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美国把伊朗海军打得满地找牙,为何不趁机

文|邬斯大人 阅读用时3分钟

30年前,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那的确算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了。

美国对伊是战是和,完全是出自于自己的战略利益需要,也取决于战争成本的高低。美国控制伊朗,主要还是想通过控制伊朗的政治进一步控制中东的石油,巩固自己的石油美元体系,同时也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主导整个中东。

198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也刚刚十年,美伊关系也由原来巴列维王朝时期的盟友已经转化为敌人。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国内的亲美势力被迫下台,代表宗教势力和平民力量的宗教领袖霍梅尼上台,整个国家也由原来的封建王朝转变为具有一定民主性质的伊斯兰共和国,伊朗开始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美伊关系也开始交恶。

1980年,在美国背后的策动下,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发动了对伊朗的军事进攻,也就是世人所知的两伊战争,整个战争前后持续近8年,最后只是两败俱伤,损失惨重,谁也没有赢得战争的胜利,反倒是作壁上观的美国成为最大赢家。

1988年,美伊在一次军事冲突中,美国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几乎摧毁整个伊朗海军,由此可见美国军事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即使伊朗是个中东强国,但因为美伊战争海军必然遭受重创甚至毁灭也是伊朗预料之中的事情。

伊朗海空军本身就很薄弱,相比于美军更是不值一提,陆军才是伊朗的王牌武器,一旦发生海战、空战伊朗必败无疑,但若是陆战,伊朗还是有些资本,不过美国不会随意发动对伊朗的地面作战。

至于说,美国为何不在当时消灭伊朗,其实主要是有两层考量,即值不值得打和有没有轻松获胜的把握。

第一,当时出兵伊朗真的划算吗?不划算。中东比较厉害的国家可不止伊朗一个,伊拉克以色列、沙特在当时的中东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在当时已经倒向了美国。所以控制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控制了中东,因此也就实现了美国掌控中东的战略目的,更能继续维持石油美元体系,毕竟当时的伊朗还没有强大到主导整个中东,因此它的战略价值并没有像今天一样那么大。

其次,美苏依旧在争霸,苏联虽然摇摇欲坠,但还并未正式解体,伊朗的地缘位置对于苏联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当时苏、伊关系并不是很亲密,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点两国还是可以想到的,所以一旦美国大举出兵攻打伊朗,苏联也绝不会坐视不管。

第二,美国真的能够轻轻松松打败伊朗吗?答案是否定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国都是直接出兵,大规模干预,但最终都是以惨败收场,强大的美国也因这些战争的失败而颜面扫地。尤其是越战,前后打了20年,美国因为越战遭受巨大损失,那种创伤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更别提80年代90年代。当时美国整个社会都处在越战失败的阴影中,所以美国自越战后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反而更多是依靠军事盟友或者扶持代理人战争。

相比于大规模 对外出兵,美国间接参与战争无疑是最佳方式。无论胜败,美国都不会有重大损失。所以当时的美国不可能直接出兵攻打伊朗,它会将精力更多用在伊朗敌国对于伊朗的战略牵制上,真要打仗,也是美国出钱出武器,让以色列、伊拉克、沙特这些国家去挑衅伊朗。

其次,美国即使要攻打伊朗,也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伊朗在80年代,整个国家人口就达到了5000万,是中东第一人口大国,就其综合实力,也算是当时中东比较强大的国家,并非是纸老虎,所以美国自身也得掂量掂量。

最后,80年代,美国经济也出了状况,经济好转是在克林顿上台后,所以国内较为糟糕的经济状况不允许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美苏争霸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苏联解体在即,美国没有心思对伊动武。同时,美国还在谋划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要战争,策划东欧颜色革命,相比较这些,收拾敌对的伊朗很明显就没有那么紧迫和必要了。

总之,多事之秋,美国有比伊朗更重要的事情处理,这些事情都使得美国没有多余的精力、资源和能力发动对伊战争,因此美国也就不会浪费时间去出兵消灭伊朗了。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和伊朗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翻来覆去。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防空部队击落美国海军的“全球鹰”无人机之后,原本就非常紧张的美伊关系陡然直下,外界甚至已经认定美国将以武力方式解决与伊朗之间的矛盾。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作出的取消动武计划的表态,一方面在令外界颇感意外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让人看到了美伊关系缓和的可能。然而随着伊朗外长扎里夫表示伊朗已经具有超过伊核协议限额的核铀浓缩储备,则又让有所缓和的美伊关系再次降温。这种情况不免令人担忧美伊两国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那么美国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说起美国与伊朗的武装冲突,很多人都会想到发生于1988年4月的“祈祷螳螂”行动。在这场因美军战舰触发伊朗水雷致损而引发的海上交火当中,伊朗海军一艘导弹巡逻艇被击沉、一艘轻型护卫舰遭到重创,另有一座伊朗的海上钻井平台被美军摧毁。而美军在此次作战行动中虽然遭到了来自伊朗海军舰船的两轮袭击,但最终没有任何人员伤亡损失,看似是以美国方面大获全胜、伊朗方面则损失惨重,以至于很多人对美国当时为何不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对摧毁伊朗的国家机器、或至少大举破坏伊朗的国内秩序感到不解。然而若对两国在冲突期间和冲突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便不难看出美国事实上根本没有深入伊朗本土进行军事行动的准备。

