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景区

明城景区

“明城”建于弘治年间(公元1500年),是明代沿长城西北线所建的众多军事要塞之一,取名“镇北堡”。1738年,镇北堡兵营毁于地震。20世纪60年代初张贤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镇北堡,残墙的审美价值给张贤亮留下深刻印象。80年代初张贤亮重新执笔后把它写进小说《绿化树》,称为“镇南堡”,同时又积极向电影界推介,注定了古代兵营废墟有繁华的今天。

镇北堡明城堡以荒凉、粗狂、原始、自然地面貌而著称,主要展示影视文化:著名导演谢晋的《牧马人》和《老人与狗》电影的场景见证了张贤亮与谢晋的友谊。《牧马人》首映即创下1.8亿观众的记录,至今还没有国产片突破,主演朱时茂、丛珊由此闻名于世。中国首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红高粱》多半场景取自明城,现在完整地保留着“酒作坊”和“九儿居室”以及经典电影画面“月亮门”;张艺谋、巩俐、姜文就是从“明城”走向国际影坛的。“铁匠营”是电影《黄河谣》中的主要场景,滕文骥导演的《黄河谣》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葛优的电影处女作是扮演剧中的土匪头,从此逐步跨上中国“影帝”的宝座。后现代经典影片《大话西游》在此城留有多处场景,如:“土匪窝”“招亲台”“盘丝洞”“蜘蛛精澡塘”“唐僧受刑台”等等;“长板坡”是刘镇伟在《大话西游》之后再次来拍摄《越光宝盒》搭建的“古街道”,这部影片台、港、内地明星大腕云集。20多年来,百余部影视片在这里留下了近200处景点,又因在这里拍摄的影片最多、走出的明星最多、获得的国内、外大奖最多、所以享有“中国一绝西北大观”之称。

此地到处闪烁着耀眼的星光,您若徜徉其间,定有非同凡响的身心感受!

红色地标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城墙遗址公园

公元1153年,大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已经习惯了金中都的繁华生活,于是将金国的首都从白山黑水边上迁到了山环水绕的中都,也就是燕京,从此开启了北京作为中原王朝首都的历史

公元1276年,蒙古忽必烈灭亡南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大元,将首都定在了北联朔漠,南抵黄淮的北京,这里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在元朝时,刘秉忠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记录,大肆营建了北京城,取名大都,这奠定了日后北京城的雏形。

1406年,燕王朱棣问鼎天下,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开始营建新的北京城,到1420年,北京内城全部修建完成。正统年间,国家财政充足,将原来北京城城墙加固,在夯土外包砖,并修建了9个城门的防御体系,南城墙从东到西依次为: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并在城池四角增设四个高大的角楼作为防御工事。

公元1644年,白山黑水来的满族人越过山海关,建立了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清朝,他们将繁花似锦的北京城再次定为首都,原封不动的继承了明朝留下来的北京城。1911年,清朝覆灭,民国时代,大量的外地人迁居北京城里,导致城市人口暴涨,为了方便出行,对北京城墙进行了小规模的拆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京再次成为首都,更大规模的人口涌入北京,使得北京整个城市拥挤不堪,北京城墙已经严重影响北京城市的发展,于是政府作出决定,拆除老北京城墙,到1969年底,北京城墙基本拆完,仅保留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和崇文门东边一段残破的城墙和角楼。

提起崇文门这段保留下来的城墙,还有一段轶事,崇文门东边为北京火车站,车站在城墙两边建立了很多民房供铁路职工居住,很多房屋直接以城墙为靠墙,而这段城墙的位置又因为在火车站范围里而得以保存,躲过了被拆毁的命运,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也是城墙毁坏非常严重。

进入新千年,国家物质生活日益丰富,随之而来的是精神层次的提高,进而也就从新审视了这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北京城,于是就开始着手恢复老北京城的样貌,将这段隐藏于棚户区的明代城墙作为起点,开始修建一座以明城墙为主体的公园,城墙周边的居民积极响应号召,携手共建明城墙遗址公园。

经过几年的建设,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初步建成,一条长1.5公里的城墙矗立起来,很多城墙城砖都是北京市民捐赠,虽然无法恢复到原貌,但是残存的城墙也是一种诉说。

城墙马面

明城墙的东南角楼也得到了修复,成为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在角楼里边有一个博物馆,展示了北京城内城九个城门和外城七个城门的原貌图片,还以图片,实物和模型的方式展示了北京城城防的旧事,似乎在向参观者诉说了古老北京的厚重历史。

在城墙南边,开辟了绿地,种植了很多槐树月季桃树等树木作为点缀,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花红柳绿、鸟语花香,行人往来,乐在其中。

东南角楼

城楼模型

拆拆建建,对对错错,此一时彼一时,拆有拆的理由,建有建的道理,这600年的城墙,见证了游牧民族的盛衰,见证了中原王朝的兴亡;她用厚重的城墙,抵抗英法联军的炮火,抵抗着八国联军的枪炮,抵抗着日本的蛮横入侵。

今天,她又将以包容的精神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为助力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按照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园服务设施和卫生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文明志愿服务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旅游氛围。

记者在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入口处看到,有2名志愿者正在发放《文

明旅游指南》,给前来游园的市民指引游览路线图。公园还在入口北侧设有志愿者服务台和爱心母婴休息室,为游园的市民提供便民服务

进入公园,景区环境整洁清幽,保洁工作不间断进行。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景区按照标准对标识牌、引导牌、温馨提示牌、景区导览图等进行了全面更换,在景区入口处增添了文化长廊,重新设计了景区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清晰标注救援电话、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等。

为提升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文明道德素养,展现灌南文明城市风采,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组建了景区志愿服务队,每周常态化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活动。先后开展了文明旅游倡导、“老弱病残人士”专项服务、“文明旅游,从我做起”签名、提供医疗救护等志愿活动200多次。

日常工作中,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景区所有工作人员以身作则,分组、分片拾捡游客扔掉的垃圾,带动游客文明旅游,并倡导广大游客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争做文明旅游的传播者、实践者,得到了各界人士一致好评。

生活

END

灌南新闻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聚焦样板点建设:石鼓书院创建氛围浓厚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赵福中报道 “先生,你已经进入景区,请不要吸烟。”5月22日,记者来到衡阳市石鼓书院景区,在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前看到这样一幕:身穿红马甲的“衡阳群众”控烟劝导员正在对一位吸烟的游客进行劝导。

走进石鼓书院,树木茂盛、清香扑鼻,景区广场上,太阳花、海棠孔雀草等在暖阳下恣情绽放,文明旅游提示、宣传电子显示屏、各类文明标语随处可见,文明创建氛围浓厚。据了解,景区内的花草由专人管理,能保证一年四季有花,以供市民和游客欣赏、拍照。

“游客入园需戴口罩、实名制登记,还需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并对游客数量采取限流措施。”衡阳市石鼓书院主任全秀珍告诉记者,作为国家4A级景区、全市文明创建示范样板点,疫情期间一直实行常态化管理,尤其是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褒扬和肯定。

“我们每周一、周五会对石鼓广场和旱桥进行冲洗,及时清扫景区内的落叶杂物。”全秀珍表示,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游览处所,景区在卫生保洁方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每人负责一个区域。同时她希望广大游客在景区游览时,勿践踏花卉,文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