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旅游攻略(景点篇)2

上一篇主要是围绕着黄鹤楼公园附近做了一个介绍。今天就继续沿着武昌区继续吧。

01湖北省博物馆

提到湖北省博物馆,我真的是可以写很多东西,当年考导游证面试时就是讲解的这个。唔,想起这个,那还真的是要给自己拘一把同情泪。毕竟当年是顶着智齿发炎,肿着半张脸并且微笑着去面试并且讲解了12分钟。

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后面简称省博,免得说我凑字数。好吧,其实是我不想打字了)筹建于1953年,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征集与收藏、陈列展览与宣传教育的机构,也是全省考古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研究的中心。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也是我国首家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

目前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和各地征集,既具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基本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和曾侯乙编钟并称为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

郧县人头骨化石(郧县人展区)

展区位于省博三楼《郧县人展区》。以下内容简介均引用百度百科介绍。唔,准确来说,我讲解方向不是这里,而且对着这2头骨我是真的提不起兴趣。所以就凑合看看吧。

“郧县人”头骨化石考古发现有二件。于1989年5月,郧阳地区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组织全地区文物干部进行文物补查。第一件头骨化石由陨县博物馆王正华、郧西县文管所屈胜民组成的普查小组于18日在郧县曲远河口学堂粱子发现了第一件头骨化石,编号为I号头骨化石;于1990年5一一6月由湖北省考古所、郧阳地区博物馆、郧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试掘工作,又发现第二件头骨化石,编号为Ⅱ号头骨化石。以后又接连两次进行了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的伴生动物化石和数百件石器。两件完好的头骨化石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古人类考古学界。 初步研究,被认为是“南方古猿”化石材料。随着对化石材料的修复与揭示,以及研究的深入,从其形态上看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进化特征。被认定为直立人,命名为“郧县人”,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在80一一100万年左右。因为两件头骨化石标本空前的完好,它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I号头骨化石,在1989年底被《科技日报》发表选为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于1990年被《中国文物报》选为“七五”期间和 国当年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给郧阳地区博物馆颁发了证书。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与人类化石伴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头骨、下颌骨完整者数量之大是其他遗址不多见的。

越王勾践剑(进门左手边的楚文化馆)

春秋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目前在《楚文化馆》展出。 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以上内容引用百度百科,这次不是因为不感兴趣,而是百科上的这些数据也是我们自己带团的时候也会用到的。不过想多说一点的是,在越王勾践剑的对面就是吴王夫差矛。对于这个安排,我只能说是工作人员的恶趣味。哈哈哈。当然吴王夫差矛的颜值也是没法和越王勾践剑相比的,至于长什么样,就自己去看吧,我这里就不上图了。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火与土的艺术展区)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元代文物。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

间隔上一次去省博时间太过久远,差点忘记了出展的展区。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在省博的三楼《土与火的艺术》展区,想了好久想不起来,就去百度了下。这一百度,我就再度打脸了。武汉市除了有省博之外,还有一个市博(武汉市博物馆),只是在省博的名气下,市博不那么显眼,其中也是有一两件镇馆之宝来着,虽然本人并没有去过。在市博也有一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同时也是市博的镇馆之宝,那和省博的区别在于,省博的这个是真真正正从古墓里出土的文物,它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郢靖王墓。而市博的这个是收购于民间,其图案和花纹也和省博出展的文物十分相似。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展区)

曾侯乙编钟整体为巨大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全套编钟总重为2500 公斤,它至今保留着优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整套编钟铸造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全部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钟 架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以蟠龙纹青铜套加固,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 全套编钟有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律如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的乐曲。它是当今世界上所仅见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特大型定乐古乐器,同时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具有十二半音的乐器。这套编钟以其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最为完整,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它之所以能发出优美的乐声,形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

以上编钟的介绍内容节选自本人的导游词,可能会和网上的一些内容重合,这个是无法避免的,毕竟我的导游词也是借鉴了前辈还有老师的内容最后再实地考察之后,融合成为了我自己使用的版本,所以只能说,如有雷同,真的是巧合

推荐参观指数:★★★★☆

其实是本人想给五星的,但是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来说,还是给4星吧,因为不感兴趣的是真的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也是真爱。

交通线路:

乘14、108、402、411、552路公交到【省博物馆】站下;

或乘605、712、777路到【黄鹂路】站下;乘轨道交通四号线在【东亭】站下沿黄鹂路步行900米即到

营业时间:9:00—17:00(15:30停止入场),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免费对公众开放。目前请至湖北省博物馆官网或湖北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

果然是自己考过试的,这内容是越写越多,和第一章的三个景点都差不多了,我也挺佩服自己的。那在这里做个预告吧,第三章就围绕着东湖风景区写吧,按照顺序,也差不多就是它了,毕竟在那里上了3年学。

另外,强烈推荐去看看《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二期,是湖北省博的专场,里面有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另外一件是云梦睡虎地秦简虽然不是镇馆之宝,但是它的地位在文物中也是很高的。这个出展的展区没记错的话好像是《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大概是在2楼还是3楼。准确的记不太清了。

Hash:a2eeafb99b5a7baf75105f3b2d94661b4ba6df55

声明:此文由 筱玥爱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