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明星村” 塞上“好江南”米脂县高西沟村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6月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被火辣辣的阳光照射着。在榆林米脂县县城以北20多公里的地方,一条蜿蜒曲折的通村公路穿过一道道沟梁。行进在山路间,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丝丝清凉。四下望去,只见道路两旁草木葱葱,山间碧水滢滢,山坡上梯田环绕。在公路的尽头,一座美丽的小山村映入眼帘,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银州街道高西沟村。

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先行者,从1959年起,高西沟村村民通过锲而不舍的奋斗,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变成了今日“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的“塞上江南”,使该村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6月11日,在高西沟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展览馆中,一张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照片上有一双粗糙的手,一双所有人看后都会为之动容的手。这是高西沟村原妇女主任、两次“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常秀英的手。

作家冷梦见了常秀英的手后曾说,那双手不只是长满老茧,更像老榆树疙瘩,手指的骨关节特别粗大,像树瘤一样突出着,粗糙、黝黑,手掌像淬过火的铁一样坚硬。

记者在村里见到已经78岁的常秀英老人时,她的身躯佝偻消瘦,双腿因为严重的关节炎,形成了明显的“O”形,双手和膝盖的骨关节明显突出。

“当年的日子可苦了!我还记得我第一天结婚,第二天回娘家,第三天就上山干活了。那时候大家都一样,修梯田、打淤地坝,全村人奋战十天十夜,硬是把一座山头变成了小平原。”常秀英回忆说,“那时候的高西沟村太穷了,我平常只能吃到洋芋叶子,手脚天天泡在冷水里干活,早早就得了关节炎。可如果当初我们不努力,就无法改变高西沟村穷困落后的面貌。”

正是一代代像常秀英一样的高西沟人的不懈奋斗,为高西沟村今天的绿色生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高西沟村,40座山、21条沟、126个堤坝,无一不布满绿色。

据统计,从开始治理至今,高西沟村已累计拦截泥沙200多万吨。“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高西沟的泥。”这首陕北民歌形象地描述了高西沟人近60年来创下的“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奇迹。

发展生态经济助村民增收

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一首民谣唱出了当年高西沟村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为改变这一困境,从1959年到1979年,在20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中,高西沟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山、水、田、林、路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使林、田、牧(草地)占全村土地的比例达到1∶1∶1。

“1958年高西沟村村民在老支书高祖玉的带领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形成了全面规划、集中治理、沟坡兼治、林草齐上、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制订了‘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近村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的规划。”高西沟村大学生村官常静动情地说,“正是因为几代高西沟人的坚持,每年有计划地一手抓平地改土,一手抓造林种草,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才使高西沟村走出了广种薄收的恶性循环,闯出了一条农林牧全面发展的路子。”

高西沟村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质的飞跃,开创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的先河。改革开放以后,高西沟村又面临着村民经济收入低的现实。为了发展经济、提高村民收入,高西沟村创新发展了更加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型农业、主导经济型牧业、补充自给型农业的林草田种植新模式,将林地、草地、耕地的比例变为3∶2∶1。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高西沟村总结出了“综合治理,保证水土不流失;打坝淤地,保证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保证收入不减少”的宝贵经验。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自豪地说:“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42万元,全村仅剩3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这些年来,高西沟村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多项荣誉。

一道曾经不被治理的沟

鸟瞰整个高西沟村,有一道山沟呈现出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新绿。

“那道沟叫八字沟。之所以呈现新绿,是因为这道沟的草木都是从2015年开始才陆续种上的,以前那里是光秃秃的一片。”姜良彪说,“20世纪60年代,老支书高祖玉力排众议,要求留下一座山头什么也不种,目的是让高西沟村村民不要忘记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高西沟村共有土地约4平方公里,现在共种植生态林1660亩,以油松侧柏杨树等为主;经济林793亩,以山地苹果核桃大扁杏等为主;另外,还有草地1500亩。全村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64%。”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姜良彪骄傲地说。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高原的“明星村” 塞上的“好江南” ——米脂县高西沟村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水美赣鄱的“科技密码”——江西省水科院科技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模型试验走在前面;河长制河湖巡查,用智能系统来帮忙;水土流失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攻坚克难……科技赋能,让治水之道更加科学、智慧,作为江西水利科研的主力军,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矢志不移地与水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同频率、共奋进,立足科研创新、发展研究、科技支撑和人才引领,为助推江西水利现代化、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提供坚实的科技力量支撑。

