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天深度游5天短期游 这是80多年前的桐庐游览攻略

1934年6月(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周天放和叶浅予共同编著而成的《富春江游览志》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发行。学界称《富春江游览志》开中国旅游手册之先河,又称“睹此一书,胜如游览一周”。

83年后,富春江的美景犹在,富春江畔的文人辈出。今天下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重版的《富春江游览志》首发仪式,在富春江上举行。

1934年6月初版的《富春江游览志》

2017年11月重版的《富春江游览志》

▲木排借风力而行进

▲七里泷渔舟

▲新妇山下之桃园

重版此书,是为了方便对史料的挖掘与研究,既为美丽的富春山水吆喝,又方便后人查阅参考。重版此书,保留了原书风貌,仅将文字部分化繁体为简体。

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陆春祥作为地地道道的桐庐人,在得知《富春江游览志》一书要重版后,为重版此书作了题为《春水行舟 如坐天上》的序,序中不仅是解读了他对此书的读后感,更是以一个作家独特的文字奋力推荐家乡潇洒的富春山水。

还未看书前,还没到过桐庐的朋友,先看看桐庐籍鲁迅文学奖得主的这篇序,就能略知一二了吧↓

春水行舟 如坐天上

■ 陆春祥

1、

八十几年前,这样的场景,在杭州至桐庐的富春江沿线应该是常见的镜头:

汽笛长鸣数声,轮船缓缓靠近某个码头,船舷一触岸,有人迫不及待往下走,心急的上船者,则挤挤挨挨跳上船。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马达突突,水激船身,喊声混杂,一派繁忙。

富春江除了客运,也有不少小型游船在穿梭。

1860年的五月二十五日,这一天的早饭前后,有五位读书人坐的游船,就到了桐君山脚下,看山上林木葱茏,五人心痒,很想上山,可惜未果(估计没有找到合适的码头)。他们是上海宝山人蒋纯甫、杭州人华弃疾、富阳人胡叔节、江苏震泽人孔吟父,作者不知名(奇怪)。二十三日傍晚,五人在胡叔节家门口上了船,沿着富春江,一路慢游到桐庐,他们要去和精神偶像严光作深度交流(见《富春江游览志·风景概述》)。

媒体人以记录为天则,作为《桐庐民报》总编辑的周天放,一直深爱着他的家乡,他总想让更多的人来领略富春江异常丰富的历史人文和天下独绝的风光,于是就为人们设计了两种时段的游览日程,一个是四十八天的深度游,一个是五天的短期游。他在内心,将自己扮成一个尽责的导游,以钓台、桐庐、富阳为三个游览圈,结合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己的解读,并附详细的交通住宿攻略,简洁而全面地描绘了一条立体的富春江。这本《富春江游览志》,是八十多年前的实用游览攻略,今天读来,依旧新鲜,一册在手,富春江人文历史全有。

现在,我来谈谈阅读本书的一些散杂体会。

2、 

先说美好记忆中的交通航线。

杭州到桐庐,船从南星桥开出,拐一个大弯,经萧山闻堰、三江口,再转富阳的渔山、里山、灵桥、富阳、中埠、场口、东梓关,就到了桐庐的窄溪,桐庐东门外码头是终点站。

1981年的暑假,我和徐松泉、魏一媚一起,先从金华火车到杭州,再从南星桥坐船回桐庐。应松泉之邀,我们先在富阳下船,去江岸边的春江公社松泉老家住了一宿。具体的细节已经模糊,只是感觉那时的生活节奏像江中的行船一般,好慢,船不疾不徐地开,我们回家也慢腾腾的,一点也不着急。松泉哥在啤酒厂工作,松泉妈妈热情接待,晚餐有江鲜,还喝了啤酒。

那时,我从金华的浙师院回一趟百江老家,差不多要两天时间。印像中,我还和林国华、路峰、王迪同学一起从兰溪坐船到桐庐,经过梅城时,仰望那座古城,心生不少敬意,因为以前我的老家都属严州府,梅城可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呀,梅城还有一座严州师范学校,当时也挺有名气的。船过富春江大坝,闸门打开,船被吊在空中运过去,神奇得很,以后坐船,还从来没有过穿大坝的经历。

