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中的佛寺

市井中的佛寺

文/曾庆芳 图/张伟锋

佛寺外观

我终于见到了广允缅寺,见到古代的光。它在一刹那间,让我对佛寺产生了膜拜的心态。

富丽、堂皇,在周围一片繁杂平淡的民居中昭显出来,这是云南现存为数不多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它的雕梁画栋、绚丽多姿的壁画、遍布沧桑的木鼓,这种夺人魂魄的光辉与颓废,是印度文化、古中华造型美、禅宗和傣族文化的结晶。

如果你不是佛教徒的话,你可以把广允缅寺视为一个散落在民居丛中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展览馆,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其飞檐、雕花的门窗值得人细细欣赏。喜欢民间艺术的人也可在殿柱中的金水图案、悬挂的幛幡及墙上所绘的佛经故事里流连。而悬置在大殿门前的金钟,则可引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身上的每一道裂纹里,都背负着历史的痕迹。

重檐是佛寺上部建筑的特色,但檐下斗拱又为清代型式,拱部雕有云纹,造型独特壮观。其建筑的精妙之处在于重檐的安排上,真假交替,殿堂与亭阁都是歇山二重檐式样,但在偏厦与最下层檐部又加二重假檐,形成外观上的五重檐形式,十分精妙。那保持着勐董土司的排场,又有着东云神秘奢侈感的飞檐,高高指向苍穹。错落的拱檐在佤山澄澈的天穹下,呈现出来的形状,唤起人们对于佛国净界的向往。

佛寺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附件,都有着较强的象征性,向上的屋脊象征着通往天堂的道路,而卷叶装饰,同样是天堂特有的象征,进入佛寺也就意味着进入了天界。

两条木雕龙倒悬盘距在亭阁门前左右二柱最醒目的位置上。龙头、龙爪、龙须,线条精细地在楹柱上显形。门前正中原悬一琉璃圆珠(现已毁,仅见挂珠位置),寓意二龙取宝,带有明显的汉文化气息。龙头面向东方,第一缕清晰的阳光唤醒了它们,唤醒了佛寺,也唤醒了清晨早课中睡眠惺松小和尚们的眼神。它们制作工艺的考究,让我们臣服于剑川木工技艺的精湛。

木雕双龙两侧为清水墙面,下层镶嵌着凤凰麒麟图案花砖一列,质感厚重,表情朴实。

殿堂正面是六扇格子门,透雕山水、人物、花卉、双狮等图案,门枋通饰宝相花浮雕。门上及两侧窗棂镂孔透雕鱼龙纹饰、花卉、几何体等图案,每一种图案都有具体的指向,被人为地赋予了某种喻义。花格的密度让人心弦意迷,同时也阻碍了光线,使殿堂内显得幽深神秘。殿门刻满饰纹,并采用红底上加涂傣族传统工艺金漆,使木雕显得更加瑰丽华贵。

殿内举高6—7米,长13米,宽9.6米,顶部铺木板,饰藻井图案。二层檐间档板,木窗饰浅浮雕佛像图案,梁柱间雀替亦为雕刻,柱饰有贴金滴水图案。

殿内存有长方形佛桌、六方形念经桌、蜡烛台、大木鼓各一。佛桌桌面两侧稍向上翘,桌枋浮雕花卉纹饰,桌腿也浮雕象头,象鼻尖触地部向上卷。念经桌为红色,桌腿也浮雕象鼻。蜡烛台正面雕有几何图形,并饰镂孔透雕花卉、云龙、飞鸟等图案,其脚以两个雕狮充当,雕刻刀法细腻,造型美观。

殿内高台上,佛祖突出在最显要的位置上。佛祖遍身遛金,赋予他一种奇幻迷离的神话色彩。在幽暗的殿堂中,放出熠熠的光芒,芳香缭绕在佛祖周围,佛祖俯视着葡匐脚下的芸芸众生,露出若隐若现的微笑。仁爱悲悯的佛祖,制造着人世间太平、祥和的幻象。

悬挂在大殿内两侧的幢,都是信众们赕佛时送来的,五颜六色的锦缎上,被灵巧的傣家女人们绣上了各种富含寓意的图案,这些绣片给晦暗的殿内增添了亮色。据说“幢”是升入天堂的梯子,赕得越多,表明对佛越是尊崇。

