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五排风景区

(来源:东宁广播电视台)

五排古山城遗址

排古山城遗址位于道河镇小地营村五排屯,距东宁城区65公里,古山城是隋唐以前所筑。山城经历了几千年,虽有所破坏,但仍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1986年黑龙江省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2006年5月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芬河流域战国至两汉时期为沃沮人之地,魏晋时被南下的勿吉人所占有,隋唐时属靺鞨和勃海国之城。五排山城修筑于高山群峰之中,城垣由未经过细致加工,大小形状各异的石块砌筑,筑造方法简单、古朴。五排山城制高点海拔617米,城垣在制高点以南段落多为石筑,一般都在3米高左右,在制高点以东多为土筑和土石混筑,北面城垣中部地势为平缓有一门址,城内北部近垣处有许多土坑,为古人穴居址。城墙全长1900多米,沿V形山脊延伸,绥芬河水绕山脚而过,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山高谷深,林密水急,地势十分险峻。从史料记载和东宁地区考古发现,五排山城是沃沮人为防御挹娄人进攻而修筑的,后来又为勿吉、靺鞨人南进征战时所沿用。在考古学研究方面应具有较高的历史与学术价值。五排山城遗址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开发建设绥芬河流域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真实教材。保护这处古代山城遗址,即有深远的历史、考古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排屯在古山城遗址下游,五排因早年伐木人在绥芬河里放木排,一下子能放下五个木排而得名,环绕的绥芬河和群山将30几户的五排村环抱在中间,五排屯在高大雄伟群山中显得那么寂静和渺小。

半个世纪前,无数的关东客汇集在绥芬河上游,伐木、采金、挖参,采集的货物便在这条河上扎排顺流漂下。从远古开始,这条河就一直荡浮着血与泪,生命的挣扎与搏击。如今,古老的水道不再有放排者,绥芬河却风姿依旧。夏日里,登上五排山城,会令人眼前一亮,好一个天朗地阔的世界,脚下碧波拥关,到处雾走云飞,置浮于中天。左翼山峰如高墙林立,像一个胳膊肘将五排村庄揽在怀里,如同一个八卦图呈现在眼底。

排山城四周是连绵的陡峭山崖,崖壁山脊上的“女人松”“迎客松”错落有秩,傲然挺拔。古老的松林最多有1000多年,粗大高崇的身躯,展开两侧的枝丫足有10多米擎上蓝天。

沿五排屯逆河而上,两岸都是崇山峻岭,景色四季宜人。春季杏花漫山遍野,映山红片片如火。夏季青山呼应,河水欢唱。秋季五色斑澜,芬水如镜。冬季在白雪的映衬下,崇山峻岭伴随着青松线条起伏,如同天然的水墨画。各地的摄影家们来到此处,个个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五排屯东南抗联密营遗址

五排屯东南抗联密营遗址位于五排屯东南1.7公里的山谷中。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是中国共产党在吉东地区(原吉林东部现黑龙江牡丹江一带)创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东北抗日联军主力部队之一。他是由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于1935年在吉东地区宁安县组建的,经历了绥宁反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发展阶段,其兵力曾达到3个师3000余人,活动于吉东、东满和松花江下游30余县的广大地区。东宁市五排、片底子、马鹿窑子等地是抗日联军的主要活动地区。

五排屯东南抗联密营遗址由20个房址、9个掩体、一道石筑防御墙和战壕组成。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50米,总占地面积约75000 平方米。房址依山而建,只有一处是半地下式。墙体为石筑和土石混筑。最大房址面积110平方米,最小面积7.5平方米。房址总面积约922平方米。五排东南抗联密营遗址是抗联第5军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下在东宁市绥芬河流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证。

五排屯东南抗联密营遗址是抗联第5军在极其艰苦困难的环境下于东宁市绥芬河流域坚持进行游击战争的实证。

1.五排屯东南抗联密营遗址是东北联军第五军在东宁市绥芬河流域进行游击抗日活动的历史见证。它是目前在东宁市发现的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抗联密营,也是黑龙江省至今发现为数不多的抗联密营遗址之一。

2.五排屯东南抗联密营遗址充分反映出东北抗日战争的艰苦性,东北抗日武装是以当代人类最低的生活条件,进行着历史上罕见的残酷战争。

3.五排屯东南抗联密营遗址将是追悼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而牺牲的抗联烈士的纪念地,是研究抗日联军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

4.五排屯东南沟抗联密营遗址对维护世界和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将成为东宁市一处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成为东宁市绥芬河流域自然、人文旅游线路上的红色旅游景观。

摄影作者:程立君 杜志刚 李君 宿巍

Hash:c00e43f6dc209750d4ceeb06ee07a3e4754b2e9e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东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