首先,这次海上冲突并非如同一些人想象般是单纯的“一边倒”。虽然从作战结果来看伊朗海军损失惨重,再考虑到伊朗海军本来就规模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但在这种完全不对等的作战力量对比之下,其他任何国家也没法取得比伊朗更好的战绩。从“祈祷螳螂”行动中美军派出的海空兵力规模来看,美军事实上非常忌惮与伊朗爆发大规模冲突,并为冲突进行了“过度冗余”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伊朗海军还能组织分布在多个基地的多艘舰船进行协同、并对美国海军发起有威胁性的攻击来看(事实上如果伊朗海军发射的不是美国生产的“鱼叉”反舰导弹,从袭击的突然性来说很可能会取得 一些战果),伊朗海军在此次冲突中的表现完全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不堪,反而可以说是中小规模海上力量中较为出色的水平。

其次,对于美国来说,武力进攻伊朗绝不是什么合理的选择。越南战争之后,受到国内社会对动用军事力量在海外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反对浪潮影响,美国对外进行武力干涉其实是相当谨慎的。从目标的选取来看,无论是也门格林纳达洪都拉斯还是巴拿马,越战之后、海湾战争之前美国决定对其本土进行武装入侵的国家都相当弱小,相对于实力强悍的美军来说有点“杀鸡用牛刀”之感。这一点上,即便在美国国内都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在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时甚至有美国媒体表示“这种行动让纽约警察局出动就够了”。即便是1986年3月和4月两次针对利比亚的打击行动,其间也并未出动地面兵力而仅采取空中打击。上世纪80年代,伊朗的综合实力比利比亚更强,特别是军事力量的规模和质量即便在世界范围内也都排得上号,美国在对伊朗本土发起攻击前自然要好好掂量掂量。

第三,美国在伊朗本土进行军事行动失败的前车之鉴,使得美国不愿冒然对伊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1979年11月4日和5日,伊朗学生突然占领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挟持管内人员作为人质并要求美国交出被推翻后流亡美国的前伊朗皇帝巴列维。为解决这一危机,美方在与伊方进行外交沟通的同时,也做好了通过军事手段解救人质的准备。1980年4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批准了武装营救计划,此次代号“蓝光行动”的潜入式解救行动动用了来自美国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的兵力,但在执行任务时因突遭沙暴、直升机机械故障、任务机相撞而被迫取消计划,最终美军在此次行动中损失了1架C-130运输机、1架CH-53直升机、9名人员在行动中丧生,另有5架RH-53直升机被遗弃在伊朗境内、后遭到伊朗缴获,时至今日这些直升机仍在伊朗军队中服役。此次失败的军事行动对于美国对伊政策的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在对伊动武问题上变得非常审慎。

最后,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当时的海湾局势之下,对伊朗“斩草除根”根本不符合美国利益。到1988年时,两伊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在伊朗和伊拉克事实上并未通过战争决出胜负的情况下,美国的举动便很容易引起局势的变化。如果当时美国对伊朗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则很可能使伊拉克产生对局势的误判。无论伊拉克认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是对其进行声援、并对伊朗发起新一轮攻击,还是认为美国意在伊朗军事实力遭受严重打击后乘虚而入、并对伊拉克构成威胁,都将对美国在中东的安全和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美国来说,武力进攻伊朗是不折不扣的赔本生意,因此美国断然不可能因小失大。

事实上,即便美伊关系如何变化,也无法脱离中东问题这个基本框架。因此,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必须要服从于美国的中东战略布局和中东地区的地缘。对于美国来说,伊朗这个“不服管教”的区域大国是必须解决的障碍,但无论是对伊动武的潜在风险、收益与投入之比还是在武力介入中东局势后果上的前车之鉴,都让美国认为对伊动武绝对不是上策。所以,即便美伊关系再如何紧张,美国 对伊朗大规模动武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Hash:72c4182ce85bcfba7d96d1817e187b89dd1f3343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