与门外喧哗的市声相对照,寺内波澜不惊的生活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不举行活动的时候,佛寺内静悄悄的,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味。陷落在村寨之中的佛寺,也自有它的方便之处,村民们出门便可跨进佛门圣地去,佛寺也沾染些人间烟火气,显得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居民房团团簇簇拥着他,很安心的样子。佛寺护佑着旁边的老房、老树、村民们、护佑着平凡百姓的生活。佛寺于这儿的老百性而言,不是文物,也不是博物馆,而是来世。

勐懂土司的伟业,已变成了日益遥远的故事,带着些神秘与漂渺的美感。实实在在的是,在曾经被他统治的辖地内,他建造下的广允佛寺,依然香火不断,佛音袅袅。

壁画的霓裳

在弥漫着浓烈教氛围的寺庙中,在依稀可辨的光线里,观赏着如此瑰丽迷人的壁画,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册封图》《战争图》《成佛图》《出游图》《霸王鞭乐舞》《菩提树》……华美的色彩、神奇的形象,那梦幻迷离的景致,那漂浮着色彩的幻影,那隐隐的和我们息息相通的熟稔,带给我们神与物难以言表的浑茫感觉。哪怕我只有微弱的视力,此刻也能感觉赋予艺术在心里的舞蹈。艺术就这样在人毫无防御的瞬间袭来,让人为之深深的迷醉,恍惚间在这历史的画廊中穿行。

认识历史就要回到历史,欣赏艺术还要回到民间,在这一幅幅精美的的背后,我们看到些什么?

广允缅寺是目前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现存为数很少的具有很高艺术建筑价值的古代建筑,寺内有壁画十幅,是现在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绘有佛经故事、民间故事、人身鸟足舞和天上神仙形象。尤其是《册封图》一幅,反映了清道光年间清政府为调停耿马士司内讧,册封罕荣多为士司的情景,让我们对当时的情况有了较为直观、生动的了解,俨如灿烂的历史徽记,向我们揭示着往昔边地的辉煌。

继承了古百越文化的傣族人民在吸收融合了汉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大量吸收了东南亚文化,尤其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诞生地的印度文化。在和外来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壁画也呈现了绚烂多姿、五彩缤纷的景观。多元文化因子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那种创造性的融合,让我们观后为之深深惊叹。

《成佛图》是典型的佛经故事,描写的是释迦牟尼成佛一节的情景:释迦牟尼在成佛前的一个晚上,坐在稻草做的坐床上念经。快天明时,忽然来一个“叭满”(妖魔)想抢夺他的宝座,对于他的挑衅,释迦牟尼不理不睬,他想土地可以来证明这是他的坐床。刚想到那里,一个美女从土中钻出来,用手挽了一下头发,顿时洪水滔滔,把叭满冲走了。这位美女就是朗妥落尼(土地神),她是特意来助释迦牟尼成佛的。画面中的释迦牟尼神情虚淡,处变不惊,肃穆中带着慈祥;而叭满身骑大象,怪异狰狞,虎视眈眈地盯着在菩提树下静坐的释迦牟尼;那手拂长发的朗妥落尼,身材苗条端丽沉静,已活脱脱被刻画成一个小卜少形象,散发出生命的动人气息,也透入了佛的世界。西域文化与地方文化相得益彰的融合,把佛国的距离与社会生活担得很近,扬善惩恶目的让人一目了然。

《册封图》以一组宫廷建筑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册封一事史料有之,此处以连环图画的形式画于壁上,颇似佛教壁画中的本生故事。整幅画面以殿台为中心,瑞云、祥山为背景,宫廷城阙、楼台亭榭层层叠叠,议事厅雕梁画栋,装饰得富丽堂皇、雄壮威武。土司宝座尤为华贵,镂空镶为金箔。文武官员头戴宝塔状的笋壳为帽,上悬金铃,遍插花翎,后垂红缨衣用纻丝绫绵,林立两旁。身着清代服装的男子形象,手持花卉是典型的汉文化象征——牡丹花。侍女数人在廊道行走,情态各异。后宫生活注意细节,或哺乳,或窃窃,千姿百态。壁画中飘舞的绦带,当风的衣裙,流动的彩云,各种人物的神情风韵,通过线的运用,都生动跃然壁上。整幅画有分有合,分合默契,既独立成幅,又浑然一体,可看作是当时的“官场现形图”。从中虽可看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深,但仍可发现外来文化源源不断进入壁画中时已被消融。当时的统治者很懂把声乐纳入他们的享乐之中,加上民间音乐素有传统,故乐舞始终得到提倡而颇盛。《百夷传》中有这样的描述:其乡村饮宴,则击大鼓、吹芦笙,舞牌为乐。壁画中即有一幅酒宴欢歌后主人及艺人们酣酣欲睡的场景,那些由于劳累之极停歌罢舞枕着乐器酣睡乐手们姿态各异,酒杯盘盏歪倒一旁,三弦、箫、西钉、象脚鼓、铓、片镲、风等乐器散落一地,一幅慵懒闲散的画面,一幅盛世追求享乐的写照。

