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了最美的皇宫,却成为自己今生的坟墓

游客来舍基都是为了看可汗皇宫,说是皇宫确实有点言过其实,就眼前这个仅仅两层的小楼顶多能算是个行宫。看外观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其实在1955-1965年及2002-2004年期间曾两次进行大规模修复,才会让我们看到今天的模样。

别看它规模不大,和咱们认为的皇宫有很大区别,但舍基皇宫这栋建筑在1998年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实话,这可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之外,本来就是来一个小镇子里看看当地的建筑,没想到整出个世界遗产名录。

这样的两层小楼别说在欧洲,就是在高加索也不会显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啊,给了如此之高的声誉都让我怀疑是不是给了评选小组回扣了。

这么一个二层小楼居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更让我感到不爽的是皇宫内禁止拍照,每个屋里都有监控头在监视着每个游客的一举一动,发现拍照立马儿罚款。皇宫引以自豪的肯定不会是只有二层的规模,外表和内部的装饰是它的亮点,外墙以蓝灰、深棕和赭石色瓷砖铺成几何图案,室内有大面积采用色彩艳丽的马赛克玻璃,墙上和屋顶也有精美的壁画,还带故事性的。

一层采用了大量的马赛克玻璃装饰,阳光投射进来,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有那么点伊朗设拉子莫克清真寺的意思。看来带有绚丽颜色的马赛克玻璃是这个皇宫的LOGO,我对艺术是一窍不通,但仅凭花里胡哨的颜色就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吗?

评委会当然不会像我这样无知,这座宫殿有它独具一格的风格,而且是建筑工艺上的独特风格。舍基这座宫殿是木质建筑,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用任何的钉子。咱们看它的窗户,马赛克玻璃拼出精细的窗花,马赛克玻璃的制作需要先雕出骨架,而后将玻璃进行裁剪,一块一块的拼接于骨架之上。

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的胶料和钉子,类似于中国的榫卯结构。要说榫卯结构我们中国人可绝不会陌生,别说这一栋建筑,我们的天坛,那么大的一个园林里,所有的古建筑都是榫卯结构,没有用过一根钉子。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事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人来天坛参观,得知这个让他们惊得目瞪口呆的讲述,就是不相信中方讲述的事实。后面的发展让今天的我们感觉简直是不可思议,中方愣是让日本的建筑专家拆了天坛内的一个小建筑,这才让日本人对咱们的古代建筑工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个小建筑后来重新组装与否老师没讲过,但这种做法作为中国人肯定是接受不了。直到前些年,我去日本京都旅行的时候都到处踅摸大街上有没有咱们可以拆的日本古建筑。

舍基皇宫的外表

舍基皇宫被认为是舍基和阿塞拜疆建筑的明珠,它是国王和王后宴请宾客的场所,皇宫里有当年国王的卧室、接待来宾的会客厅、储物间等。二层的壁画非常出彩,有许多动物形象。壁画中的狮子头部是女性,代表着一旦发生战争,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上战场驰骋杀敌。

壁画中的孔雀、腿部比较丑陋,代表着这世间没有完美的人和物。这个皇宫给我的感觉不错,但绝不会给我什么意想不到的亮点,尽管这样,这座皇宫还流传着一个让然不寒而栗的传说。据说当年在皇宫建成之后,国王问建造的工人,你们以后会不会建出更好的宫殿来?

工人看国王如此鼓励自己当即向国王表忠心:“一定会的!”我估计当时修建皇宫的匠人们心潮澎湃,内心里已立下誓言,绝不会辜负国王的期望,从今天开始发愤图强、夙兴夜寐、宵衣旰食、韦编三绝、圆木警枕、废寝忘食,甚至闻鸡起舞都想出来了,就是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国王的屠刀。

因为国王不希望看到比他的宫殿更为华丽的宫殿存在,当即把所有的匠人一锅儿烩了,一个没留全部杀死。我估计匠人们临死前一定会立下誓言:“下辈子贵贱不能再这么上进了!这玩意儿真掉脑袋啊!”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俄国第一位沙皇的伊凡雷帝(之前都叫大公),因为害怕建造圣瓦西里大教堂的建筑师波斯特尼克和巴尔马,在日后会建造出更加出色的教堂,命人残忍地剜去他们的双眼。

伊凡雷帝可真对得起他这个“雷”字,雷霆之怒和他的名字整整陪伴了他的一生,从小对待人和事儿就异常残忍,成人了以后更是直接升级到2.0版的残暴,而且还得加个前缀Extreme,用咱们中国话说就是极度残暴。

不过他的担心确实靠谱啊,圣瓦西里大教堂自1561年完工后,直到四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被世人誉为“石头的神话”,至今还屹立在莫斯科红场的南面,每天都接受着来自全世界各地游客发自内心的赞许。

但此时此刻我眼前这个皇宫,我觉着当时国王问的都多余,是个人物想要建一座比这个二层房子要好看的宫殿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吧?你这人杀的有点莫名其妙,如果当时你问的是:“你们还能建造出比这个宫殿还难看的建筑吗?”工人们齐声呐喊:“能!”或者哪怕他们呐喊:“不能!”那没问题,你杀了他们别人也说不出来什么,就为这么一个小楼你杀的不心虚吗?

参观舍基皇宫的游客

走出皇宫站在楼前已经有500年历史法国梧桐下仰望着这栋占满匠人鲜血的建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就在前两个月,这棵法国梧桐树的枝杈突然断裂,砸伤了19名游客其中还有四名被砸成重伤。

我就别在树下瞎感慨了,别一不小心我再成第20名被砸伤的游客就不值当的了。赶紧走下台阶向着旁边的Shebeke 传统玻璃作坊小院而去。这个玻璃作坊的主人是托菲克家族,今天已经传袭到第四代传人,如今他的儿子也开始学习玻璃的制作工艺,看来以后的家族简介该改成五代传人了。

今天的世界都讲求创新,地球村、城市化、信息产业等新名词让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正是因为这样家族的坚守,才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留至今,并不断传承下去。

创新可以是发展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是发展的全部方式,传袭和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玻璃起源于西方,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方交流的重要见证,中国传统的审美偏向于玉这种温润有泽的材质,因此玻璃在中国的发展远不及西方。

这个小院的墙面、长廊、走道上都贴着将人们制作的玻璃工艺制品,走进屋内,走廊两边也都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各个屋子里都看了一遍,有展示厅,有制作坊,游客能亲眼看到玻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在此亲身体验一把传统文化的传承感。不过说实话,肯在这里掏钱买玻璃工艺品的真没见到几个人,但愿托菲克家族能把他们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作坊校园的墙上贴着自己制作的工艺品

Hash:b568e1ce189ec73d8f83c5d84f75e8627dca0b5b

声明:此文由 七大洲旅行家牟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