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右翼前旗地名

一、简况

察哈尔右翼前旗地处乌兰察布市中南部,东接兴和县,南连丰镇市,西邻卓资县,北靠察哈尔右翼后旗,整个版图呈半环状环绕乌兰察布市集宁区

总土地面积244.5平方公里(包括黄旗海镇166平方个公里)。

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部西迁宣化大同边外后,旗境东部属察哈尔正黄旗,西部属察哈尔正红旗驻牧地。

1914年,旗境正黄旗、正红旗均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管辖;

1929年1月,国民政府将绥、察、热特别区改为行省,将属于察哈尔特别区的丰镇凉城兴和、陶林、集宁五县划归缓远省;同一块土地上的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仍属察哈尔省管辖。

1937年10月,察哈尔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旗划归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管辖。

1939年9月,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辖区。

1954年3月,以原正黄旗为基础,组建察哈尔右翼前旗。

二、乡镇地名

1.土贵乌拉

土贵乌拉系蒙古语。“土贵”译成汉语是旗帜,“乌拉”译成汉语是山,土贵乌拉意为“旗帜山”。与“奇尔泊”是对应的意为旌幡湖。

土贵乌拉镇原名“官村”。清代属察哈尔正黄旗头苏木和十五苏木牧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王朝为“庚子赔款”将正黄旗头苏木,十五苏木大部牧地拨给天主教会。天主教会遂派教士招租教民到十五苏木垦荒务农,形成村落。因这里是察哈尔正黄旗十五苏木的官地,故取名为“官村”。

1919年,平绥铁路修至官村地,并设立官村火车站,户数逐渐增至400户左右。店铺、作坊达40余家,其中,车马店、面铺、绸缎庄达10余家,往返于集宁隆盛庄、丰镇的客商日益增多,成为周边地区的贸易中心。民国初年,官村属丰镇县三区(驻地老平地泉)称复活庄。

1925年,丰镇县三区公所由老平地泉移至官村,称博爱乡。1948年9月,获得解放,属绥蒙区丰镇县人民政府三区驻地

2.平地泉镇

平地泉蒙古语称“塔拉布拉克”,意为平原上的泉子。1919年,平缓铁路修至苏集时,原设计在平地泉村设站,但因平地泉地区天主教会的干预反对,只得将车站移至平地泉北的老鸹嘴(今集宁区),因站名已备案,不便更改,车站建成后,仍用“平地泉”站名。而平地泉则改为“老平地泉”,以示区别。

清时,属察哈 正红旗五苏木驻牧地;光绪年间,清王朝为支付“庚子賠款”,被迫同意教会在此地放地招垦。其后,民国政府实行“移民实边”垦荒政策后在此地设置垦务局,牧地逐年被开垦变为农田,平地泉镇范围逐渐形成村落。

民国时期属丰镇县三区,区公所设在平地泉村。1948年9月,集宁县、正黄旗、正红旗、丰镇县等地获得解放,老平地泉被设置为集宁县第四区,区公所设在平地泉村,同时建立了平地泉乡。

