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总校及各分校情况简

抗大总校及各分校情况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于陕北瓦堡正式成立,1937年1月9日更为此名。先后迁址保安、延安灵寿武乡黎城邢台绥德等县。1945年10月向东北挺进,1946年2月抵达吉林通化市,改称东北军政大学。

毛泽东任抗大总校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刘伯承、罗瑞卿、滕代远、彭绍辉、何长工先后任副校长。1943年3月,徐向前任代理校长,李井泉任政委。

抗大在9年多时间里,共招收8期学员,并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创办了14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培养了10多万优秀的军政干部。为提高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马克思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革命熔炉”。

抗大第一分校

抗大第一分校于1938年12月在陕西延长县组建。1939年1月迁址晋东南,同年11月再次东迁,于翌年1月到达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1941年4月,成立第一分校,第一、二、三支校。1945年10月,由费县启程开赴东北,1946年2月,编为东北军政大学第三支队。何长工、周纯全、袁仲贤、曾国华先后任校长,李培南、张雄、梁必业先后任政治委员。

第一分校在敌后办学7年多,招收学员8期,为军队和地方培养干部2.4万余名。与日伪顽进行了几百次殊死战斗。在著名的大青山突围战斗中,为掩护山东党政军机关付出了重大牺牲,换取了绝大多数人的成功突围。第一分校是各分校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的一所分校,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

抗大第二分校

抗大第二分校于1938年12月在陕北成立。翌年2月全校分3批东渡黄河,到达河北灵寿县,在晋察冀边区流动办学。1944年初返回陕北绥德归建总校,4月建制撤销。陈伯钧、孙毅先后任校长。

第二分校历时5年多,共培养干部2万余名。在晋察冀抗日武装力量的建设和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大第三分校

抗大第三分校于1939年7月在延安成立。1941年11月与军政学院第三、四队合并组建军事学院,1943年3月编入抗大总校。许光达、陈奇涵、郭化若先后任校长。朱德、徐向前先后任军事学院院长,李井泉任政治委员,叶剑英兼任副院长。

第三分校在延安,环境相对安全,得以保持正规化教学秩序。培养八路军留守兵团和附近省区2600余名具有相当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八路军发展壮大作出积极的贡献。

抗大第四分校

抗大第四分校于1940年3月在豫皖苏边区创建,在淮北洪泽湖畔发展。1945年3月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1945年9月,与苏中公学、华中野战军随营学校合并成立“华中雪枫大学”。彭雪枫、张爱萍先后兼任校长,邓子恢兼任政委。

第四分校是新四军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分校,共培养近5000名干部,为新四军第四师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大第五分校

抗大第五分校建于1940年11月,在苏北盐城成立,是抗大在华中敌后开办的一所重点分校。1941年底,校部改称抗大华中总分校,抽出部分分校干部组建新的第五分校,1942年停办。1944年夏恢复重建,1945年9月改建为盐阜军区独立旅司令部。陈毅、黄克诚、钟伟、谢祥军先后任校长,陈毅、吴胜坤、沈铁兵先后任政委。

第五分校先后培养了近5000名军政干部,为新四军的发展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作出了贡献。

抗大华中总分校

抗大华中总分校于1941年12月以抗大第五分校为基础成立。其任务是统一领导华中各抗大分校工作,受抗大总校领导,为总校组成部分。陈毅兼任校长、政治委员。

1943年初,总分校干部、教员和学员分配到各部队,其余与华中局党校部分教员、干部前往延安。抗大华中总分校就此结束。

抗大第六分校

抗大第六分校于1940年11月在河北涉县组建。1942年4月调回总校归建。1943年1月,组建新的第六分校,归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同年冬,第六分校人员分配各部队工作,分校宣告结束。刘忠、徐深吉、李达先后任校长,黄欧东、袁子钦先后任政治委员。

第六分校培养了数千名干部,为坚持太行山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抗大第七分校

抗大第七分校于1941年7月在晋西北兴县创办。1943年3月转移到陇东地区,5月与第二分校附设中学、第七分校陆军中学合并组成新的第七分校,1945年11月结束。周士弟、彭绍辉先后兼任校长,徐文烈、张启龙先后任政治委员。

第七分校转战于黄河两岸,在艰苦条件下,储存和培养了5000多名青年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抗大第八分校

