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重回怀安古县城——旧怀安

小时在左卫念书的时候,我就听老师说起过,怀安县最早的县城不在柴沟堡,也不在怀安城,而在左卫南边很远的一个村儿,叫旧怀安。

今年闲着没事,突然就产生了冲动,想去旧怀安看看,看看怀安最古老的县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第二天凌晨不到六点,我就从县城柴沟堡出发了,驱车沿着247省道、207国道、114乡道、113乡道,途径后所堡,也就用了半个小时,就来到了旧怀安村委会旁边。

据怀安县县志记载,唐代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官府在旧怀安村北设置怀安县,属道新州(今涿鹿县)管辖。从此,怀安县产生,县名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怀恩而安"之意。唐代之后,辽、金、元时期,在长达560多年的岁月里,行政区划一再调整,但 旧怀安一直是一个县级政权所在地。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敕令北征,相继攻克大同和怀安。同年,太祖以怀安地处明蒙边界,不利守卫,下昭将怀安的全部边民迁移至居庸关,并废处怀安县,改置怀安守御千户所,仅派兵丁把守。

明洪武二十三年又废怀安守御千户所,置怀安卫。明洪武25年,在旧怀安西二十里处兴建怀安城。第二年,怀安卫从旧怀安迁移到怀安城(今怀安县怀安城镇)。 为便于区别,怀安的老县城更名为旧怀安。自此,旧怀安开始走向没落,最终沦为怀安县头百户镇的一个行政村。

▲城墙东南角的马面

这是城墙东南角的马面,看上去有3米多高。

由于五六百年的风吹雨打,其下部已自然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斜坡,上面的几棵榆树依然结着榆钱儿,有的呈白黄色,有的为嫩绿色;北侧的几棵小叶杨,叶片已经长大,深绿色的叶面干干净净、油光发亮;树木之间的空地是去年遗留下来的树叶和芨芨草、尖草等我叫不出名来的杂草,干枯发黄,或呈红褐色,但向阳的地方荒草的根部已经泛出淡淡的绿色。

▲城墙东南角马面的北侧

▲城墙上的洞穴

城墙上有村民掏出来的洞穴,有两米多宽,高度看不清楚,上部呈拱形,里面堆了不少黍秸子,应该是村民们避的柴火,供下雨天用的。

城墙外有一条小路,直接通往紧挨城墙住的几户人家。

城墙的东北角状况比较好,有五六米高

农田的北端有一排碹窑,东边的三孔状况好一些,尽管前脸坍塌了,但还能看出窑洞的模样;西边的四五孔就惨了,前边坍塌的很厉害,把窑口堵了个严严实实,看上去好像是一堵厚厚的墙。

▲立在城墙东北角东侧的旧怀安城址文保碑

我拍完文保碑,一位肩上扛着铁锹的老人向我走了过来。经过简短的客套,老人家告诉我,怀安县的古县城在古城墙的北边,现在是大片大片的农田,除了一些砖头瓦块和城墙遗迹,什么都没留下。我又问文保碑后面的古城堡是怎么回事儿。老人家说,古城堡明朝建的,主要用来养军马。此外, 堡内还建有戏台及龙王庙、五道庙观音殿等庙宇,现在都没影了。

▲城墙东北角,由东向西拍摄

▲城墙东面的农田、道路,由北向南拍摄

老人还告诉我, 古时候,在旧怀安的东面,有一条官道,往南通往大同府,往北可去宣化府。官道北面有一个大水塘,周围全是沼泽地,古县城北面也是沼泽地,不能盖房,也不能种地,就因为这些,官府才把县城搬走了。

听完老人的话,我望着古县城遗址及其北面大片大片的庄稼地,怎么都想象不出,古时候,那里竟然全是长满水草的沼泽地。再说了,官道有问题,可以修改官道;盖房有问题,县城可以往南、往西发展;种地有问题,可以开垦、耕种南面和西面的地,毕竟古时候的人口少,想想办法,地应该还是够种的。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地搬迁县城。也许,怀安古县城的搬迁应该另有原因吧。

图文:怀安文化旅游

备注:侵权联系删除

Hash:8983ab998c5ab94560177b510216c052fd47b822

声明:此文由 张家口微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