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边塞重镇 | 榆林,终有史迹铭记你

黄土高原边塞重镇 | 榆林,终有史迹铭记你

在陕北黄土高坡有一条河流,它的历史与它的踪迹一样飘摇无定,却是发源自榆林也是榆林境内最大的河流。它在诗词中的出现总是“边塞”的代名词,在它的流域,曾有短暂的王朝建起屹立千年的都城,也曾发生过埋葬数万兵马的惨烈战役……无定河,承载着千年烽火,它多变的河道,滋养出榆林山水磅礴的史迹。

上二图: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统万城遗址(国四)

一座被称为“华夏第一城”的史前城址,因考古发现史前最大的“皇城”相当于故宫中央太和殿建筑群而震惊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

上二图:中华史前遗址重大发现——石峁遗址(国六)

青丝蜿蜒在岁月的空城,几曾悲怜,故城一去,泪化烟雨空……

陕西省榆林市,在秦代的时候属上郡,是中原北方草原的一个结合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想把上郡作为大秦帝国的北部疆界,于是派自己的心腹爱将蒙恬将军率三十万大军驻扎,修直道、筑长城,建立防御体系……从此,榆林便逐渐地演变成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相互争夺的边关要塞。

上二图:榆林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陕西省省保)

麟州故城于唐开元十二年开建,废弃于明正统八年,五代时期,麟州刺史杨弘信及其家族世代守卫麟州城抵御契丹入侵。宋与西夏好水川一役大败西夏后,忧国忧民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被贬到麟州戍边,由于麟州故城历史上与杨家将的渊源,后人又将麟州城称为杨家城。

上二图:麟州故城(国六)

在滔滔的窟野河西长城西南逶迤而来,横穿麟州故城遗址,而后又向东北蜿蜒而去。长城内丘陵如涛,长城外沙海连绵,一望无际,这是否是当年范仲淹在此看到过的重峦叠嶂、大漠孤烟与羌山落日?这翻卷、涌动的却不是当年的浮云与长风。

上二图:麟州故城(国六)

毛乌素沙漠,在镇北台长城,无论怎样回首,千年前的榆林都是一个边关的重镇,易攻难守!这里没有自然的山川峡谷做为防御屏障,又是一个常年风沙侵袭的地方,风沙中的昂首不屈,铸就了这片史迹的强悍与豁达。

上二图:明长城镇北台

从防御工事来看,先后有秦长城、短暂的隋长城和明长城从这里经过,如今访古榆林,古城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座巨大的墩台,这便是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说的镇北台,镇北台的名字是威镇北方的意思,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台”,是因为这是明代长城上最大的瞭望台,也是榆林重要的军事设施。

镇北台沉稳而又孤傲地矗立在广阔的天地之间,犹如古老的巨人般威严耸立,茫茫寂寥的城北荒原上突兀着如此高台,它沉稳、安详的端坐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强大的气场,令寻访者远远一望都会感叹个人的渺小。然而在冷兵器时代,正是凭借这种强大的威慑力,使得北方的外族对于关内望而却步。

上四图:榆林府谷神木境内明代长城

红石峡婉若陕北书法艺术的绝壁宝库,“雄镇三秦”、“蒙汉一家”、“华夷天堑”、“天成雄秀”、“天开图画”、“瀚海蓬莱”,石刻虽然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但字体苍劲有力,均是这块土地历史与地理特征的真实记录。

上五图:红石峡及摩崖石刻

榆林卫城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古城贯穿着一条中轴线,从南边城外的凌霄塔,沿主街依次是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一直向北就是镇北台。

上二图:榆林卫城内凌霄塔(国六)

上三图:榆林卫城城墙(国六)

上九图:榆林卫城内古建筑(国六)

一座响铃塔,是榆林境内唯一的一座元代佛塔,此塔有别于其它元塔的独特之处是塔身下部开有门洞,塔心室内壁有礼佛图壁画,壁画的人物大多是罗汉,背景都有一个光环,但光环大小不等。

上四图:鸿门寺塔(国七)

塔身为密檐式空心八角十一级砖石结构,整体呈红褐色,与地面颜色融为一体,又好似一座“铁塔”。时光如梭,岁月带走了尘封的往事,也带来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历史遗留的残垣断壁中徒留史迹,古塔置身于鸿门寺中,因此也被称为鸿门寺塔。

塔下是鸿门寺石窟,现存南北向七窟规模并不大,石质为陕北最为常见的砂岩,这种石质不耐风化,雕刻早已模糊不清,最为珍贵的一组应为高浮雕“涅槃图”。

榆林,站立在黄土高原上无声无息,仿佛静坐的禅师亦或天宇的星斗,其历经的历史与地理特征并不是生命的运动,而是象征着宇宙的沉寂与永恒。

上四图:白云山庙(国五)

陕西,多少历史大戏在这里上演过,咸阳是凝重的,长安是华美的,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形容榆林,它一定是沧桑的。

咸阳见证了大时代的种种辉煌与荣耀,长安见证了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绚丽多彩的一段,而榆林,这个终年与北风和黄沙还有烈酒相伴的地方,则见证了边塞史,见证了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悲壮、伤感和苍凉的一页。

赐我一匹烈马,踏漫漫黄沙入华夏。

收藏

举报

Hash:aedacc995b4fa15d23c691ba51b5f2f6174e03b6

声明:此文由 吕梁政府法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