但周天放那个时代,他们坐的船,却可以直达钓台,那时,富春江还是一川激流。

钓台是整条富春江的精神核心。

周天放极喜欢那篇不知名作者的游记,他大段引用,以此表达他对严光的尊敬,一个细节,跃然纸上:

云屋周遭,遥见前山苍茫中矗一峰。峰脊二石壁,东西并峙。一怪石陡起,露亭角一。顶上小松十数,大松圆如盖。舟人呼曰,至矣,至矣。山中闻画眉鸟一声,倏然意远。余语诸君,此严先生青鸟使来迎嘉客,吾曹幸不俗。宜壹志屏虑,然后敢见先生。语已,至祠下,舣舟于石。

钓台是富春山这一幅自然大画中的眼睛,1860年5月的那个下午,蒋纯甫等五人去拜见严先生(蒋为上海人,晚清作家,被誉为“海上三奇士”),山水也静默,忽闻一声画眉,意境深远,因为在作者眼里,这只画眉乃是严先生派来的青鸟使者,这是一群卓而不凡的人,才会有如此礼遇,而去拜见先生,必须专心专一,摒弃人间的污浊和烦燥。

反过来,也只有放空的心境,才会将这一声普通的画眉声当作是青鸟使者。

在桐庐,还有另一条航线,曾经相当发达。

周天放观察,别的地方的船,生意都不见得特别好,因为公路已经开通,公交车开始在路上跑了。但桐庐至分水的航线,生意却独好,这样的生意,成本高,利润薄,大轮船公司不愿意做。凌晨五时,船从桐庐出发,下午六时,船才到达分水。而从分水到桐庐,顺水行舟,上午八点出发,下午三点就可到达。

为什么船要走长达十三个小时?因为要过十八滩。

从桐庐到分水的十八滩是:饭箩、旧县、牛厄、临源、茆渚、郭渚、马浦、盛渚、浪石、虎跑、潮逆、袁阐、洪石、四公、派溪、椒山、金潭、冻等十八滩。这些滩,水甚浅,舟行牵挽极艰。

这些滩名,大部分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旧县、浪石、洪石、椒山等。大学毕业,我在毕浦中学教书七年,夏天时,一帮年轻教师在游宏的带领下,常去天目溪里游泳,当地人叫毕浦为浦头,我理解是毕浦码头的简称,这一带,水极深,那时就常听说,以前这里的船来往得很多。但终究没看到过航船。不过,后来,旅游公司搞起了天目溪漂流,那是旅游项目,一群人坐在竹排上,撑着伞,顺着水下,装装样子在航行。

3、

富春江两岸,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和历史,周天放下了不少功夫努力打捞:

簰门山,是某兄弟率民兵两千抗击金兵的古战场;

放马洲,旧有寺。我十分好奇,我的想像是,这个小岛上,应该是有建筑的;

俞赵村,有孝子泉,康有为曾买山数亩,欲造告老归隐的房子而最终没成。康有为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旧县,西有宁国寺,系南齐刘裕的孙子刘元珦的故宅,为代代名刹。旧县还有罗氏肖园,为江南名园,我看过桐庐老作家周逢先写过的一篇文章,该园极为铺张豪华;

横村,有龙伏村,像龙一样埋伏,谁是龙?光武帝刘秀,曾隐于此。横村有白水湖,光武号白水真人。看来,因为严光的原因,桐庐和刘秀还真有不解之缘;

九姓渔民,它的真相,竟然是妓船,如果有这一层历史,那么,将九姓渔民当作品牌打的地方,就要好好审视一下了;

大源,这个地方的竹纸,元书纸,一时名躁天下。今年初,浙江省散文学会去大源采风,我看到了元书纸的几位传人在绝地挣扎,手工造纸,要传承下去真是极难。

1931年至1934年,富阳人郁达夫两次到桐庐,他去了钓台,两上桐君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两个散文名篇。

他在《钓台春昼》中如此向往:

尚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高官厚禄,还要什么浮名虚誉哩。

他两上桐君山后,在《桐君山的再到》竟然痴想:

