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漕运、红楼一梦,京郊重镇张家湾的前世今生

清末李伯元的《南亭四话》中有个非常有趣的记载,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经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随行的大臣没有一人能对出下联,最后还是纪晓岚机智救场,对出了“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这个下联。

对联中提到的南通州,就是如今的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北通州就是北京市通州区。当时的南北通州正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而这条大运河在北通州的起点就是张家湾。

张家湾是千年漕运古镇,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它因漕运而兴盛,又曾因漕运而衰落。曹雪芹与它渊源颇深,《三言二拍》里也不乏它的身影。改革开放后它曾是京郊第一个“亿元乡”,进入新世纪后又逐渐归于平庸。上周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张家湾调研,又将这个传奇小镇推上了舞台。

从漕运重镇到断壁残垣

张家湾位于通州城区东南5公里处,总面积约为105.8平方公里。因潞河(北运河)、凉水河、肖太后河、通惠河在这里汇合,所以张家湾自古以来就是水陆重要码头。

清代张家湾运河及码头全图。整理制图:搜狐城市

张家湾的漕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东汉名将王霸开温水漕、汉末曹操泉州渠,都曾经过张家湾。但当地漕运真正兴盛起来,还是从辽代开始的。辽统和年间(983~1011年),肖太后从辽南京城(今北京)至张家湾挖了一条运粮河, 用来运输从辽东等地输送来的大量粮秣。朝廷不仅在这里修建了码头,还在附近建了几处供皇家“捺钵”需要的粮仓,例如如今张家湾镇苍上村,在辽代就是皇家御用仓储地。

然而“张家湾”这个名字,却是到了元代才确定的。之所以是“张”,而不是什么“王、李、赵、刘”,就来源于元代的万户侯张瑄。据史书记载,张瑄原来是海盗头目, 后被朝廷降服,管理海上漕运。1279年,大都(今北京)因蝗灾急需从江南调运大量粮食,张瑄便“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船到此地再也无法上行,便改由陆路向大都转运。当年张瑄手握海运重权,为了表明忠心,还将族属迁到此地,张家湾的名称由此而来。

1293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于张家湾引入北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张家湾的漕运枢纽地位也愈加突出。元初北京城物资匮乏,大量的修建北京城、紫禁城等所用的建材和物资都要从南方调运。正因当时所有货物都集中在张家湾上岸,坊间甚至有“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一说。元末明初,张家湾形成了许多因漕运而兴的村落,比如皇木厂村、砖厂村,就是当年皇家专门用来存储木料、砖石的。

因漕运而兴的皇木厂村,如今已成为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图/千龙网

虽然张家湾漕运对北京城的建设功不可没,但它自己的城垣却是到明代才开始筑建的。在明代,倭寇与残元势力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嘉靖皇帝担心他们会沿运河北上侵扰张家湾,便开始修建城墙。为此,还用掉了嘉靖三万两伙食费。

张家湾古城门。图/通州区图书馆

城垣建起来之后,便有从江南山东山西等地来的一些人在此设店经商,店铺鳞次栉比,市镇也就愈加繁荣。明中后期,张家湾的商税数目达税银二千余两,钱二千八百余贯,税额是京师最重要的崇文门税关的六分之一,可见商贸之繁盛。明代著作《三言两拍》中也有多篇故事背景涉及张家湾,诗称“张湾千载运河头,古垒临漕胜迹稠”,大体上说明了张家湾的悠久历史和繁多的名胜古迹

但是,这个因漕运而兴盛的小镇,却也因漕运停止而衰落。嘉庆七年(1802年)京东大水患,上游洪水导致北运河改道,河道在张家湾上游甩尾东去。一夜之间,一直作为北运河漕运枢纽的张家湾远离了运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天津到北京铁路开通,北运河停漕,通州城也开始衰落,由州降级为县,张家湾也不复往日辉煌。

清朝末期,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占据张家湾后到处烧杀抢掠,张家湾城池受到一定的破坏。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据张家湾,为修建碉堡将部分城垣拆毁,几百年的古城就此毁于一旦。现古城仅存南面城楼(近年复建而成)和一段残破半截城墙,其余三面城墙和城楼已无迹可寻。

重新修建的古城南门,以及有400多年历史的通运桥。图/杜智广

从曹雪芹墓到红楼文化

张家湾虽然是一座因漕运而兴起的古镇,但它的人文历史却不止漕运。当地流传着一个“九缸十八窖”的传说,说这里一座寺庙的老方丈为后人埋下了银子,以备庙宇败落后重新修建。传说中的银子没见着,却在1992年发现了曹雪芹“墓葬刻石”,在红学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墓碑上刻“曹公讳霑墓”,落款“壬午”,现存于张家湾博物馆。图/北京文艺广播

曹雪芹“墓葬刻石”出土于张家湾村西“大扇地”曹家坟,尽管红学界对其真伪还存在激烈争议,但曹雪芹与张家湾的密切关联却不容置疑。

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调任江宁织造,通过大运河来往京城给皇家运送绸缎布匹。据史料记载,曹家为了来往京城方便,便在张家湾设立当铺、购置典地。清代紫禁城《太平词》中有记载:“进南门,走百步,曹家有个大当铺。”这里说的南门,就是张家湾古城南门。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在给皇帝的奏折中也曾提到:“奴才到任以来,亦曾查检所有遗存产业:惟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由此可知曹家在张家湾的产业。

