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30年前被摆上餐桌的新津黄辣丁,已成为巴蜀河鲜招牌

30年前被摆上餐桌的新津黄辣丁,已成为巴蜀河鲜招牌

文/Jamie

“编者按

既丽且崇,实号成都。成都地理标识产品是具有鲜明本土特质、传统底蕴,取得广泛认同的优质产品。这些品牌产品是成都地区重要的活态根块,涌动着当代脉动,生发出川派之魅。”

张歆艺、袁弘夫妇慕名而来,

影星葛优对它赞不绝口

众多明星争相打卡

……

只为一道诱人佳肴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

它竟然只是一条长约仅仅只有10厘米左右的小鱼,

它就是——新津黄辣丁!

源自上个世纪的美味记忆

说起新津黄辣丁,作为爱吃爱耍闻名全国的成都人,这道菜肯定是老成都人一道经典的美食记忆。尤其是90年代时,在新津公路边,一家家黄辣丁“苍蝇馆子”遍地开花,门口停着来自各地牌照的老式“桑塔纳”、“富康”、“奔驰”……这其中,属“川A”牌照的车最多。那时的餐馆,一般就在店门旁砌灶台生火,几位师傅一手掌勺一手颠锅,大火升起,锅中黄辣丁、辣椒、豆瓣等食材佐料噼啪作响,香飘四溢。也正因为这诱人的美食,即使店里已是高朋满座,还听得店里的伙计扯着嗓门喊:“进来哟!进来哟!有位子!”刚把手里的菜品端上一波客人的餐桌,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擦脑门上的汗水,一只手又对着门口招呼:“这边!几位?”

时隔数十年,当初这道民间美食,现早已成为新津的头号美食名片,而新津黄辣丁也早已成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

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诗人杜甫曾以这样的诗句描绘美丽的山水新津,新津五河汇流,南河、西河、金马河、羊马河和杨柳河,在新津境内汇聚后汇入岷江干流,水域广阔,水网密布,因此又有王勃著名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壮丽景象。水资源丰富,再加上这里四季分明、温和舒适的气候环境,给了鱼类良好的繁衍生存环境,因此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县城河鲜格外肥美。

五河汇聚的新津

新津盛产各种鱼类,也使其具有了悠久的河鲜美食文化。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逐渐形成气候,21世纪打造出河鲜一条街,孕育出了新津悠久的河鲜文化。像“水疯子”、 “石爬子”这样的鱼种,在新津当地人市场上能卖到1500元一斤。

新津黄辣丁为长年生长在新津一带天然水域内的野生鱼种,学名叫“黄颡鱼”,因色泽金黄光亮,肉质细嫩,一般以麻辣作为烹调口味,体态小,背上跟两边有腮有刺的特征,所以在新津民间也俗称黄辣丁。黄辣丁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高,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元素,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比鲤、鲫、鲢、青鱼等淡水鱼都高,十分具有滋补和药用价值。

那么,“黄辣丁”又是怎样走上人们餐桌的呢?

三十多年前,黄辣丁这种鱼因为个头小不起眼,吃的人还不是很多,直到一位“胖大姐”张利平将它端上餐桌。张利平从小家庭条件不好,十几岁辍学在小餐馆打杂,艰辛的生活和起早贪黑的工作磨炼出她坚强的性格。虽然新津河鲜众多,但她发现还没有人以“黄辣丁”做菜,那是否也可以用这种鱼作为食材推出菜品呢?有了这个念头后,张利平就开始琢磨起黄辣丁的烹饪方法来。1988年,她在五津镇老川藏路开了一家胖大姐黄辣丁饭店,这也是新津的第一家黄辣丁餐厅,独特的味道深受当地食客的喜爱,随后,这条街上“彭大姐黄辣丁”、“张大姐黄辣丁”、“李大姐黄辣丁”……纷纷出世,从此,“黄辣丁”这块金字招牌逐渐成为新津县的名片。在2000年出头,光是做黄辣丁的餐馆就已达到300多家。

从野生鱼到人工养殖的探索

随着新津餐饮市场对黄辣丁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催生了新津黄辣丁人工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新津黄辣丁人工养殖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繁、养、供、销一条龙综合产业链。

2000年,新津县的黄文开率先搞起了黄辣丁的繁育。养鱼先要有鱼苗,鱼苗是“亲鱼”生的,还没人养过的黄辣丁,就必须从亲鱼开始。亲鱼,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也叫种鱼。经过人工繁育,获得大批量的鱼苗。他从江河里打捞出野生的黄辣丁,作为亲鱼进行培育。可刚到池塘里的黄辣丁,没想到,却给主人来了个下马威。“鱼就变得消瘦,甚至还有一些生病,不能得到控制,甚至出现死亡,最终所剩无几。”营养丰富的饵料,怎么就喂不活鱼呢?四川农大水产学院的专家说:“刚从野外搜集回来的鱼,从过去野生的水域到池塘,它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不适应就会不摄食,就会逐步消瘦,最后饥饿死亡。”从野生流域到池塘,黄辣丁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所吃的饵料。在江河里,它主要吃小鱼小虾,而黄文开投喂的人工饲料却是新鲜事物,不会吃饲料,就意味着这些养殖黄辣丁会失去食物来源。