科技亮剑 激活“智慧水”

根植使命沃土,受命时代之需。当年寥寥数人的土工试验室,如今已长成为重量级的“科技巨舰”。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积极构筑人才“蓄水池”。今天,一支囊括了各类专家和博士、硕士在内的343人的科研队伍,正肩负着江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向着江河萦绕的科技高峰不断攀登。

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全景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创新性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水利2个优势学科,并建设了三大科研基地(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南丰农村生态水利科研示范基地),五大科研平台(水利部鄱阳湖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省鄱阳湖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工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

依托科研基地的平台,该院致力于水利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研究与实用化技术研发,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内重大课题的研究,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涌现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也获得了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等各级各类科技奖。

水上水下双向发力”的技术创新,也紧紧围绕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促项目,带来了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水上研究”立足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前沿,聚焦红壤侵蚀过程与植被恢复效应、流域生态环境及生态服务功能等方向,开展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其中“农事活动影响下红壤坡地水土流失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8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赣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一批重要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江西省乃至我国南方相关省市的水土流失区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可观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场验收

“水下研究”针对水体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开展蓝藻水华控制、微藻降解机理、重金属污染等研究。其中,特异性蓝藻专杀改性红壤控藻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颁发的水利先进技术推广证书。

研值担当 打造“生态水”

实践出新知,只有真正扎根实践沃土,方能知山知水,找到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破解难题的路径措施。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始终坚持服务至上,紧贴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心工作,超前谋划、积极作为。

该院全力支撑江西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2012年起,围绕鄱阳湖、抚河和赣江尾闾持续开展河湖水生态监测,构建了长时间序列鄱阳湖水生态环境数据库,科学诊断鄱阳湖、军山湖柘林湖等环鄱阳湖区湖泊和抚河、赣江尾闾等河流健康状态,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匠心打造河湖长制宣传体系,制作了一套完整的河长制宣传视频、宣传册、宣传挂图,在南昌地铁电视播放1000余次,组建团队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宣讲,全面提升社会河湖保护意识,打响河湖长制“江西品牌”。

致力于水生态文明村帮扶创建,组织开展并制定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县、乡(镇)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和标准,“十三五”期间,共计指导江西省3个县、68个乡镇、607个乡村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为江西省水利厅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2017年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编制的河湖(库)健康评价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改革蝶变 激荡“活泉水

伴随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科技对水利事业的驱动愈发强劲。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经历了几度机构变迁,因时因势融入科技体制改革浪潮中,不断强化内涵,扩展外延,聚焦水利发展研究,以政策制度研究激发改革内生动力。

2013年,该院创新性提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为江西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水利工作发展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立足南方丰水地区,创新性提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四定”管理创新研究(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探索水资源量丰富、但实际开发利用率低且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偏紧区域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新模式;

立足于节水科普载体创作与节水科普推广模式构建,致力于《节水总动员》科普动画创作与多维传播创新研究,克服了国内外无可参考成果及技术标准等困难,在节水科普品牌塑造、系列节水科普载体创作和传播模式构建取得了重大突破,走出了一条“垂向联动多层级,横向覆盖多行业,纵向融合多途径”的推介应用之路,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老问题有新方案,新问题有新技术,创新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老一辈水科人的荣光尚在传递,新一代水科人的征途已经接续。未来,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将持续瞄准水利科技前沿,扎根江西山山水水,深化科技创新,为江西绿色崛起、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美中国江西样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黄颖 吴礼玲)

绘就美丽龙江生态画卷——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来亮点纷呈 生态文明建设

“以前冬天有雾霾家里不敢开窗户,出门戴口罩还是能闻到呛鼻子的味道,家里老人孩子都很少出门。这几年不一样了,明显能感受到雾霾天每年都在减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与往年供暖季雾霾天不同,市民王洁发现了新变化。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十三五”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安排,统筹推动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全省62个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125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98.5%,退耕还湿面积2.3万公顷。

△土样监测

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2.9%,62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74.2%,土壤环境质量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2%、100%。