3.玫瑰营镇

玫瑰营镇原名“芦草卜子”,蒙名“胡鲁斯太”,原属察哈尔正黄旗七苏木牧地,因低洼处盛长芦草故取名。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回天主教会主教巴贤(比利时人)西行巡阅教务,途经芦草卜子时看到此地水草丰美,地域广阔,遂派南壕堑(今河北尚义县府驻地)刘振林神父(比利时人)到这里建堂传教。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振林到芦草卜子村先建起一座“圣土堂”(土木结构的天主教堂,并任本堂神父。当时该村只有7户牧民30余人,主要以游牧为生。随刘振林到芦草卜子村的汉族人不习惯游牧生活,便向刘振林申请垦荒种地。于是刘振林向张家口察哈尔都统府申请获得批准,允许放地垦荒耕种,当时就有号称“八大商人”来此地进行大范围的开地,所开的地全部由教会管理,随之也吸收了河北、山西等地的农民来此租地定居。同时,教会活动也得到了发展,教徒人数逐年增加,芦草卜子村也发展到一个有300余户,上千人口,买卖兴隆、商贾林立的小集镇。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天主教会主教方济名(比利时人)派风神父(比利时人到芦草卜子村协助刘振林,风神父发现此地教民人数不断增多“圣土堂”已经不适应教务活动和传教的发展,遂各方筹集资金,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芦草卜子村盖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天主教堂。随着天主教堂开垦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租种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农民、手艺人、小商贩等云集于此,他们全都信奉天主教,成为教徒,在这里种庄稼、跑生意、做弥撤。至此,芦草卜子已发展到约500余户2000余人。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再次扩建天主教堂,面积约300平方米,并以天主教堂为中心相继兴建修道院修业院等附属场所500余间,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芦草卜子随之以天主教的《玫瑰经》为典,改名为“玫瑰营村”沿用清时,属察哈尔正黄旗七苏木牧地,清光教民垦荒耕种开始逐渐将周围牧地变为农田,属教会属地。

民国初,属丰镇县第三区,区公所称平等乡(三区驻地平地泉)1946年2月,划归集宁县第五区公所管辖。

4.巴音塔拉镇

巴音塔拉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草原”。

清时,属察哈尔正黄旗八苏木驻牧地。该镇境内八苏木印梁村(蒙古语称塔姆根特,汉语为印房)曾是察哈尔正黄旗总管府驻地,辖有20个苏木。清光绪十年(188年)以后,清王朝强行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以修窑洞,盖简易屋从居,后逐渐形成村落。由于移民不断增多,始设厅、县建制,境内的汉民属丰镇县管辖,形成旗县并存,蒙汉分 治。民国初年,汉族聚居地属丰镇第三区,蒙古族区域属察哈尔正黄旗八苏木。

5.乌拉哈乌拉乡

乌拉哈乌拉系蒙语。“乌拉哈”,意为驿传,“乌拉”是山,乌拉哈乌拉意为驿传更马山,该地位于黄旗海畔,清代为官差驿马必经之地,山坡处水草丰美,是理想的驿马转换场所

清时,属察哈尔正黄旗十七苏木牧地。清末民初开始移民垦殖,逐渐形成村落,汉民聚居地属丰镇县第四区。1948年10月,改属丰镇县三区,蒙古族聚居区属察哈尔正黄旗十七苏木。

6、黄茂营乡

该地原为富饶的牧场,沙葱遍野,花香飘逸,蒙古语称其为“呼勒太”,即有沙葱之地,汉民以其音译“红茂营”称呼而得名。另有一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牧民红懋尔在此地定居,以他的名取名“红懋营”。1951年,此地设区,因公章误刻为“黄茂营”该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时,属察哈尔正黄旗五苏木驻牧地。民国初,农业区分别属兴和县、丰镇县。1949年,境内的西河、五号行政村属兴和县石湾子区,黄茂营属兴和县台基庙区,南号行政村属丰镇县,壕堑行政村属集宁县第六区

7.三岔口乡

三岔口名称是根据村周围有三条山沟,沟口均面对该村,故取名。

清时,属察哈尔正红旗八苏木、十一苏木、十二苏木牧地;清光三十二年(19614后随着汉民不断流入牧地被垦殖,大量的户被追向北部迁移。1921年,设集宁设治局,继续放垦牧场,蒙古民族聚居地属察哈尔正红旗管辖。

参考文献

1、察哈尔右翼前旗志

2、察哈尔史(中卷)

结束语

察哈尔右翼前旗作为我的第一故乡,一直想深入了解其历史脉络。所以经过长期整理总结以上内容,请各位看官姥爷批评指正,共同了解察哈尔地区文化

#四月创作狂欢节#

Hash:37d79b353d79d43f71c6dcc14db5b35ce83ceab0

声明:此文由 匠后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