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运河文化

清河运河文化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条人工河道。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0多公里。清河,便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县城。

在以往地方文献中,也不乏清河与运河的记载。历史上,清河既是一个有名的码头,商贸繁荣,同时,又由于紧靠运河,亦受河堤决口带来的水患苦恼。根据民国清河县志》、《清河水利志》等历史资料统计:在清河最繁荣的隋唐时期,清河发生水灾15次;两宋时期,运河决堤6次,每一次都可谓灭顶之灾,连清河郡城池也被水淹没;随后的元、明、清至1963年,河道决口40多次。为了降低水患灾害,河岸两旁建起了很多险工。险工工艺,指在经常受水流冲击,容易贴溜出险的堤段常见的工程设施。有史书记载,清光绪年间运河清河段河堤险处很多,当时计入的险工有十处,总长三百多丈。而在诸多的险工设施中,朱唐口险工则是颇具代表性的一处。朱唐口险工位于朱唐口村村北,自清末建成后到20世纪90年代,曾经历次修缮。险工长961米,材质分别为抛石坝、干砌石及浆砌石坝、井柱网格坝、青砖砌三合土坝,它代表了不同时期险工的不同做法,从侧面反映了对大运河堤防治理在科学技术上的不断改进。目前,朱唐口险工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管之前的清河郡,还是后来的贝州城,城市的历史、河的历史,两者息息相关。习惯上,我们如今说的“大运河”,一般指的是京杭大运河。其实,历史上大运河分为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个系统。隋唐大运河始于隋炀帝大业年间,而京杭大运河开凿于元代世祖至元年间。对于清河来说,这两条大运河都从清河境内穿过,为清河带来了无限生机。隋唐时期的清河郡(贝州)是地方史上的兴盛时期,这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

当时,清河郡辖属八县,有10万户,“城池高阔,地方繁荣”。清河郡盛产小麦谷子大豆,地方上广植桑麻,养蚕织丝,曾称“天下北库”,城内还设节度使一职。不过,由运河而兴的“天下北库”,由于在宋末元初出现河道淤塞,城市很快出现衰弱之势,其中明显的标志是,在这里不再设立节度使。运河水蜿蜒流淌,为清河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和繁荣的经济。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的显赫,也使清河在当时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清河郡当时有八大姓氏望族——张、崔、房、傅、贝、赐、汲、革。清河还是张姓、贝姓的起源地。在唐代到清代的1200余年中,清河先后出了10名状元,其中,孙伏伽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因此,唐代的清河还被誉为“状元之乡”。到了北魏时期,书法家崔浩、天文学家张子信、数学家张丘建等也出生于清河 与运河文化相关,描写运河边城池的文学作品在历史上也名噪一时,比如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是描写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贝州人王则据城起义的故事。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带动了清河县油坊码头的建设和发展,使得油坊古镇非常繁华,做为清河、威县南宫等地的商品集散地,被誉为“北方的小上海”。现六个码头遗址保存完好,是大运河重要的遗产点之一,当时远近有名的益庆和盐店旧址仍保留原样。

2014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对码头实施了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

油坊镇码头

运河上保存较为完整的遗迹主要在清河县的油坊码头,是明末以后因运河而兴的集镇水运码头,现长961米,现在保存完好。从清河县城沿308国道向东南行驶,20多分钟,就来到油坊镇旁边的卫运河大桥。桥的这边,是河北,那边,是山东。

据油坊镇北王庄《王氏家谱》记载,明代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王守中、王充德、王明德从山东寿光县大王庄迁居广平府清河县王家庄(今油坊镇北王庄)。

明永乐时,王充德在村南开设油坊榨油为生,再后李姓迁此定居,发展成村,油坊遂成村名。明朝中期后,随着卫运河航运的发展,油坊因其位置处于水陆要道,商贾云集而称为油坊集。清朝中期油坊集改称油坊镇,成为清河商埠重镇。管河县丞、管河营汛住油坊负责运河相关的事务。