加强黑臭水体整治 我省江河频现珍稀鱼类

几场风雪过后,龙江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被冰雪覆盖的江河犹如白色巨龙蜿蜒在雪地上。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今年6月,在齐齐哈尔昂昂溪区溪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鸟飞鱼跃。不时有附近的村民来到湖边遛弯,“看这湖边的鸟,已经很多年没见到过了,现在又飞回来了!”胜合村村民吴志全望向在水中嬉戏的野鸟,竖起了大拇指。

雁溪湖,曾经是困扰居民已久的纳污坑塘,坑塘内的黑臭水体散发着难闻气味,恶劣的环境让村民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纳污坑塘没治理之前,在附近经过都能闻到臭味。我们在家平日里都不敢开窗开门,生怕臭味进来。”吴志全说。

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督察组提出纳污坑塘污染环境问题。省生态环境厅对昂昂溪区纳污坑塘黑臭水体环境污染问题挂牌督办。

△生态环境执法检查

为了将坑塘内的黑臭水体彻底整治,昂昂溪区在纳污坑塘东岸建设一个临时污水处理站、两座底泥堆场,同时对昂昂溪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并在污水处理厂东侧建设日处理5000立方米的永久污水处理设施。

“我们聘请专家对纳污坑塘治理进行两次论证,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治理方案。在保障坑塘内水质长期稳定、水质污染情况不再反弹的同时,在坑塘周围进行景观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昂昂溪区负责人介绍。

如今,昔日纳污坑塘“摇身一变”成为雁溪湖,美丽的生态景色又在昂昂溪区重现。

在谈及纳污坑塘的变化时,吴志全露出了笑容,“每天,周围的村民都会来到湖边走走,白天钓鱼晚上遛弯,大家都说现在生态环境变好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雁溪湖的美丽变化,是我省打响碧水保卫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积极改善和保护河流、湖泊、水库的水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审批、工业园区污水治理、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及医疗废水等行业废水管理,协助住建部门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管理等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省纳入国家台账的44个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2020年,全省国、省控河流断面达标率达到69.2%,比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62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目标达标率为96.8%。

碧水保卫战成效几何?水中的鱼儿最有“发言权”。2018年5月,在抚远市小河子村发现一条300斤重的鳇鱼;2019年11月,乌苏里江发现一条施氏鲟;2020年6月10日,黑龙江发现一条达氏鳇,体重约300斤,推算已经生长60年以上;曾处于濒危状态的乌苏里白鲑、大麻哈鱼等在松花江流域也逐渐增多……

这些珍稀鱼类见证着黑龙江省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2020年,全省优良水体比例为74.2%,高于考核目标14.5个百分点,碧水保卫战的各项考核指标全部通过。

加大散煤污染治理力度 我省迎接“龙江蓝”

既要好空气,也要暖屋子。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区域性散煤污染问题,是民生福祉,也是百姓期许。

位于哈尔滨南岗区振兴村,村子被众多小区环绕,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到了冬季,村民们每天都要靠烧散煤进行取暖,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出呛人的黑烟,影响了周围居民们的正常生活,也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城中村、棚户区一直是我省冬季散煤污染的重点源头,在我省开展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攻坚行动中,将棚户区、城中村散煤污染治理作为主要任务。

“利用三年时间,突出抓好哈尔滨市、绥化市、肇州县肇源县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雪乡旅游景区等重点地区散煤污染治理,通过重点时段削峰、重点行业减排、重点区域联动,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区域性散煤污染问题,为全年空气质量改善奠定基础。”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介绍。

目前,振兴村正在进行整体搬迁。再过两年,村民们将搬进新居,供暖不再需要小烟囱,新的生活环境将变得干净温暖。

△龙江大美风景

据了解,2022年底前,全省将削减棚户区散煤23.34万吨,其中,哈尔滨市、绥化市、肇州县和肇源县分别削减散煤7.38万吨、1.51万吨、0.17万吨和0.17万吨。哈尔滨市将完成14片城中村1.7万户拆迁改造,削减散煤5.1万吨;完成34片城中村清洁能源及洁净燃料替代。

在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攻坚行动中,我省重点地区加快拆并淘汰燃煤锅炉,推动实施清洁化改造,使用清洁能源或洁净燃料替代,稳步实施清洁供暖也是主要任务之一。

每年冬天供暖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四台燃煤锅炉就要担负起医院60万平方米的取暖工作。如今,医院将原有的四台燃煤锅炉拆除,取而代之的是7台清洁天然气锅炉,天然气管道依次接入各个锅炉,滚滚热气传送到医院的每个角落。