黄辣丁人工养殖第一人黄 文

为了让这些鱼儿能尽快适应池塘生活,黄文开决定,开始对它们进行饮食驯化。“我们就采用生物饵料,也就是活饵料加一部分人工饵料进行驯化,比如小鱼小虾加一些红线虫,再加上饲料。投进去后,逐渐减少活饵料的量,增大人工饲料量。”通过对亲鱼的驯化,黄辣丁从吃活饵料,一步步过渡到完全吃人工饲料。与此同时,黄文开在池塘用水上,也下起了功夫。他引进江河里的水源,模仿江河的水环境,进行流水刺激,让亲鱼更好地发育。当这些雌雄亲鱼成熟到一定程度,它们也即将孕育新的生命。此后,黄开文又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提高黄辣丁的受精率,他的基地,每年都能生产出2亿尾鱼苗。

人工繁育黄辣丁的成功,出苗率的大幅度提高,给当地众多养殖户发展黄辣丁这一特色水产,建立了基础。

尽管有着天然江河水资源,当地养殖户又开始在水质上做起了文章。陈加明是新津县第一批养殖黄辣丁的养殖户。2002年,他往鱼塘里投放黄辣丁鱼苗时,还加入了“新成员”——花鲢、白鲢,花鲢,白鲢食用了池塘里的蜉蝣生物后,可改变水质,让水质变得更清新。他还在水面上培育起水葫芦等水生漂浮植物,吸收水中多余的养分,避免水富营养化,造成水塘的水污染,更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采取生态的方法提升水质,养出来的黄辣丁,质量也更高了。

黄辣丁第一批养殖户陈加明

此后,新津更加大了对黄辣丁增殖放流的力度,每年都要陆续向南湖西湖进行人工增殖放流。2009年在南河放流了400余万尾黄辣丁,而天然捕捞量达到了300余吨。增殖放流,加上科学生态的养殖方法,让新津黄辣丁的独有品质得到了保证。2010年,新津黄辣丁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小黄辣丁 搅动美食界

新津黄辣丁经过几十年秘制探索,历久弥新,领悟野生河鲜的烹饪方法。处理黄辣丁很简单,只要把鲜活的鱼掏出肠腮就可以了,但鱼一定得活的,烧出来才鲜美可口。所以食客们很重视,往往在一旁监督着,杀鱼、刮鱼,这也是四川食客吃河鲜的传统习惯。

每一家看似相同的河鲜馆,每一道听起来似乎一样的菜品,由于店主对河鲜做法的不同领悟以及调味、配菜、火候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每一家河鲜馆都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味型,这正是新津河鲜中暗藏的魅力所在。

有经验的厨师往往能精准把握调味、配料及火候。把葱、姜、蒜等香料爆香之后,加上麻辣口味的调味料,尤其是四川著名的辣豆瓣酱,一起煮到滚开,然后把黄辣丁倒进汤里,煮得恰到好处之后就盛起来。在烧好的鱼上面又撒上满满的辣椒花椒粉,再把烧得滚烫的油泼在上面,这时,一阵花椒、辣椒香自沸腾的红汤中扑面而来,加上几撮芹菜,一道招牌水煮香辣黄辣丁便大功告成。

胖大姐鱼庄的主厨告诉我们,火候和辣椒是烹制美味黄辣丁的秘密。火太小,菜品不入味,火太大,小鱼又容易被煮坏。另外,黄辣丁中所用到的辣椒都是以秘制豆瓣的形式出现。最让豆瓣出彩的是辣椒,朝天椒、二荆条都是做黄辣丁的首选,辣椒不仅红得发亮,辣椒籽和辣椒肉的比例也好,做出来的豆瓣色彩饱和度高,辣度也适宜,能够很好地调动人的食欲。

一盆招牌的黄辣丁上桌,只见大大的餐盆表面浮着一层油亮的辣子,一阵鲜香立马飘散开来,拿起筷子夹起面上一条鱼丁,破汤而出,鱼丁光滑的表面尽显出食材的新鲜。

在餐厅里仔细观察那些资深食客,你会发现吃黄辣丁的方法也有讲究,由于黄辣丁体型小,肉嫩,要从尾部送入口中,轻轻一吸,不仅肉与佐料的鲜、肥、香、麻、嫩尽数落入口中,鱼刺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样,就不会被鱼刺卡喉。一只又一只香嫩的黄辣丁让人停不下来,待到完全满足了口腹之欲,面前桌上的鱼骨渣早已堆成了“小山”。

推陈出新 延续美味传奇

除了水煮香辣、麻辣黄辣丁,新津的各家河鲜餐馆还开发出了清蒸、黄焖、酸菜、苗家酸汤、奶汤、西红柿炖、野山辣、干烧、炝锅等10余种口味的河鲜佳肴,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味型和口感。如“胖姐黄辣丁”、“五丁聚碧潭”、“秘制风鱼”都是胖大姐鱼庄的特色菜品。吃黄辣丁,也成为人们到新津旅游、休闲必不可少的一项“保留节目”。四川食客们吃火锅时也喜欢以黄辣丁入菜,同样是爽嫩鲜香。

小小黄辣丁,搅动美食界。美食家云:“不吃黄辣丁,等于枉然到新津”。黄辣丁就这样赢得了海内外食客的青睐,成为闻名遐迩的地域美味风景

影星葛优与“胖大姐”合影

胖大姐鱼庄的执行董事长李科告诉我们,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开发“柴火黄辣丁”,有原生态的大院、大锅 ,还有清风、美酒、好友相伴……不一样的吃法一定会给予食客们新的黄辣丁美味体验,一起期待吧。

新津“黄辣丁代表”胖大姐张利平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称号,并受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

TIPS:目前,由成都直达新津的地铁10号线已经开通,想要一品黄辣丁的美味,这周就动身吧~

撰文/Jamie 图编/SS

主编/晨 曦 编辑/SS 设计/SS

Hash:df0809e7ed27c869d48ff98e5ed0e5a984be4688

声明:此文由 读城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