油坊村年逾七旬的王姓老者回忆,据家中老人的口耳相传,在明代至民国初年,清河油坊镇码头,舟来船往,商贾云集。白天桅帆不绝,夜间渔火闪烁,运输十分繁忙,密密麻麻的帆船煤炭、食盐、粮食、百货日杂等货物运到这里,然后再运往其它地方。油坊码头是大运河上较有名气的水陆码头,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是河北清河、威县、南宫、故城以及山东高唐夏津武城等地的商品集散地,被人们誉为“清河县的小上海”。

1、康熙皇帝在大运河清河油坊码头的故事

清朝年间,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康熙大帝从天津乘船,沿隋唐大运河南下,去江浙一带视察民情,他一路上游山玩水,观看江山社稷的大好河山、春色美景,心中十分高兴。当航船行至大运河清河县地段,他坐在船头遥望前方,看见前面西岸出现了一座繁华秀丽的集镇。镇前运河宏伟的大坝堤岸,处处是苍松翠柏、绿树成荫,垂杨倒柳、树木成行,桃梨杏树、百花盛开,五颜六色、万紫千红,鲜艳夺目、非常好看;寺庙古塔、楼阁各种式样的建筑古迹耸立在运河岸边,布局合理、雄伟壮观;码头上车水马龙、人群拥挤,上船的客人、装船的车辆来往不断,河流水面上客船、货船,来去匆匆、航运繁忙;集镇上店铺、客栈、古楼、书院,打把势卖艺的,说书的唱戏的,搭棚、铺地摊卖特产小吃的,门类齐全、样样都有、人山人海、买卖兴隆,好像一个繁荣昌盛的江南鱼米之乡。康熙大帝观看到油坊码头竟有如此富绕美丽景象很是高兴,命令航船舵手靠运河西岸慢行。

康熙皇帝等航船行渡靠近大运河西岸油坊码头时,询问跟随在身边的大臣说;“这个运河码头集镇是何好去处?此处风水宝地叫什么地名?”一位精通地理、在直隶府任高官、祖籍是邢台的大臣说;"前面乃是在古典名著“水浒传”那个打虎英雄武松故乡——清河县,前面就是清河县的油坊镇码头。"康熙点头称好,龙颜大悦的说;“这里是个英雄辈出、人杰地灵、风景优美的好地方,传旨在这里做官的朝廷命官,要很好的治理管好这个地方。”

这时航船靠近岸边行驶,在岸边水面上长满了片片荷花芦苇,有一个小丫鬟尽情玩耍,顺手在水面提起了一支芦苇穗子,发出了一声“姿儿”的响亮声音。康熙皇帝灵机一动,忙问随行大臣;“刚才这个提芦苇穗子发出的‘姿儿’这个字应该如何写?”好多大臣买好皇帝,有一位大臣献殷勤的说;“这是发出的一个声音,应该写做‘吱’字”,又一位大臣说;“应该写做‘呲’字,”康熙皇帝说;“都不妥,那都是动物叫声发出的声音,应该写的字,怎么能用到植物身上呢。”资、姿、次、兹等这些字都不行。这个“姿儿”字真是难坏了随从的各个大臣和太学院的大学士,互相瞪眼面对、挠耳抓腮,毫无办法,无法应对皇帝。还是那位聪明绝顶的直隶府大臣想出来一个好办法说;“中华既然无此字,咱们就一起创造这个字吧。”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一位顺德府的大臣说;“创造这个字必须先有以下几个先决条件,一是得用手提,二是提的是草本植物,三是必须长在水中,生在土中才行,此字应该写成‘扌艹水土’才合适。”康熙皇帝看后很是高兴,此字就这样流传下来。据一些老文人传说,康熙皇帝本是汉人,他非常注重中华千年文明历史,弘扬传承中华文化,还亲手组织编著了“康熙大字典”。“扌艹水土”(提手旁边的草字头、水、土应该是骆立在一起的)这个字只有在康熙大字典上才可以查到,其他字典、文字集成书籍根本没有,成了清河古时一段美丽的传说。