在供热站,供热工人不再进行高强度的烧煤劳动,只需要日常巡视监控设备就可以实现供暖工作。“通过实施煤改气,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和占地面积,还能降低能耗,有效减少废气的排放。”哈尔滨医大二院供热站副站长王亚民说。

谈起清洁供暖带来最直接的感官变化,王亚民坦言道,“曾经落在雪上的煤尘不见了,今年冬天单位附近的雪很白。”

“十三五”期间,全省积极推进散煤替代改造,县级以上城建成区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3302台,2020年全省削减散煤319.51吨,清洁取暖面积达到6.24亿平方米。

散煤减少了,雾霾也随之减少,带给百姓的则是期待已久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经监测,2020年,全省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3%,较2015年下降1.4%。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28微克每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1.7%。

加深原生态自然保护 我省不断充盈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三江平原上,流淌着一条九曲回弯的河流——挠力河。

每到迁徙季,近百余种野生鸟类纷纷来到挠力河流经的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家落户”。一时间,保护区里禽鸟鸣啼,鸿鹄展翅。这其中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对于栖息的环境十分严格,需要在湿地中进行繁殖、生存。东方白鹳能来到这里栖息,这说明保护区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保护区加大退耕还草和绿色生态农业力度,加之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和保护措施,保护区内有效保持着内陆湿地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性,拥有着千余种野生植物、500余种野生动物,成为我省珍贵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为了给东方白鹳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护区从2019年起人工搭建了招引巢,次年成功吸引了一对东方白鹳在此栖息,并成功孵化出三只雏鸟。今年,保护区也迎来了三对东方白鹳在此安家。

如今迁徙季已过,保护区工作人员们正在忙着为东方白鹳的巢穴进行重新加固,为了下一年东方白鹳来此栖息做好准备。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体系。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比较健全、区域分布趋于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

截至目前,我省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五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地331处,落界面积为915.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19.38%。自然保护区共134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处,位居全国首位。

大力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我省在2020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十三五”期间,全省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5.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33.01%。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基本要求,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将得到持续改变,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分布格局才能不断扩大和优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经过不懈努力,我省正坚定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省虎林市黑河爱辉区大兴安岭漠河市、建三江管理局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命名和表彰;抚远市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如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画卷,正在龙江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 黑龙江日报

生态文明建设自由行旅游攻略

  • 高原“明星村” 塞上“好江南”米脂县高西沟村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6月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被火辣辣的阳光照射着。在榆林市米脂县县城以北20多公里的地方,一条蜿蜒曲折的通村公路穿过一道道沟梁。行进在山路间,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丝丝清凉。四下望去,只见道路两旁草木葱葱,山间碧水滢滢,山坡上梯田环绕。在公路的尽头,一座美丽的小山村映入眼帘,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银州街道高西沟村。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先行者,从1959年起,高西沟村村民通过锲而不舍的奋斗,将一个生态环境


    2022-03-27
    231 41
  • 水美赣鄱的“科技密码”——江西省水科院科技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模型试验走在前面;河长制河湖巡查,用智能系统来帮忙;水土流失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攻坚克难……科技赋能,让治水之道更加科学、智慧,作为江西水利科研的主力军,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矢志不移地与水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同频率、共奋进,立足科研创新、发展研究、科技支撑和人才引领,为助推江西水利现代化、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提供坚实的科技力量支撑。科技亮剑激活“智慧水”根植使命沃土,受命时代

    2022-03-14
    149 89
  • 绘就美丽龙江生态画卷——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来亮点纷呈

    “以前冬天有雾霾家里不敢开窗户,出门戴口罩还是能闻到呛鼻子的味道,家里老人孩子都很少出门。这几年不一样了,明显能感受到雾霾天每年都在减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与往年供暖季雾霾天不同,市民王洁发现了新变化。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十三五”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相

    2022-03-07
    1306 26
  •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羌塘成为动物“天堂”——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取成效

    新华社拉萨10月23日电题:生态羌塘成为动物“天堂”——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取成效新华社记者刘洪明、田金文10月的雪域高原,一望无际的草原开始由绿变黄,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迎来全年中膘肥体壮的季节。记者日前驱车穿越藏北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常见到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悠然徘徊。那曲市拥有西藏最大的草原区,天然草场超过6亿亩,被国家和自治区列为重点保护的一、二


