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县有哪些名人

通海人才荟萃,代不乏人。有史以来,在这块7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能人志士,他们或以政绩军功惠及后世;或以经济科技文化艺术造福人民,流芳百世,成了通海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代名人。段思平出生在一个白蛮和乌蛮联姻的贵族家庭里,父亲是南诏的贵族通海节度使,母亲是乌蛮(滇东南一带)的贵族。段思平幼时聪慧、勤奋好学、才思敏捷、能文善武,因此受到大天兴国重臣杨干贞的忌妒、打击。段思平长大成人后,武艺超群,战功卓著,逐渐升任为通海节度使。杨干贞谋杀了大天兴国国君赵善政,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后,段思平也就成了杨干贞心头之患,多次想法加害段思平,不成又想兴兵讨伐。段思平深谋远虑,养精储畜,以通海为根据地,秘密联络乌蛮三十七部,结盟于秀山,决心推翻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另立国号。临行前,段思平向秀山神祠占卦,求秀山神保佑他举事成功,之后,再来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后来,段思平率兵一举推翻了杨干贞的大义宁国,他当然做了君主,定都大理,立国号为“大理国”。段思平做了大理国国君后,返回故里通海,一是改通海郡为“秀山郡”,以表示对秀山的崇敬:二是是改秀山为“玉隐山”:三是大兴土木,在秀山广辟寺院园林,为秀山封神盖庙:四是从大理驮来几十驮生铜为秀山铸造佛乡像七十余尊,使秀山成了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传说能识鸟音的葛中选,1577年,生于通海县河西镇(原为河西县)东门街。自幼聪慧好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庚子科举人。历任湖北嘉鱼县令、广西思恩知府、右江兵备道道员、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南京大理司右评事、陕西苑马寺正卿等职。

通海人才荟萃,代不乏人。有史以来,在这块7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能人志士,他们或以政绩军功惠及后世;或以经济、科技、文化艺术造福人民,流芳百世,成了通海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代名人。段思平出生在一个白蛮和乌蛮联姻的贵族家庭里,父亲是南诏的贵族通海节度使,母亲是乌蛮(滇东南一带)的贵族。段思平幼时聪慧、勤奋好学、才思敏捷、能文善武,因此受到大天兴国重臣杨干贞的忌妒、打击。段思平长大成人后,武艺超群,战功卓著,逐渐升任为通海节度使。杨干贞谋杀了大天兴国国君赵善政,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后,段思平也就成了杨干贞心头之患,多次想法加害段思平,不成又想兴兵讨伐。段思平深谋远虑,养精储畜,以通海为根据地,秘密联络乌蛮三十七部,结盟于秀山,决心推翻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另立国号。临行前,段思平向秀山神祠占卦,求秀山神保佑他举事成功,之后,再来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后来,段思平率兵一举推翻了杨干贞的大义 国,他当然做了君主,定都大理,立国号为“大理国”。段思平做了大理国国君后,返回故里通海,一是改通海郡为“秀山郡”,以表示对秀山的崇敬:二是是改秀山为“玉隐山”:三是大兴土木,在秀山广辟寺院园林,为秀山封神盖庙:四是从大理驮来几十驮生铜为秀山铸造佛乡像七十余尊,使秀山成了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  传说能识鸟音的葛中选,1577年,生于通海县河西镇(原为河西县)东门街。自幼聪慧好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庚子科举人。历任湖北嘉鱼县令、广西思恩知府、右江兵备道道员、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南京大理司右评事、陕西苑马寺正卿等职。  葛中选任湖北嘉鱼县令时,劝学兴农、教养兼施,倡导筑坝200里,根除当地水患。一次路经童生竟金声(金文毅)居所,闻书声朗朗,惊其聪慧,即将金声引入衙内,以己俸禄供养,并指导其学业。后来金一举成名,官至大学士,名扬天下。  葛中选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律乐。晚年告老还乡后,隐居凤山北麓云峨石下,潜心研究古代乐理,并写出专著《泰律》12卷行世。金声曾题匾赞他“绝学名儒”。至今,他的著书《泰律》还存放在县图书馆内。  阚桢兆生于1641年,卒于1709年。通海县城人,字诚斋,号东白,别号大渔。清朝康熙 卯科乡试经魁。康熙十一年(1672)赴京会试未中,回乡隐居,闭门读书写子自逸。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云南按察使许弘勋的盛意敦促下,任云南巡抚王继文幕僚,代王继文撰文写字,被邀游京师,朝野人士都愿与他作诗文之交。阚工于书法,是清代云南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其墨迹散布通海、昆明等地,甚至流传到清廷宫内。昔日昆明近日楼、望京楼悬挂的大匾,以及秀山上的许多诗词楹联和碑刻均出自他的手笔。清代金圣叹对他的书法有“龙蛇落笔惊风雨,不异当年草圣奇”之赞。晚年他还著有《大渔集》、《北游集》等诗集传世,并参加编修《通海县志》。  被誉为中国禁烟运动史先驱的朱嶟,于1761年出生在通海县城,自幼寡言庄重,志气纯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后,先后在礼、兵、吏、户部、大理寺、都察院任职,官至礼部尚书,并出任过全国会试大总裁。在任期间,针对当时政务,多次向朝廷上疏,提出关于国家兴衰之建议。道光十二年,上疏陈述捐银商名之弊,主张重名器,科举取仕。道光十六年,上疏陈述鸦片之害,强烈主张禁烟,以解国民深受毒害之苦。道光二十四年,上疏主张少铸银钱。其政见受到朝廷采纳。朱嶟生前为国为民作出贡献,逝后受到“品端学萃”、“克尽厥职”等高度赞誉。光绪初年,通海地方乡绅报请朝廷批准,建“礼部尚书朱文端公故里碑于通海县城东大门外大桥驿道旁。  大翻译家纳训,1911年出生在通海县纳古镇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孩童时代由于勤奋好学,成绩优秀,被回族团体举办的阿文学校选送到埃及作为师资培养,后毕业于埃及资哈大学。在埃及,他不但精通阿拉伯语,还熟悉英语。回国后,他到昆明明德中学教书。先后担任教导主任和校长之职,同时主编回族刊物《滇真铎报》。50年代初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教导处工作,后又调省文联从事翻译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9年,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1989年12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  纳训毕生致力于《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文学巨著的翻译。这是一部记载阿拉伯几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历经七、八百年之久的文学巨著。其范围包括阿拉伯、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文学和记事,内容涵盖音乐美术、教科书、戏剧、舞蹈等多个文化艺术领域。这部巨著经他成功地翻译后,先后被转译为英、日、法、德、俄、西班牙语等多种版本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影响很大。  纳训先生对待翻译工作认真负责,知识渊博,文笔流畅,对中文和阿拉伯语言文字的融会贯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为中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Hash:30c01c0d0e583f746292849659cc48ba932ae1f2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