2、乾隆皇帝在大运河清河油坊码头的故事

清朝年代的一个秋季,乾隆皇帝去江南视察、游玩,从北京过天津、乘船沿运河南行,来到了清河县油坊镇码头,他在龙船上看到运河西岸的油坊镇,楼房瓦舍、垂杨倒柳、绿树成荫,水中航船轮渡、鹅鸭成群、风景十分优美,便下令停下船来,到此一游。随行的大小官员、御林军卒鸣锣开道,旌旗招展、鼓乐齐鸣、威武雄壮,来到了油坊镇大街上,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后纷纷赶来看热闹。

当老百姓知道了是大清朝皇帝乾隆来到了自己的家乡油坊镇以后,大家都自觉地跪在了地下,热情迎接当朝皇帝的到来,在大街上黑压压的跪倒了一大片,足有几千人。乾隆皇帝爱民如子,热情地给乡民们打招呼,有一位大臣搬来了龙椅,乾隆皇帝坐在了人群正中间,和邻近的老百姓拉家常,乾隆无意之中发现,所有的人都跪着,只有一个人没有跪倒,还傻乎乎的站在那里,非常纳闷,右手指着那个人大声喝道:“喂!前面那位小伙子,大家都已经跪倒了,你怎么不跪,难道你比当今皇帝还大吗?”那人也高声回话说:“奥!你就是当今北京来的皇帝爷爷呀,我尊重你这个老头,我这不是跪着了吗。”乾隆皇帝很纳闷,这个小伙子跪着怎么比一个常人站着还高呢?难道这是个长得高大特殊的怪人?他站起身来、想看一看这个人究竟多高多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怪人。

两个随从太监搀扶着乾隆皇帝,向杨二庄村的青年壮士——李大脚走来(李大脚大名叫李涂山,因父母早亡是个孤儿,两只脚丫子长的像个畚箕,绰号李大脚),乾隆皇帝来到了李大脚的面前,仔细地端详了一番,好生的奇怪,见李大脚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体壮如牛,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两个脚丫子如同畚箕,面如铜钟、眉清目秀、口正方圆,还是一个漂亮小伙,但他的体型简直是常人的两倍,就像一个黑铁塔的巨人。乾隆对这位体魄、手足都大得出奇的李大脚很感兴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李道:“我叫李大脚”。乾隆笑了笑说:“怪不得叫李大脚,看你长得这两只脚丫子真是大的出了奇了,也真是名符其实。”又问:“你学的什么手艺,识字否”,李大脚说:“不识字,但会些花拳绣腿的武功把式。”乾隆龙心大悦,对李大脚说:“那你就习练一下你的武功,让朕看一看好吗?”

那时李大脚才十八九岁,初生牛犊不怕虎,毫不畏惧、也不客气,就在一块空地上,熟练地打了一趟少林罗汉拳。只见他快步如飞、身轻如燕,上下翻滚、龙腾虎跃、拳脚舞起、力道无穷、呼呼生风,好一个中华武林中的江湖奇侠,观看的众人无不拍手称赞。 乾隆皇帝也是一位武功绝顶的高手,见李大脚使出的全部是武林正宗北少林寺的拳脚,非常喜欢,站起身来好奇的问道:“少年李大脚,你的拳脚不错,教练你的师傅是哪一位?”李大脚说:“是五台山灵隐寺高僧、祖籍葛仙庄的马青老宗师,”乾隆皇帝沉思了一下说道:“马青宗师?有印象,他是不是山西五台山灵隐寺的和尚,他确是北少林武术的绝顶高手,他曾经在五台山孤身大战一群倭寇浪人、维护了国家荣誉。你们清河地出了一位打虎英雄武松、抗倭英雄马青,今天又出了一个李大脚,清河县真是人才辈出啊。”