抗大第八分校于1941年5月在安徽天长县以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创办,后迁址龙岗,1945年8月结束。张云逸、罗炳辉、冯文华先后任校长,刘毓标任政治委员。

第八分校共举办4期,培养学员约2000人,为新四军第二师的发展和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抗大第九分校

抗大第九分校于1942年5月由抗大苏中大队改编成立,1944年6月改建为“苏中公学”。栗裕兼任校长、政治委员。

第九分校在苏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条件下,坚持一面战斗、一面教学,以战斗保卫学习,为新四军第一师、第六师和苏中、苏南抗日根据地培养了3300余名军政人才,特别是培养了一批华侨青年干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抗大第十分校

抗大第十分校于1942年2月在湖北随县以新四军第五师随营学校为基础改编而成。先后流动于湖北的随县、应山、孝感黄陂等县及河南信阳的广大地区办学,1945年9月,校部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十四旅旅部。李先念兼任校长、政治委员。

第十分校历时3年多,先后举办5期,为新四军第五师和豫鄂边区培养4000多名军政干部,对部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豫鄂边区民族英雄的摇篮”。

抗大皖江第十分校

抗大皖江第十分校于1945年5月在安徽无为县以新四军第七师教导队和干部训练班为基础创办,10月改为新四军第七师随营干部学校。谭希林兼任校长,曾希圣兼任政治委员。

皖江第十分校在半年时间里,为皖江地区的新四军和地方培养了近千名军政干部,为第七师的发展和皖江抗日根据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大太岳分校

抗大太岳分校于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组建而成。1945年10月与抗大太行分校合并组建“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另部分干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随营学校。陈赓兼任校长、政治委员。

抗大太岳分校历时一年,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和太岳军区部队培养干部1000余名。

抗大太行分校

抗大太行分校于1945年3月,以抗大太行大队为基础在河北涉县扩建成立,是专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短期轮训基层干部的一所分校。同年10月,在山西长治与抗大太岳分校合并,组建“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童国贵任校长,彭宗珠任政治委员。

陆军中学与附设中学

八路军各大战略区先后在抗大总校和第一、二、七分校及太岳军区创办了抗大陆军中学,并在第二分校创办了附设中学。

总校陆军中学 1942年春在河北省邢台县创办,1943年1月改称太行陆军中学,直属第一二九师领导。12月到达甘肃合水县并入抗大第七分校,与太岳陆军中学合编为第七分校第三大队。

太岳陆军中学 1942年春,太岳军区由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和决死纵队编余连、排长,优秀班长和老战士中选拔300余名学员,成立太岳陆军中学。陈赓兼任校长。1944年4月,陆军中学转移到陇东合水,并入抗大第七分校。

第一分校陆军中学 1942年8月,冀鲁豫军区在河南省濮阳县创办。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兼任校长,郑思群任政治委员。学员从军区编余干部中挑选年轻的团、营、连级干部,以及部分班、排长和优秀老战士共600余人。1944年6月,迁河南林县,改为冀鲁豫党校。

第二分校附设中学 1942年1月,晋察冀军区在河北省灵寿县创办,李志民兼任校长。同年5月,冀中“抗属中学”和编余部分“小八路”、“抗战剧社”、“火线剧社”的文工团员也送附中学习,学员达1500多人。1943年2月随分校转移至甘肃合水县,与第七分校陆军中学合并成立新的第七分校,编为第二大队。

第二分校陆军中学 1942年2月,晋察冀军区在河北省灵寿县创办。学员由部队选拔出600多名优秀班、排长和老战士组成,唐子安任总队长。1943年8月,冀中军区教导队编为陆军中学第二大队,高存信任大队长。原陆中总队改为第一大队,李钟奇任大队长。1944年春,陆中第一大队迁至陕北绥德,编为抗大总校第二大队。陆中第二大队改称晋察冀军区干部总队。

第七分校陆军中学 1942年4月,于山西省兴县魏家滩创办,喻楚杰兼任校长,杨尚高兼任政治委员。学员由八路军第一二O师编余连、排长,优秀班长和老战士中招收600多人组成。1943年4月,陆军中学转移到陇东合水县。5月,与第二分校附中合并,编为第七分校第一大队。

Tags:

Hash:0351a5547bbc73686c17d3f8cd47263c9f4af7d4

声明:此文由 梦的世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