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奇村镇“莲峰山”初探

忻府区奇村镇“莲峰山”初探

2020年8 月3日,在曹家庄村退休教师王和和老师的导引下,杨志勇、王太康、陈世琦一行四人,从奇村镇曹家庄村防火监控山沟处徒步入山。冒着高温酷暑沿着羊肠小道,历经3个多小时小心翼翼地攀爬,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鹰座岭”山口处。举目回首顿觉天高云淡,碧空万顷,四周瞭望山清木秀,郁郁葱葱,原平城市楼群建筑尽在眼帘。难怪这座山起名“鹰座岭”,分明只要有一只老鹰立于山顶瞭望觅食,四周猎物的动向尽收眼底,难逃被猎之网。看自己脚下,好多不知名野花、野草争奇斗艳。枝繁叶茂的楸树、桦树依然为我们稍事休歇庇荫遮阳,俨然身处万花丛中的逾越。王老师麻利地随手采摘“麻麻花”,为这次活动结束备餐,不时还兴奋地告诉我们,怎样辨别野生中草药黄芪猪苓黄精等花朵的颜色和长势特征。大家一起置身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不由自主地轮番对着远山大声呐喊,侧耳辨别天边送来的回音阵阵作响。好像忘记了自己花甲、古稀的年龄、忘记了一路大汗淋漓的辛苦,一起回到快乐的童年。忽然间,王老师用手一指大声喊道:“转向朝北望,东岔口村的“绵蓬山”看见了”!大家怀着兴奋好奇的心情,一起朝着远处的山顶看去。形状奇特的岩石簇拥在一起,组成酷似“莲花”群的形状,稳稳地安放在山顶。半山腰间,一块白色花岗岩巨石,貌似仰头雄踞,守望一方平安的“白熊”,十分显眼。大家冲着“白熊石”的方向,各自寻找可以安全落脚的露石处、草丛点,披荆斩棘斜向下山,确实体验到“上山容易,下山难”的道理。终于在山腰处的荆棘丛中,寻觅到清康熙58年(1719)所建“莲峰山龙泉寺”遗址。这座古庙遗址坐北向南,座落在莲峰山坳的风水宝地。十几层花岗岩石条砌就的高台,如同忻州古城城墙石条基础,地面可视高度约2.5米,长约30多米。在高台的中部,砌筑有一孔宽不足2米的石碹“山门”。山门顶端残留嵌入条形额匾的痕迹(额匾已不见踪影,应该是“龙泉寺”三个字)。当我们弯腰顺着长约3米多深的“山门洞”进入后,眼前出现十几层高,可以拾阶而上的石台阶。大家互相照应地登台阶,来到高台上的开阔地。一片紧靠山坡的半月形开阔地,约有两个篮球场大小。地上长满的荆条遮天蔽日,地表散落着为数不多的砖石、瓦片和未能移走的大小石条、石片。显然告诉我们,高台上的庙宇建筑已被拆毁移走。好在地面东侧的草丛中,王老师找到那通依然竖立的石碑。碑高1.6米、宽0.8米、厚约0.2米,半月形碑头篆书“永垂不朽”四个大字。碑身正面题写《莲峰山龙泉寺碑记》。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文字剥蚀不可通读。可见正文7列,每列26字,字体大小不足2厘米,共约180字。主要阐述“ 峰山之胜景,自明景泰年间(1450)以来,青松栢杨畅秀,山青木乔与日月争光……。难料崞邑(原平)知县将莲峰山献出,致莲峰山树木、庙宇遭巡抚毁损。清康熙54年(1715),本村善人闫孔俊、杨顺元、吕俊等人募化资财,新建佛殿三间、南楼一座、钟楼一所。两廊禅房圣像森严,庙宇赫然。……无不为之赞美焉,诚哉胜景也。石以是为记”。署名7列,记有儒学廪膳生员杨清撰等14人。撰稿时间落款,清康熙39年(1700)。立碑时间落款,清康熙58年(1719)岁次乙亥孟秋辛卯日立。虽然时间相隔19年,这些文字资料却足够我们想象当年庙宇建筑的规模。石碹山门、南楼、钟楼、佛殿、禅房、塑像一应俱全。可见当年寺院钟声悠扬,香火不断……。离开恋恋不舍的龙泉寺遗址,四人顺着石阶退下庙宇高台,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寻找那片记忆中的摩崖石刻。经过再一次的披荆斩棘,在高台东侧约40米处的山体上,王老师仰天发现那处,高悬两米的摩崖石刻。一片岩壁上刻有国子监生行书《龙王泉寺记》。原来这是又一处寺庙,岩壁上凿刻有一方石窟,石窟内供奉“龙王”,石窟外悬挂有原平村民来此求雨成功的锦旗。大家出于好奇,搭人体攀岩,仔细辨认石刻字面,想看个究竟。整个字面高约不达3米,宽约2米,整体呈含胸内敛之势,可蔽风雨侵蚀。却因时年久远,底部泥土沉淀遮挡,部分文字不可通读。粗略判断全文10列,每列32字,单字大小7厘米,共约300余字。庙内“曾塑如来、文殊……,八十四龛列于左右……。”落款时间为明景泰六年(1448)冬日,由崞县名匠完成。大家在这幅摩崖石刻面前,多角度拍摄,多方位辨认,以备深入研究,完全忘却中午时分的烈日炎炎。心里不断想象,在明朝经济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造就如此巧夺天工的作品,需要付出多少智慧和辛劳。弘扬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着实令人感叹敬仰。

午过时分,大家在树阴处稍事休息补充体力,整理各自的见闻和思绪。隶属奇村镇的东岔口村一带,毗邻道东村“小九寨沟”。这里山水景观迷人、植被茂盛、生态良好。尤其莲峰山下两处古庙遗址,地处偏僻鲜为人知。按照地图比例测量,本次初探旅行单程直线距离 3.3千米,翻山越岭消耗体力较大。若从原平刘庄村出行,沿北云中河道徒步进入,路途虽稍平缓,单程仍需 6千米的披荆斩棘,沟岔行走也可谓艰难。最令人不解的是,在“莲峰山”同地出现两处古庙,建造时间竟然跨越明清两代,相隔 250多年。想象两处被毁的古庙,虽无法构建当时建筑的盛况,仅凭现存碑刻、摩崖石刻记载,足以证明先人的执着追求和良苦用心,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自然和历史的存在!日渐西斜,迈着略带蹒跚的步履徒步返程,一路回望曾经领略的青山美景,来到王老师在曹家庄的住房。一次难得的相随初探,一顿香味十足的“麻麻花拌汤”,赶走了全天徒步探访的不易和辛劳,带着无尽的思索乘车返城。回望窗外似曾相识的美景,心想大自然造化的山水景观,历史先贤留给我们的思考。历经 572年之后的我们,应该坚信,把“禁山防火、保护植被”与“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经济”协调起来,蹚出一条振兴乡村、转型发展的新路。把山水景观、人文历史整合起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康养和生态旅游,造福一方百姓,应该是我们的责任。(陈世琦)

忻府区奇村镇“上八村”地图

东岔口“莲峰山 ”

王老师介绍“莲峰山龙泉寺”高台

“莲峰山龙泉寺”石碹山门

“莲峰山龙泉寺”山门额匾遗迹

罕见的莲峰山摩崖石刻

清康熙五十八年莲峰山《龙泉寺碑记》

Hash:9072a1f811d8c9b4df85ab8af1b0393c640c0dd4

声明:此文由 秀容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