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古道上的古国古城,书写辉煌历史变迁的画卷~

古城,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而且是一幅记录辉煌历史变迁的画卷。城因名显,地因势彰。历史上, 章莱古道作为“盖青齐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古道上先后出现了许多古国、古城、古县。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考证,详考如下: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描绘的城池

鲁桓公会齐侯于嬴——嬴城

说起嬴城,就得从嬴姓说起。嬴姓的始祖是伯益(伯翳)。周孝王赐封秦非子(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时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这段话对应了《史记•秦本纪》的开篇:“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是为柏翳。”柏翳又作伯翳或伯益,就是嬴秦始祖。女修为其母系祖先。

那么,伯益(伯翳)的父系祖先又是谁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在解释上古八大姓之一嬴时指明:“嬴,少昊氏之姓。”到了清代,山东著名学者马骕引据大量的史料考定:“嬴姓宜祖少昊氏。”即伯翳的祖先为少昊。

伯益(伯翳)所处时代正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舜赐伯翳嬴姓,秦人至此弃母姓而从少昊一脉。

少昊所居的“嬴滨”,即嬴水之滨,究竟在哪里呢?据考证,就是今莱芜市境内的城子县村一带。嬴水,又称嬴汶,乃山东汶河上游的三大支流(嬴、牟、柴)之一,流经城子县村“嬴城遗址”,全长86公里。少昊生于嬴水而得赢姓,而后“登帝位在鲁北,后徙曲阜”。故《史记•鲁周公世家》称曲阜为“少昊之墟”。

伯益(伯翳)是个生活在大舜时代的传奇人物,是少昊后裔,也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先后协助大禹和大舜治水,教民种稻谷,发明了凿井技术,有功于社稷,大舜因此赐他姓嬴。

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禹临终时,按照惯例选贤举能,将王位禅让给了伯益。然而,禹病逝后,禹的儿子启发动政变, 残忍地杀害了伯益,夺取天下,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整个夏代,伯翳的后代子孙境遇悲惨,也是嬴秦人处于历史低谷时期。夏朝末年,商国兴起,展开了与夏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斗争。伯翳的后裔,为了摆脱夏朝的政治压迫,背离夏而归顺商,后入陇西之地。

嬴城在历史上颇有名气,这座城邑是春秋古邑, 也是汉代的泰山郡嬴县。地处齐国和鲁国边境,见证了齐鲁两国的一次次军事交锋。

鲁桓公三年时还经历过“公会齐侯于嬴”的外交事件。

现嬴城遗址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保存状态最好的嬴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文物非常丰富,有石器、玉器、骨器、青铜器、铁器以及黑陶等多种陶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县被称为“伯夷封地,嬴秦始源地”。

嬴城遗址

嬴城遗址标示碑

嬴城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城子县村三清观

侨置古县地——广宗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引《魏书》云:“东平原郡领县六,五曰广宗。注云:有胡山、平郭城。按:胡山距章丘城东南四十余里,山之南十里有文祖镇,为章丘、莱芜通衢镇。东南青山下与镇北孤山南并有古城遗址,当即是广宗、平郭二城也。城南大溪,西通爪漏河。

又按:魏废帝中兴时,有南北广宗。见《魏书》北广宗属司州广宗郡,在汉时属钜鹿。南广宗在齐州东平原郡。”

东平原郡是侨置冀州的平原郡演变而来的。刘宋武帝于梁邹县旧城(治所在今邹平县韩店镇旧口村)侨置平原郡,属冀州。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平原郡为东平原郡,属齐州。北魏为何把刘宋的平原郡改为东平原郡呢?道光《邹平县志•卷八•古迹考》记载:“北魏东平原郡城(原注:在旧口,即宋平原郡城,旧志失载)。按冀州平原郡县,久在魏境。皇兴三年(469年)复得宋侨立之平原郡县,因而不革,故特加东字以别于冀州之平原。《魏书•地形志》齐州平原郡下自注云:‘刘裕置,魏因之,治梁邹,领六县,一平原,二鬲,三临济,四广宗,五茌平,六高唐。’史所言东平原或言齐州平原皆指宋平原郡,在梁邹故城者也。”隋朝开皇三年(583),东平原郡废除。

经考证今文祖街道东南曾有山丘,其下有章丘通莱芜古道,这一带应为广宗城的旧址。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广宗、平郭城