想几时去弄一笔整款来,把我的全家,我的破书和酒壶等都搬上这桐庐东西乡,或桐君山上,或是钓台上的附近去。

还要怎么样去形容富春江的美和好呢?郁达夫八十多年前就替她做了极好的广告。

4、

《富春江游览志》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叶浅予先生的配图。

叶先生此时也已经26岁,早已成名,他和长他十二岁的周天放是忘年交。据周天放的侄孙周华新(本书重版的策划者),在前期做功课时了解到,叶当时刚买了一个照相机,新鲜得很,他也跑遍了桐庐,拍摄了大量的图片,风情地理,人文古迹。我甚至揣测,这是他日后创作《新富春山居图》最早的一次完整采风,这一次,富春江两岸的景色,像烙印一样烙在他的心里。

有文,再加上叶浅予的数十幅照片,整条富春江就生动无比了。

叶先生的照片,以鱼和江系列居多。

是的,这条母亲河,满目所及,都是赖她生存的两岸子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叶先生只是撷取了一些瞬间的时光片断。

看几个片断。

老翁垂钓图。

它被选作书的封面,应该是叶比较得意的一张了。戴笠,穿蓑,长须,钓翁稳坐船头,远山绽放着深蓝的青色,阳光晴好,半避着光的脸,虽然沧桑,却仍然显出一脸的满足。身边还有一双布鞋,显然,他是赤脚盘腿而踞。老翁举着鱼杆,目视前方,静心等候鱼的到来。

这不就是严光吗?我欣赏过不少严子陵披裘垂钓图,我心目中的严光,就是这个模样,心无旁鹜,世事俗事,要远离就索性彻底,眼前富春江,背后富春山,天上人间,唯我独处。

完全没有摆拍的迹象,老翁对着叶的镜头,也只是露出了平常的微笑而已,虽然相机是个新鲜物,但我仍然只钓自己的鱼。

鱼系列还有许多:

鲥鱼图。憨厚的渔民,提举着一条刚出水的鲥鱼,鱼身白而柔软,目测至少五斤以上。这个尤物,已经绝迹,它只存在于桐庐人记忆中;

渔妇舟中烹鱼图。挽髻,布衫,略带着满足的笑容,渔妇开始了日常午餐的准备,这不,刚刚捕上来的足鱼,有一斤多呢,加料,煮汤,可佐三碗米饭;

农夫摸鱼图。背着鱼篓,黝黑的身子,抬头一张笑脸,双手却没闲着。刚刚干完田里的活,中午的菜嘛,就在富春江里储着呢,螺蛳,黄蚬,泥鳅,土步鱼,鲫鱼,哪一种都鲜得让人掉眼珠子,这大江就是个菜篮子,随便什么时候来都有收获;

鸬鹚图。这里只显示小舟的一角,五只鸬鹚,各显神态,这是一个什么场景呢?或者是捕鱼归来,鸬鹚们正以各自的方式休息;或者鸬鹚们正要出发,这几天养足了精神,消除了疲劳,可以好好去大江里活动活动筋骨了。

除了鱼系列,叶先生的照片,还有不少富春江两岸的风光人文,严子陵钓台,圆通寺,遍地的野花,桃林,卵石,行船中之村妇,逆水行舟与顺水行船,细细体会,都有别样的风景,不一一细说。

说最后一幅,浣衣村妇。

这幅图和老翁垂钓,有异曲同工之妙。老翁是正面,浣衣女是背影。有的时候,背影更给人以无限的想像,因为它具备让你想像的空间。大辫子是本图的闪光点。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审美点,朴素,健康,大眼,粗辫,旧中国农村的典型女孩。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那是文人眼中王公贵族女子在搞派对,而富春江边,依江而生的女孩们,也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上无片瓦,我不怪你的,下无寸土,我自己情愿的。我们不怕,我们有这取之不竭的富春江呢,“官人”啊,你若先回家,就先歇歇脚,等着我,这一篮子衣服洗完,马上回家给你做饭!呵,浣衣女面前的那一圈圈涟漪波纹,正将这一消息捎给她的“官人”呢?

5、

循着周天放、叶浅予游览志的踪迹,以崇拜,或敬仰的方式,抵达富春江的灵魂深处。

春水行舟,如坐天上。

余下的章节,亲爱的读者君,全靠你自己去想像体验啰。

Hash:c56aac924c0eb54782ac96a1045c7aac96a43682

声明:此文由 桐庐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