乾隆皇帝又问李大脚:“你的拳脚打得不错,不知你会使用什么兵器,你看两旁士兵手中都拿着兵刃,你挑一件,也给朕耍耍?”。李大脚说:“他们使用的兵器太轻,不顺手,待我取来我的大铁哨棒,给大人耍上一耍!”说罢,他纵身一跳,跃上了对面房顶,又单脚着地、腾空而起、飞上了远处的二楼、自己的客栈房间住处。不一会功夫,只见他拿着一根有二百多斤重的大铁哨棒,从楼顶腾空而下,就像一片轻飘飘的树叶、稳稳地落在了地下。大家见到李大脚如此高大沉重的身体还竟有如此的上乘轻功,都禁不住的鼓掌、叫起好来。李大脚站定,摆好了武功架势,面对皇帝和众人道:“小的今天在众人面前献丑了,也请在场的武功高手给指点一番!”说罢,抡起了大铁棒,左打右攻,前遮后挡,呼呼生风,人们都看不清哨棒的转速踪迹和他的身影。忽然,见他在空中来了一个鲤鱼打挺,大铁棒向后一伸,把一颗齐腰粗的大树身打成了两截,他又翻过身来,奋力一棒,把个大树茂打了个粉碎,在空中散落的树枝树叶,有次序、整整齐齐的落在地下、摆放了一大堆。李大脚从空而下,跪倒在地,把那条大铁哨棒往地下一插,插进地面有五六尺深,面不改色、心不跳大声说道:“皇帝大人和乡亲们,小的耍的不好,请见谅!”。

这时乾隆皇帝身边的禁卫军、大内高手,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此凶猛的武功高人,谁人还能够抵挡得了,他如果是个刺客,近距离向皇帝发起袭击,那后果不堪设想,都警觉地拔出了兵器,准备护驾。可是乾隆皇帝并不害怕,兴高采烈地站起身来,微笑着说:“好好好,你乃中华真勇士也!”这时旁边一位祖籍是顺德府的大臣向皇帝奏道:“此人,家境贫寒、出身可怜,如果为我当朝所用,只要待他好,他决无反骨。”乾隆皇帝道:“很好,我就让他为我所用。”乾隆皇帝问李大脚:“你今年贵庚,娶妻否?”李大脚说:“我今年十九岁,学的是少林童子功、平生不近女色。”乾隆皇帝又询问了李大脚的家庭情况、知道李大脚是个孤儿,无依无靠、毫无牵挂,是吃百家饭,村民共同把他养大的,乾隆皇帝觉得这个孩子出身可怜,产生了怜悯之心,微笑着对李大叫说:“反正你在家乡没有什么亲人,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毫无牵挂,不如跟着我,在我身边当个保镖护卫,我管你吃喝,你表现得好,我还给你个零花钱,你看怎么样?”李大脚一听、高兴得合不拢嘴,又面对乾隆皇帝磕三个响头,笑哈哈的说:“皇帝大老爷,你真是个大好人,我不奢求什么零花钱,只要让我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乾隆皇帝觉得这个孩子很幼稚滑稽、也很好玩,倒也挺喜欢他,决定把李大脚带在身边,先编入御林军当个军卒,以后有了功绩再提拔重用。 从此杨二庄村的北少林青年武侠——李大脚,成了乾隆皇帝身边的亲信随从,他以自己的绝顶武功,在几次乾隆皇帝处于生死关头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保卫了乾隆皇帝的人身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皇帝提拔为宫中四品带刀护卫,并赐封“玉带郎、引龙侯”官爵。李大脚被奸臣陷害后,乾隆皇帝痛哭流涕,派专人把李大脚的灵柩送回到了家乡清河县杨二庄,下旨让当地府衙、县衙花重金厚葬,谱写了清河县历史上一个光辉人物的英雄篇章。

近年来,河北省清河县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建设大运河文化景观长廊为抓手,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推进景区开发、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等工作,为大运河沿岸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新华社(https://www.360kuai.com/pc/96e0a0f5610f6512a?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Hash:64540351c7b30d8b3a627647e6e57de86007f7a6

声明:此文由 看清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