    2022-03-06
    1316 37
  • 平江县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获评2021年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12月3日至4日,在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湖南省第七届生态文明论坛浏阳年会暨湘赣边区域生态合作共建研讨会上,平江县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被湖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评选为2021年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平江自然生态禀赋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63.35%,活立木总蓄积926万立方米,“绿色”资源丰富多彩。这里是湘楚文化源头之一,“蓝色”的汨罗江底蕴丰厚;这里更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和

    2022-02-17
    1307 66
  • 清水河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丨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清水河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丨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夯实生态绿色基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县”,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应有贡献。推动生态系统治理。坚决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县域生态空间结构,统筹生态

    2022-02-13
    314 56
  • 探索温江公园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21年7月21至23日,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暑假社会实践森森蓉城建设队来到成都市温江区温江公园(原名柳城公园),开展“关注公园景观建设,公园绿地情况和环境变化,提升环保意识,呼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主题的相关实践活动。在深入了解“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后,了解到新发展理念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

    2022-02-08
    1326 88
  • “生态立县”引领绿色发展——五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略记

    12月14日传来喜讯,五峰采花乡栗子坪村入围首批湖北省“特色文化村”创建名单。近年来,该村以打造“高山生态养疗胜地”为目标,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此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这是五峰绿色生态引领创新发展,全力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缩影。近年来,五峰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严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

    2022-01-28
    637 34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建设美丽昌吉 | 保护湿地 守护未来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昌吉系列报道之六保护湿地守护未来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夹河子水库南端,水域被密密匝匝的芦草分割成形态各异的块状“水田”,呈现出碧水连天的美景。(刘伟摄)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星罗棋布着一湾湾烟波浩渺、水草摇曳、鱼鸟富集的湿地水域,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源,帮助我们调控干旱、风暴和洪水,滋养孕育着丰富的生态物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

    2022-01-25
    419 28
  •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 聚焦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丨黑泉水库:以水为源,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近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采访团来到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近年来,大通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青海省市生态环保大会精神。今年1—10月份,大通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为273天,优良率93.17%;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2022-01-24
    1376 87
  • 一条龙河 故事几多 ——从一条河的改变看丰都生态文明建设

    一条龙河故事几多——从一条河的改变看丰都生态文明建设丰都龙河风光。(丰都县委宣传部供图)1978年11月1日,邮电部向全国发行的8分面值邮票《公路拱桥——丰都九溪沟桥》。(丰都县委宣传部供图)在丰都龙河岸边矗立近20年的兴旺化工厂,厂房被拆除、废旧设备被运走……为了保护长江母亲河,它只留下了一座焚烧塔,成为龙河湿地公园里的一处工业遗址。位于龙河上游的三建乡绿春坝村

    2022-01-21
    1870 33
  • 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呼伦贝尔市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呼伦贝尔的责任和潜力。多年来,呼伦贝尔市广大干部群众一路逐绿前行,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绿色基因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近年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改革报》《内蒙古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呼伦贝尔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做法进行采访和大篇幅报道、转载。其中,《中国改革报》自8月10日起,连续推出7篇《呼伦贝尔市践行习近平生态

    2022-01-13
    422 27
  • 湖北利川佛宝山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湖北省利川市佛宝山生态综合开发区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统筹山水系统治理,科学规划与有效利用,把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旅游优势等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致力于打造绿色核心竞争力、绿色发展新高地。近年来,佛宝山开发区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打生态牌,扬文明旗,夯实了绿色发展基础,生态文明

    2022-01-07
    1022 82
  • 清水:加快林业改革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巍巍群山,雄踞东南,绵延千里,万峰叠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清水县林业建设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全县相继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一至五期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工程、中德财政合作生态造林项目等一大批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活动,使林业生态建设开始向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开发利用方向转

    2022-01-06
    1215 42
  • 崂山“四减四增”工作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更进一步!

    据记者了解,6月19日,青岛市“四减四增”工作组来到崂山,对崂山区2018年度“四减四增”工作实施情况进行了现场评估考核。崂山区汇报了2018年度“四减四增”工作实施情况;青岛市市评估组现场检查了档案材料、抽查了崂山生态环境分局、崂山公安分局查处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工作落实情况;并到水肥一体节水农业示范区--万里江茶博园、产业结构调整新动能项目--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进行了现场检

    2021-12-31
    1970 12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