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养鸡就一定能发大财吗?

导读:大规模养鸡就一定能发大财吗?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被誉为田园诗的经典,如何赏读?

养鸡要想发大财需要具备3个条件,规模大只是其中之一。特殊行业除外,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定能赚钱的生意,更没有一定能赚大钱的生意,养鸡也不例外。

按照目前的鸡蛋和淘汰鸡价格,一只蛋鸡赚50元没有问题。如果是肉鸡,能赚4元/只。这种情况下要是存栏多,养鸡就能发大财。比如一年出栏100万白羽肉鸡,利润会有400万元。

但即便行情好,大规模养鸡也未必就能发大财,甚至有可能赔钱。比如答主有一个养肉鸡的朋友,上上批鸡就赔了160万,原因有两个:一是鸡苗拿贵了,10元/羽。二是这批鸡没有养好,死淘率偏高。

所以,养鸡人要想发大财,规模大只是基础条件之一,养鸡水平能超过80%同行更重要。另外,保持健康的现金流也很重要,不然遇到全行业亏损的行情低迷,你的资金链会断,这个时候再好的养鸡水平也救不了你。只有上述条件都具备了,养鸡人才能发鸡财。

谢谢邀请,大规模养鸡就一定能发大财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所有的行业都有赚钱同时也有赔钱的,都会遵循二八定律。而且挣钱的多少不一定起决于规模的大小。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位兄台听信了朋友的话进行规模化养殖,而且成鸡由这位朋友回收。这位兄台一下养了差不多8000多只,鸡到了可以出卖的时候他的那位不靠谱的朋友失踪了。这位兄台看着几千只鸡,无处可卖,每天饲料都要好几百,整个人都要疯掉。最后求救我们当地的电视台,发动老百姓进行公益认买才得以脱身,没有赔个尽光。

在这里,我想对欲从事养殖行的人说:无论你是想笼架式工厂化养殖还是规模化林间散养。都要先确定好销路进行定单式养殖最保险。不要放前面提到的那位销路没保障的低级错误,销路没打开盲目上规模只有死路一条。如果你的销路有保障,现在可以说时机确实不错。因为现在的猪肉涨到历史新高,人们正在寻找猪肉的替代品。很显然对鸡肉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林下养殖是个比较不错的项目,而且此种鸡肉口感纯正味道鲜美倍受消费者的青睐。综上所述大规模养鸡就一定能发大财的认知是错误的。养殖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我是农人九根,如果认同还望转发让更多的人知道。看完了别忘了点个赞哟!谢谢!!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被誉为田园诗的经典,如何赏读?

前四句写陶公是真心归于田园,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表明心声。再四句写田园风光和自已与自然的相处欢乐。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佳句,尽写田园生活之美。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是什么?无非庄子精神的逍遥,陶公是田园的逍遥自在。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作田园之诗并不难,难在写景状物之中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妙语哲思,写出自成一派的诗意与境界,成为自己人格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外化。陶渊明的这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写景状物,重在写意。这首《饮酒》,诗人选取的都是非常普通而常见的景物,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自己追求悠然闲适的精神追求与朴素淡雅的田园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传达出守拙归真和返璞归真的哲学思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首句即表明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诗人居住在这尘世间,却没有感受到俗世的纷扰,耳边全无车水马龙的喧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紧接着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到处自己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扰的原因。只要自己的内心不被俗世的追名逐利所束缚,纵使身处闹市,也能宁静悠然,如同身在方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使只是在东篱之下随意地采摘菊花,一俯一仰之间,总能望见那悠然的南山。而这一切,源于诗人自己就拥有那悠然闲适的心态,饱含着诗人对于超尘脱俗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暮时分,岚气氤氲,如烟似雾,让人沉醉。夕阳西下,鸟倦飞而知还,成群结队地归向山林。此句看似简单地描绘山林之景,却融入了诗人平淡冲和的精神追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美好的田园生活,充满了人生的意趣。诗人陶醉于其中,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界。此处无声胜有声,悠然淡雅、超然物外和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已经传达出来。品读这首《饮酒》,犹如品尝一杯清茶,清淡平和之中,氤氲着一种芬芳,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物我两忘和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诗人运用极其精炼的语言,传达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哲理与意境。

这首《饮酒》,每一句诗都很经典,尤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成为陶渊明冲淡平和与自然淡远美学风格的代表性诗句,而且成为后世追求返璞归真和田园隐逸情怀的经典之句。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充满了诗人唯美而诗意的哲学化思考,言近旨远,语浅清深。这样的美学风格和艺术追求,正是元好问笔下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也正如苏轼所云,“平淡,绚烂之极也”。

Hash:49c28b4bb936a227eea14cd2c61a88b6b95466ce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