-卡塔尔友谊大桥建设等。

旅游与房地产:巴林鼓励企业以休闲购物、医疗保健为特色,将房地产与旅游、文化、卫生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受到迪拜龙城”的启发,巴林目前正在打造“龙城”项目,在5.4万平方米的商城中提供有“中国特色”的商品。

应值得注意的是,巴林只允许本国公民和公司从事的行业有渔业、簿记、会计服务(审计除外)、赛车燃料进出口和销售和货物清算。只允许DCC国家公民及公司从事的行业有房地产中介代理、印刷出版、电影、客货运输、租车、加油站、代办政府手续、外籍劳务中介和商业代理等。

二、中巴政治与经贸往来

巴林奉行温和务实的外交政策,目前已同15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9年4月18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新闻等领域合作稳步发展。巴方在涉台、涉疆、涉藏、人权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对中国予以支持。首相哈利法·本·萨勒曼·阿勒哈利法曾于2002年5月访华、2008年11月出席南京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2013年9月,国王哈马德对华首次国事访问获得了巨大成功。2014年是中国与巴林建交25周年,巴林交通部长兼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代理首席执行官卡迈尔·宾·艾哈迈德率领高规格经贸代表团来华访问,并与中国政府和商界进行广泛接触。

中巴两国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贸易关系,经贸关系稳步发展。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为15.4亿美元,与上一年持平。其中,中国出口12.4亿美元,同比增长3%,主要是机电产品、钢材、纺织服装等;中国进口3亿美元,同比下降13%,主要是铁矿砂、铝、液化石油气等。投资方面,2013年中国对巴林直接投资534万美元,截至2013年末,中对巴直接投资存量146万美元,巴对华累计投资1546万美元。在承包劳务方面,巴林对外籍劳动需求较大,但中国籍劳务人员数量较少。

三、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产业合作情况

我国从巴林进口的产品中,矿产行业和化工行业的进口贸易额占到从巴林进口总额的91%,贱金属行业占7%。向巴林的出口产品,相对均匀的分布在各行业,机电行业出口贸易额最多,占20%。

Hash:304798ac99a11623dd601c61d460cf61dc003a7e

声明:此文由 瀚闻资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