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古城墙

颍州古城墙

颍州古城墙位于阜阳市颍州区,年代为明。

为原颍州府城墙。1939年,城墙拆除,现仅存两段残迹。

颍州之名始于北魏,州治即在今阜阳市颍州区鼓楼街道北部。历经隋、唐、五代、宋、金、元七百余年。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时任颍州知州赵世相增筑颍州南城五里有余。加上北城,一共有九里四十四步。改四门,东门名"宜阳门"、西门"宜秋门"、南门"迎薰门"、北门"承恩门"。由文德街另开一门,叫"五门楼"。在"望湖门"西,后有人云:"开此五门楼与颍城不利",随即封闭,文德街南头抵城墙处不复建门。新城跨西建,故有五个角,建有五座敌楼,又称"戌楼";西南角叫"克敌楼",又称"白衣楼"、"云载亭";东南角叫"望霍楼",又叫"奎星楼"、"拐角楼"--因"霍山"在南,所以叫"望霍楼";西北角叫"凯歌楼"";东北角叫"向蒙楼",又叫"神龙楼",在今"刘锜祠"的东边,有一座西北城墙的侧门叫"待诏门",号称"颍州府环城十楼"。东城门楼、西城门楼、南城门楼、北城门楼、五门楼、待诏门楼、克敌楼、望霍楼、凯歌楼、向蒙楼。若加上老顺昌府的南门镇颍楼(鼓楼)、城隍庙里的"花戏楼"、东城墙"文昌阁"上的"文昌楼",又称颍州府环城十三楼。

颍州府环城十三楼,叠涩出檐,飞檐翘角,不仅是"克敌楼"、"戌楼",而且是登高远眺之所。以城筑楼,设计奇巧,建筑雄伟,殿堂拽山磨角,四周挂铃,风吹铃响,响彻十余里。登楼路径,盘旋曲折,路径两旁,苍松翠柏,挺拔伟岸。环城十三楼檐牙高啄,飞阁流丹,各抱地势,城墙上的环城十楼异常险峻,城高濠深,易守难攻。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发布拆城命令,1939年,桂系师长赖刚至阜阳,强迫民工扒城楼、拆城墙,千百年的古建筑从此毁坏殆尽。

古颍十三楼,目前仅仅剩下一座"奎星楼",即东南角的"望霍楼"。"望霍楼"的存在,是老阜阳"飞檐翘角十三楼"的历史见证。

2012年,颍州古城墙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古城墙建筑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