依山临溪古道旁——平郭城

平郭城与广宗城不是一城广宗,而是两个相距几里的小城。根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镇北孤山南”和城池图,结合考察,“孤山:瓦山(今横沟村西之山)西南也”,可知平郭城应在广宗城的西北面。亦即现在的文祖镇驻地之西北、木场涧村之南。有从东南而来之溪水(城南大溪),属季节河,是爪漏河的一大支流。有学者认为平郭城与广宗城是一城,且都在文祖镇之南,笔者不敢苟同。认为还是古人说得正确:“青山下与镇北孤山南并有古城遗址,当即是广宗、平郭二城也。”

平陵王与阳丘侯饯送处——乐盘城

《魏书》载:济南郡平陵县注云;有洛盘城(洛为乐的同音转义字)。《寰宇记》云:“乐盘山在县南一十七里。《齐记》云:下有乐盘城,即平陵王与阳丘侯饯送处。”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云:“汉无平陵王之称,辨见东平陵城下县南二十七里(此有误,当为一十七里)在明水镇之西南,其山如土人所名鱼山、屯山、西山、杨埠岭者,起伏蜿蜒周围二十余里,为昔之龙盘、乐盘二山,特未知城在何处。或云土鼓城在二山北,距山四五里一城而二其名亦无可考。”《读史方舆纪要》云:“乐盘城,在县南乐盘山下。相传齐孝王为平陵侯时,与阳丘侯饯送处也。又县北七十里有新城,或以为刘宋大明中侨置,属高阳郡。后魏因之。高齐废。”可推之;乐盘城当在今汇丰集团一带

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乐盘城

土鼓城西百脉泉——土鼓城

土鼓不是侨置县,初建于西汉。《汉书•地理志》载,“济南郡,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年为郡。莽曰乐安,属青州。户十四万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万二千八百八十四。领县十四,五曰土鼓。”《后汉书•郡国志》亦载,“济南国,十城,户七万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万三千三百八。东平陵(有铁,有谭城,有天山),著,於(於陵),台,菅(有赖亭),土鼓,梁邹,邹平,东朝阳历城(有铁,有巨里聚)。”可知土鼓是汉时设置的旧县,曾几经兴废,至北齐天保七年废而入卫国县。

据《水经注》记载:“济水右纳百脉水,百脉水出土鼓县故城西。又云:杨绪沟水,经於陵故城西南,又西北经土鼓城东。”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云:“土鼓城,百脉水出其西,杨绪沟水经其东,二水之间其城在焉。”《魏书》载:东魏郡博平县(详见博平县)有土鼓城,盖尝徙置也。”又据《金代历史地理志》载:“章丘东有长白、东陵山、百脉水、杨绪沟水。考章丘邑之山水,则知土鼓城之所在矣。”

清代乾隆举人 、肥城县 教谕、世居明水的康腾蛟曾 写过《土鼓城怀古》,也进一 步 证实了土鼓城 的具 体位 置:土鼓城西百脉泉, 安澜入海几千年。水经曾载郦生注, 县志何尝古迹传。东北白峰千里横, 西南脉水一川明。至今未绝乡人口, 犹指桥东号瓮城。康腾蛟明确指出了土鼓城的位置在绣江河上的锦江 桥以东,并且指出土鼓城在乡人的口传中又俗称瓮城, 即城门为双门,似翁,至今仍 有“先有瓮城,后有明水”的说法。

再考证土鼓之名,古书记载:明水西北马棚山(查旧村以南,济青公路以北)盛产中药材土鼓藤,故名。由此可考证:该城应在马棚山附近。考证马棚山,金朝时曾设明水驿站,山南旧名千家店。山之西北发掘了隋朝周皆墓,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墓主人乃“周公之苗胄,周瑜之末孙”。其曾祖周群曾任平原郡守,其祖周柃为夏义县令,其父周贤为郡主簿。结合《水经注》等文献记载,土鼓县治(土鼓城)应在今明水街道办绣水村东北。

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土鼓城

章丘县治定名之地——旧章丘城

章丘城是一座古城,笔者认为在建县之前就已存在。只是当时有北面之阳丘城,这座土城并不出名(土城中央有“高而顶平”的山丘,章丘之名就已存在)。到了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 ,高唐县治由回军镇迁至女郎山南面,即章丘土城的位置,这座古城兴盛繁华起来,明清多次扩建修葺,成为当时十分有名的城池。隋开皇十六年 (596年),高唐县改称章丘县,县治城建迅速发展。明成化元年至清道光十四年 (1465~1834年),经7次扩修后,城池规模扩大,城池格局固定下来。主要由“四关四隅”组成。城中髙阜而顶平的部分,即隅首为全城最高点。隅首直通四城门,且距离相等。东关外是绣江河,城内主要建筑有:东北隅有县衙(左、右堂、鼓楼)、马神庙、金姑庙、关帝庙、广济堂;西北隅有三皇庙、大云寺、绣江书院;东南隅有义学、养济院、城隍庙、真武庙、钟楼、预备仓;西南隅有圣庙、儒学、文昌宫、棂星门、广严寺、造士楼、奎星楼。东关外有东岳行宫,绣江东岸有绣江寺、绣江亭、先农坛;西关外有关帝庙、张公泉;北关外有邑厉坛、关帝庙、真武庙等。

