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历史偏见,赵括的军事水平到底如何?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赵国的主帅是赵括,秦国的主帅是白起,主战场在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是秦国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赵军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秦坑杀赵国45万降兵。

《通典》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法言义疏》:蚩尤之乱,不过於此矣。

蔡泽: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此战结束后,彻底的改变当时的国家态势与格局。

赵国经此战后,元气大伤,国力由盛而衰;秦因此战,为日后横扫七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

世事皆以成败论英雄,都是“胜王败寇”,作为失败者的赵括,成为历史上的悲剧人物。“纸上谈兵”的典故由此而来。

史书上更有记载:

蔺相如曾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括的父亲赵奢也直接指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被任命为主帅时,赵母向赵王说: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的确,赵括年轻气盛,自视甚高,实战经验十分的不足,长平之战的失败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但是他的军事才能,难道真的如此不堪吗?

且抛开赵括究竟有无战略上的错误,历史一旦尘封多年,难免有所歪曲。

长平之战的战争全貌战略思路

长平之战前,赵国以廉颇为主将,廉颇坚守不出,和秦国打持久战。但此时的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有钱有粮。

而赵国却刚刚实行“胡服骑射”的变革,作战特点就是“野战与快攻”。战争的胜败,就是双方国力的比拼,打长时间的消耗战,赵的国力支撑不了太久。

赵王理应知道这点,所以撤换廉颇,并非赵王中了什么离间计,而是形势所逼。撤换掉廉颇,新上任的赵括战略思路也只能是积极进攻。

战争态势

赵括到达前线后,进行了军纪的整肃,对将领进行撤换,统一了作战思想,赵军上下呈现出进攻的态势,也打了不少胜战,可是战争的态势瞬息万变,秦昭王也在此时撤换王龁,启用白起。

白起作为久经沙场的“战神”,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同时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赵军无粮,军心浮动。

战死沙场

即使在无粮的情况下,赵括依然率领赵军与秦军对峙四十几天,赵军饥饿难忍,甚至出现士兵互相残杀为食的情况,赵军就是不投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赵括的统率力,最后,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对手评价

长平之战后,白 拜见秦襄王时,云:“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

白起的这一句话证明了秦军虽然胜利了,但是他们的损失也是惨重的,而秦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的巨大损失,无疑和赵括存在直接的关系。

故事,已湮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长平之战”中的赵括给赵国带来的损失是惨痛的,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更成为后人眼中的笑话,但也不能否定他的军事能力和”以身殉国,抵死反抗”的无畏精神。赵括是在不合适的位置上,做了件当时他自己“力不能逮事。有诗云::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生。两千余载一词训, 四十万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华始幸有同衡。。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联删除

不吹不黑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其实赵括并没有历史书上的那么不堪,而我们也没有孙武再世、白起复生那么牛叉。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对赵括的恶意也大多是来自教科书上的《纸上谈兵》,我们也因此忽略了纸上谈兵背后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第一:赵括并非主动请缨,而是属于临危受命,奉赵王之命前来接替廉颇。

第二:当时廉颇留给赵括的局面已经非常不乐观,赵国国力已然陷入了难以维持的境地,双方战事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白热化阶段。所以也没有给赵括大规模调整部署的机会和资本。

第三:有人说赵括换廉颇完全是因为赵王傻,难道说整个赵国所有人都是傻吗。如果赵国国力还能容许廉颇继续拖下去,赵王还会临时换将?

第四:赵括初次挂帅便统领40万大军和杀神白起对抗,并在被围断粮46天后军心不乱,还能率军突围。单单是这样的统帅能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第五:有的人说赵括完全可以沿用廉颇的坚守政策,但是却没有想过赵王为什么要让赵括速战速决。要知道古代可没有什么马列主义,老百姓当兵无非就是混口饭吃,搏一搏荣华富贵罢了。如果你连粮食都没有,别人凭什么要跟着你卖命,靠王八之气?

第六:很多人都说赵括能力不行,完全是个书呆子。但是为什么不想想赵括凭什么第一次挂帅就能和白起有一战之力,而廉颇征战数十年却在王纥手下一败再败呢,我想这足以说明赵括并非无能之辈。

第七:在春秋战国那个极其注重养士的时代,好不夸张的说即使赵括是一头猪。凭借着他是赵军统帅兼名将之后的身份,只要他愿意投降就能得到秦国的招揽,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生命危险。然而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选择的却是身先士卒,战死沙场。平心而论这样一个年轻的将军难道不值得人们尊重?

第八:我们仔细看一看赵括的作战方案,可以说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任然没有办法纠正赵括的错误决策。难道是像廉颇那样继续拖?最后弄个秦伤赵死,其他诸侯国渔翁得利?

第九:假设赵括是个一无是处的书呆子,那么秦国为什么要花大代价密调武安君白起?难道只是为了大炮打蚊子,闲的没事干。

第十:在当时赵括在赵国的声望可是不低,就连乐毅都曾称赞过他,连战国四将之一的李牧都是他提携上去的。

第十一:信息不对等,赵括并不知道秦国已经秘密换将,而是一直以为对手是王龁。所以当赵括用专门针对王纥的方案针对白起的时候,无疑就成了一场悲剧。

第十二:有人认为赵括在击败王纥后主动出击完全就是昏 ,其实并非如此。在古代骑兵战法中有一种叫做“倒卷珠帘”的战术,其要诀就是“以弱挡强,以强击弱,驱溃攻主,挡者无不溃败”,也就是用骑兵驱赶敌方溃兵来冲击敌军主力,并将恐惧传递到全军,到最后兵败就如同雪崩,神仙来了也难救!而当时赵括面对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局面,所以说这并不是赵括的指挥失误而是白起有心算无心。

第十三:双方战损比,对此武安君白起有言:“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

第十四:我们知道在廉颇的一生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换将事情,一次是赵括另一次是乐乘,然而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廉颇面对这两次换将所作出的反映确是截然不同。在面对老仇家兼小辈赵括,廉颇并没有表示出任何不满意或者反对的举动;而在面对乐乘的时候却大动干戈,举兵攻打乐乘甚至反出赵国。廉颇面对赵括和乐乘的夺权,却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这其中如果没有猫腻谁信。

最后,其实长平之战最后的失败的主要责任应该归功于廉颇和赵王,而作为主帅战死沙场的赵括尽管有着兵败的责任但却也不应该受人唾弃、笑话千年。

Hash:202fcc5f4d98721fadb0a8d0be750a85189c6575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