随着曹雪芹墓石在张家湾出土,《红楼梦中部分地名以及生活场景也被猜测是源自张家湾。《红楼梦》第十二回写到林如海身染重病,写信要黛玉回家,贾母派贾琏伴送“登舟回扬州”,黛玉回家登舟处就在张家湾客船码头。同样,《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向黛玉学诗时,回忆那年上京,半途下晚“湾船”看岸上炊姻情景;第一0二回写探春回婆家,“上桥登程,水舟车陆而去”……根据当时的现实,书中所写的数次上岸、登舟处都应该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张家湾。

再如《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提到的一街一庙,街是“十里街”,庙是“葫芦庙”。这两个地名,也疑似源自张家湾。嘉靖修筑张家湾城后数百年,在城南门外渐渐形成了一条南北向长街,约3里,街侧货铺、旅店众多。此街穿城至北门止,又延出3里,当地古来俗称“十里街”。在十里街稍北有一条东西向短街,短街南侧建有一座小庙,形似葫芦,故称“葫芦庙”。

又如《红楼梦》第六十回中写道,贾珍将他的小姨子尤二姐暗暗安顿在“小花枝巷”内一所房子里。这个“小花枝巷”也疑似在张家湾,是花枝巷唯一的一条分支胡同。花枝巷在张家湾南门内西侧的第一条胡同,与南城墙平行,曹雪芹家的当铺就在此巷。花枝巷的腰部向北有一条小胡同,它就是“小花枝巷”。

花枝巷碑与曹家当铺遗址。图/网络

还有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栊翠庵、玉皇庙并达摩庵……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曹雪芹、红楼梦与张家湾的联系可见一斑。目前,张家湾辖区内已建成曹雪芹巨型塑像、归梦亭、红学文化绿色走廊等多处红学景观,无不彰显着红楼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亿元乡”到特色小镇

当千年漕运化为红楼一梦,张家湾的经济发展却未就此一蹶不振。改革开放后,张家湾大胆创新,经济走在北京郊区乡镇的前列。1985年,张家湾成为北京郊区第一个“亿元乡”;199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突破4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远郊第一乡”。当时的张家湾手握三大“重宝”,那就是葡萄园、乡镇企业和成人学校。

改革开放初期,张家湾被确定为农业机械化试点单位,解放了大批种植粮田的劳动力。这些人转头发展多种经营,与葡萄酒厂签订了合同。1979年张家湾镇种植酒葡萄1340亩,亩产5000斤。虽然每斤只能卖0.3元,但每亩产值达却到了1500元,相当于当年10亩粮田的产值。此后几年,他们又种植了西瓜蔬菜,养了鱼、鸡等等。到1989年,全镇农、林、牧、渔实现了5040万元的产值,比1978年552.2万元增长了8.1倍。

同时,张家湾又利用国家信贷宽松的机会,率先一批借钱办了乡镇企业,组建了汽车暖风机厂、钢窗厂、电器厂和铝合金门窗厂等骨干工厂。1978-1988年,张家湾农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47%下降到了17%,工业占比却从39%上升为72%。得益于第二产业的绝对优势,张家湾的综合经济实力直到20世纪末都处于通州领先水平。

最后一“宝”就是成人学校。1982年张家湾就建起了成人学校,开设大专、中专和中技三种班次。学员从高考落榜者中优选,学习内容从乡镇工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设机械制造、电工、农机、模具、财会、企业管理等专业,这些人才毕业后都成了乡镇企业的骨干力量。

但随着首都经济产业转型以及全国教育的普及,张家湾的经济发展脚步逐渐放缓。2007年,全镇税收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排在全区第3、第5位,到了2010年便下滑到第5、第6位。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占比将近50%,张家湾却还不足10%。地处张家湾的北京最早一批建立的工业开发区——通州经济开发区西区,也由于建设过早,传统企业数量众多,对张家湾的税收贡献仅有35-45%左右,效益较低。

201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首次写入市委工作报告,文化产业成为重点发展产业,是首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年,北京市委、市政府还提出了“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明确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拥有千年漕运史和深厚红学底蕴的张家湾,迎来了凤凰涅槃的新契机。

2018年,张家湾镇域规划几经调整,形成了南北地区不同的发展定位和规划:北部地区以设计小镇、城市绿心、张家湾古镇、环球影城等项目为主,南部地区则以生态田园文创体育等产业为主。

张家湾北部规划图。图/北京通州发布

近些年,流经古镇的萧太后河、通惠河等河道正在加紧整治,已成断壁残垣的古城墙也修复了一侧,395家“散乱污”企业被拆除或整治,各种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建设……就在上周,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还到张家湾调研。他强调,张家湾是千年漕运古镇,要坚持古今交融,突出设计特色,打造一流的特色小镇;要深入挖掘漕运、红学、京郊集镇等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可见其对这个千年漕运古镇寄予的厚望。

持续千年的漕运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它流淌的文化内涵却仍在,搁浅在此的“运河之船”必将以新的方式扬帆起航。

文/搜狐城市王春艳

资料来源:

[1]皇家码头张家湾|周坤朋 王崇臣

[2]历史上的京畿码头——张家湾|王永斌

[3]曹雪芹与“运河第一码头”通州张家湾|北京文艺广播

[4]独家揭秘:《红楼梦》写了通州张家湾|徐徐道来话北京

[5]漕运古镇:盛也漕运,衰也漕运|北京晚报

[6]加快张家湾镇战略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张小艳

[7]远郊第一乡——采访张家湾|京郊大地

Hash:f37f0f9d136bac09bb2145472de4c0f85f5e4885

声明:此文由 搜狐城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