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煤矿旧址(含炮楼、窑洞)

民生煤矿旧址(含炮楼、窑洞)

民生煤矿旧址(含炮楼、窑洞)位于1920年。年代为义马市义煤集团观音堂矿区观音大街。 民生煤矿旧址(含炮楼、窑洞)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丝路古驿 | 带您体验长武十里铺窑洞村落文化

窑洞,人类曾经的居住地,多少代人曾经在那里度过无数个春夏秋冬。而今已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丁家镇十里铺窑洞文化园。

十里铺窑洞文化园地处长武县城以西十里,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明末清初,流民沿胡同两侧挖窑定居,形成窑院和村落,由于过往商旅逐步繁荣,地方当局便在此地设立驿站,以便商旅通讯。

时过境迁,驼马铃声不再响起,西兰公路村北而越,十里铺窑洞文化园的落成让这十里胡同古风犹存,风情万千,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长武乡村文化旅游的又一个好去处。

十里铺窑洞文化

走进十里铺,一排整齐的窑院映入眼帘,各个窑院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复古的建筑风格不禁让人们的思绪回到过去的年代,门头上的门楣叙写着人们勤俭持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执着。

土打的窑洞丈二宽,夏天凉来冬天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长武已经成为游客盛夏避暑的不二之选。

十里铺客栈的窑洞宾馆也是备受青睐,留宿在这设施齐全的新时代窑洞宾馆里,仿佛回到了童年,和窑洞所有的亲密接触历历在目,不觉中带着笑意酣然入睡。

窑院正对的是新建的广场,一座“宜禄阁”高耸入云,拾阶而上,整个窑洞文化园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夜幕降临,整个文化园火树银花,色彩斑斓,分外迷人。人们或朋友相约或家人齐聚,漫步于此,悠然自得。

“走丝路、进胡同,品风味、住窑洞”

十里铺窑洞文化园带你走进不一样的长武!

近年来,长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十里铺窑洞文化项目依托丝路古驿、胡同窑洞、全国旱作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实验基地等独特优势,着力打造“走丝路、进胡同,住窑洞、品风味,学梁老、坚信念”的特色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了“有窑洞宾馆可住、有特色美味可食、有长武《地摊社火》、《黄土地上育种人》等实景演出可看、有梁老感人事迹可学、有陕甘特色产品可购”的靓丽长武特色旅游新名片

十里铺窑洞文化保护开发项目的实施,是长武近年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项生动实践,必将为进一步丰富我县乡村旅游内涵,提升乡村旅游水平,带动“大农业”与“大旅游”高效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暑假了

带着家人,朋友,孩子

去丁家镇十里铺游玩,

体验过去人们的生活,

让老人寻找那失去的记忆……

您还在等什么,走起!

(温馨提示:福银高速长武出口下高速,向南在五里铺十字上312国道,沿312国道向西约800米,就可看见十里铺窑洞驿站指示牌)

来源:长武县融媒体中心

车型齐全 价格合理

宁夏这个冷门景点,一代伟人曾在此夜宿,如今窑洞依然保存完好

记得小时候上学就听过一句豪迈的诗,叫“不到长城非好汉”。那时候也不知道是谁恶搞,紧跟着来了一句“不吃烤鸭真遗憾”,初听起来似乎两句诗还很押韵,再加上烤鸭是北京的特产,让人先入为主的以为这句诗是说到北京旅游后一定要去登长城,要吃烤鸭,这段旅途才算圆满了。直到后来才发现,“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诗和北京其实没有一毛钱关系,诗中的长城指的也不是北京的长城,而是宁夏固原秦长城(图上栏杆后)。

宁夏的秦长城遗址有一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彭阳县境内。说到彭阳县,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很多人也没来过,我也是在一次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中才有幸来到这个县城的。说到彭阳县,就不能不提一个伟人,这就是毛泽东,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在彭阳县乔家渠夜宿过,如今他住过的窑洞还在呢。

来到景区门口,可以看到一段小长城样子的大门上写着“毛泽东长征乔家渠宿营地”。这个景区比较冷门,因为地方比较偏僻,位于彭阳县城20公里处的乔渠渠一带,当年,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右路向东挺进时曾在这里宿营,所以因此得名。

时间回到1935年,当年的10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彭阳县躲避敌军空袭,但是祸不单行,除了空中的威胁之外,地面的追兵也快到达,在这个紧张的时刻,红军同志们只得忍饥挨饿,边打边撤退。

当时的毛泽东随红军一路向东挺进,在城阳东北上了长城,这也是红军长征路上来到的第一个长城,这段秦长城遗址作为了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诗词中的素材,在翻过了六盘山后,毛泽东创作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诗词“不到长城非好汉”。

而在彭阳县,另一个与毛泽东有过密切联系的就是乔家渠了,当年,红军来到乔家渠后,毛泽东宿营在了乔家渠的乔生魁家。因为这里的窑洞设计在了山坡之下,相对比较安全,再加上桥乔家窑洞的房间比较多,也能给红军提供一部分临时夜宿的场地。

如今的乔家渠一间窑洞门口写有 毛泽东居室”的字样,毛泽东当年住的就是这个房间。乔家渠的几户窑洞都有重修,保存比较好,但是有几间内部已经布置成了博物馆,改成了资料展览室,还有几间是空房。而“毛泽东居室”按曾经的布局恢复了原样。