旧时的章丘城设有内外各四门,共八个城门,且都有一个颇为文雅、意味深长的名字。东门外曰“承青”,内曰“绣江”,西门外曰“道济”,内曰“锦川”;南门外曰“长泰”,内曰“明秀”;北门外曰“永定”,内曰“清平”。每个门的名字都有其文化内涵,如东外门“承青”,西外门“道济”展现的是章丘的大地理环境,意为章丘古城东可承接来自青州东方的蔚然紫气,西则有通衢大道直达济南府;南外门“长泰”和北外门“永定”是期盼国泰民安、社会安定吉祥之意,内门的含意则与古代城乡行政区划有关。

1928年春,土匪张鸣九祸章丘,章丘城遭浩劫。1937年日本入侵,许多古建毁于战火。

清《章丘县志》描绘的旧章丘城

旧章丘城池图

长泰门石匾

锦川门石匾

锦川烟雨图

最早建县之肇始地——阳丘古城

据《汉书》记载:“阳丘共侯安,齐悼惠王子,五月甲寅封,十二年薨。”汉文帝四年(前176年),封齐悼惠王刘肥的七个儿子为诸侯王,其中刘安被封为杨丘侯(即阳丘侯)。景帝四年(前153年)第二代杨(阳)丘侯刘偃因坐(犯法)出界,削职为司寇,国除,阳丘国改阳丘县,这就是章丘境内建县之始,距今2166年,章丘可谓两千年的古县巨邑。阳丘国(县)的都城就在今绣惠镇回村南部

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引《水经注》云:“百脉水西北流,经汉阳丘故城中,城南有女郎山,其水西北出城。按:百脉水出土鼓城西,今之明水镇东也。北流为绣江,经章丘之东关外,又经女郎山之东北,西折而经康家庄之南,直西入回军镇中。南望女郎山不过五六里许,与郦《注》所言甚合。则今女郎山北之回军镇其为汉之阳丘无疑也。”

关于阳丘城,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唐梦赉曾写有一首《阳丘城北水村》,描述了阳丘城北水村的景致,诗云:

女郎山下本丘樊,百脉泉流清绕门。

隔岸芙蓉低荫寺,临溪杨柳密成村。

投竿不离芦花港,禁足真如只树园。

过客好拈书籍卖,携家来住水云屯。

俨然,这座历史古城,似江南水乡,又胜过江南。

汉文景之治时期的阳丘国(县)十分有名,以至于后来的章丘先贤,无论在何地为官,常常以阳丘人称之;如同近现代海外的华人常以唐人自居一样。

阳丘城旧时有城墙,砖石结构、高一丈六尺、厚八尺,上设城垛口。城墙外挖有宽一丈、深八尺的护城河。从东南河岸放水,绕城墙一周,在西北角再入绣江河。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建筑青砖碧瓦,宅第宏伟壮观。各交汇处建有庙宇,东有“文昌阁”,西有“对泉寺”,南有“五圣堂”,北有“绣江楼”,中有“钟楼”、“关帝庙”、“龙王庙”、“土地庙”、“贞洁牌坊等。按主要街道设桥头北门一个、南门四个、西门一个,各门上嵌有石匾额、寓意深刻。桥头北门有两石匾额,南曰“砥柱”,北曰 “绣江”。各南门从东往西依次为:棋盘街门,曰“黉岭”;油坊桥门,两面嵌匾额,外曰“澄清”,内曰“油坊桥”;河南大街南门两匾额,外曰“郎山”,内曰“通衢”;西南门曰“白云”;后街西门曰“通济”。城墙两端与河岸衔接处设“炮楼”。各门两侧及城墙转弯处下设“炮洞”,配有“牛腿炮”、“筒子炮”及“过山鸟枪”、“子午炮”等,形成一座坚固的堡垒,城墙平面形状呈荷花型,设计巧妙、城防相互衔接照应、易守难攻。城中设“钟楼”,既报时又可供防匪、防洪报警之用。

民国17年7月,巨匪张鸣九曾率部攻城,激战数昼夜,始终未破城。转而攻占了章丘城。

阳丘古城分布图

出土汉代砖、瓦当

出土文物

翟伯成:章丘区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办主任、文联副主席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Hash:023089bb1487dc828c44e1ea5b70fc7518d4146f

声明:此文由 章丘广播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