登上乔家渠的高地,可以俯瞰整个乔家渠。乔家的窑洞深藏在山坡之下,院子里也种满了树木,想来当时这里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躲避地吧。据说当年红军大部队来到乔家渠后可把这里的主人“吓”坏了,后来,毛泽东的警卫人员向他解释说我们是红军,才让主人放下心来。

据乔家的后人回忆,当时来这里的红军有将近30人,村里的土豪赵九生被“打了地主”,家里蓄的池水也被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们喝的干干净净,还有更多的红军是迫不及待的拿着生粮食吃,而毛主席吃了主人烙的燕麦饼

乔生魁家的窑洞是下沉式的窑洞形式,被称为地坑窑。这种地窑是现在地上挖出一个地坑,然后在坑壁之上再挖出窑洞,整体结构上看起来像是一个小四合院。虽然景区是红色景点,但是人并不多,如果一些窑洞能再开发一些,完善一些实景的陈列和其他资料,肯定会更吸引人。

在上个世纪,这里是中央红军在宁夏长征的最后一段路,随后红军同志们就进入了甘肃境内。如果你哪一天到宁夏来旅行,记得来秦长征遗址转一圈,再来一趟乔家渠,感受一下老一辈红军留下的红色记忆。(注,导航一定要选择乔渠渠,而不是乔家渠哦)

探秘长武窑洞世界:昔日古道贸易忙,今朝窑洞迎客来

陕西长武县十里铺村地处长武县城以西十里,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驿路车碾马踩、风吹雨刷而成深沟,因此也称为十里胡同。明末清初,流民沿胡同两侧挖窑定居,形成窑院和村落。由于过往商旅逐步繁荣,地方当局便在此设立驿递铺,以便商旅通讯,十里铺村因此而得名,号称“丝绸驿站”。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县上举行的十里铺窑洞文化保护开发落成典礼,当时时间紧迫未能尽兴游览。时隔一年多,为了再次领略丝路古驿风情,体验窑洞村落文化,吃上正宗的长武小吃……我和友人再次驱车来到了这个“丝绸驿站”。 虽时值夏末,凉意微微,但秋天的快感还远远没有到来,一行人裸露在阳光倾泻下的黄土地上,眼角眉梢都是汗水,炎热,仍然是这个时候的主体。

我们踏歌而行,循声而去,一排排窑洞新颖别致地排列在苍黄的塬面上,一群群帅气的长武小伙子和端庄漂亮的十里铺女子活跃在窑洞里外。歌声飘过原野,秀美装点高原,古丝绸之路焕发出的迷人风采让慕名而来的都市游子感到新奇和愉悦,更让我们对地老天荒的黄土高原感到执迷和向往。

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窑洞依山靠崖,取之自然,融于自然,这是建筑文化的根和中华文化的渊源。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不仅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理念,也具有极强的稳固性。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生于窑、长于窑、居于窑、终老于窑,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留住了人们共同的乡愁

丝路民俗展馆以渭北高原泾河流域的农耕历史为依据,以犁、耙作为耕作农具,以石碾、碌轴作为加工农具,以簸箕、筛子作为日常工具,以大车、手推车作为交通工具,以独特的地域性人文景观,再现了传统农业时代黄土高原农村生活场景,体现了黄土地上的先辈们不畏艰辛、勤苦劳作及勇于创造的精神。

质朴的大地,孕育了最纯真的乡情。古老的窑洞,蕴酿出了浓郁的乡愁。这些模拟黄土高原农家窑洞生活的场景,对于我这个出生于长武农村的八零后并不陌生,甚至是熟悉的。爷爷曾经挥舞起沉重的老头,利用下班时间坚持三年挖造了自家窑洞,窑洞具有春温夏凉、秋爽东暖的特点,我在小时候就和爷爷在窑洞稍作休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眼前的场景仿佛再次把我带回了儿时, 让想起了跟村里小伙伴们在窑洞捉迷藏打牌下棋的快乐年华。

沧桑变迁,窑洞建筑随着农耕文化发展不断进化。从宏观的整合美到微观的装饰美,无不渗透着劳动人民科学的生存智慧,无不展现着天人合一的生活图景,它们成为自然与历史相和谐的印记。重视窑洞文化遗存,爱护它,保护它,是一种社会担当,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据了解,十里铺还未开发前,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2015年以来,为保护开发窑洞这一特色乡土建筑,长武县丁家镇政府在大力挖掘十里铺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交通资源等基础上,结合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在窑洞集中的胡同北侧原址上,启动实施了“十里铺黄土高原窑洞文化项目”。项目以“窑洞+宾馆、会议、文化体验、民俗博览”为开发模式,聚力打造集窑洞院落、丝路驿站文化广场、丝路民俗展馆、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窑洞文化景区。目前,该景区吸引周边人群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开辟一个休闲憩息的场地,并为重要节庆活动提供一个集会场所。

丁家镇政府相关领导曾告诉我们,丁家镇下一步将依托区位、交通、产业、文化等优势,树立发展全域旅游业的理念,充分挖掘境内靠山窑、地坑窑、高窑、箍窑等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产业,保护好建筑遗产,传承好先祖文明,努力将十里铺窑洞文化景区打造成为长武的一张特色名片,为长武经济兴和对外开放增添新的动力。(文/刘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