杨柳依依,春风徐徐,绿水青波,涟漪阵阵,那画中佳人让人心醉神怡。车窗外的美景掩不住女子忧郁的眼神。云飞人去,天地空寥……这是《出游图》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车前的四匹马,不显矫健即出骏美。画工根据视线高低,用线描色勾勒,表现出马的徐行、静立、俯、仰,姿态十分生动活泼。精美华贵的车盖,秀润清逸的双使青龙朱雀,更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场面虽小匚优美却属画首;烟云映带,宛如仙境,引人入胜。

《培提树》则是一幅优美的傣寨风俗画。画中有傣式干栏式建筑数间,层内有人居住,楼外妇女穿着短衣和筒裙,打着包头,正在喂猪。猪在槽前拱来拱去,平添生活情趣。画中树木、花草、道路等穿插有致,环境清幽,生活自在,形象真实。此情此景同今天傣族村寨已无二异。画面中对傣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进行了直接的描绘,包含着傣民族对自身的认识和肯定,人文因素深渗其中。

水榭回廊,亭台楼宇,霸王鞭舞,拥绕出一派繁华的中原样式。

神佛诸神,珍禽异鸟,大象孔雀,从西域净土翩翩而至。

人身鸟翼鸟足舞人,脚踏彩云,是出自于古埃及的人面狮身像,还是来自瞬息万变远古千年崖画的灵感?

或虚或实,亦真亦幻,一个让人思绪翩飞的世界。当我们面对这些斑驳模糊的壁画时,仍然能感受到那吸收了人类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的画工们创作时的激情与灵动,从中我们也知道了在这遥远的边陲小镇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热闹许多。画工们能构想出如此经恢弘的画面,画出如此众多的生动形象,确实让人惊叹。那些人物形象是如此的随兴恣意,又是那样亲切生动多彩。这些浸淫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特有的人文地理中的男男女女,尽管大多数生活在宗教神话的世界中,但展现出来的毕竟是他们生活中的情景。不论是佛还是人,其形象大都是植根本土,由于对画面中傣家人的日常生活作了细致描述,所以显得那么真切。人性中的优雅、浪漫与温情,在其他壁画中也是难得一见。看着这些壁画,你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当时描绘这些壁画画工的智慧。而历史,更让这智慧在时间中升华。

这十幅壁画中,没有一幅作品留下画工的名字,甚至在民间也找不到关于他们的片言只语。壁画的笔墨技巧精湛,画中勾勒、渲染、着色、沥粉各种技法十分全面。壁画除镂金水印为传统傣画技法,先打粉底,然后勾线,再上色彩,图中的人物、山、水、花、草、房屋、城墙、大象、鸟等则渗透着浓郁的国画传统笔意。画中的题记用傣文或墨写或有朱、褐、黄、青、绿等色,设色浓郁却艳而不俗,所画树石,笔力沉厚,云气流畅,人物面貌服饰精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这是艺术,是故事,是历史!褪去壁画外表的绚丽霓裳,让它与我们息息相伴,无论是雍容华丽,还是斑驳残损,这些壁画总会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凝神遐思。听寺庙长老那喃喃的念经,看神灯长明,最终感受到超越世俗的神圣氛围。

长老提卡达西

印象中,佛寺中的长老大多都是老人。僧人们似乎都只生活在古代,和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寺庙内随时香烟缭绕,而且所烧的香都是要用钱买的……

走进广允缅寺,里面的一切颠覆了以往的印象。

安静的佛寺就坐落在勐董镇办事处网鹅村内,占地二十余亩。这儿没有进香客或者旅游者的喧嚣声,所有人都在安安静静做着自己的事情。

暮鼓晨钟中,寺庙里的早课、晚课有条不紊,所见到的僧人脸上都带着平静的微笑,就算调皮的小沙弥,常抑制不住要打打闹闹的,但一进了寺门,顽劣之性也会暂时收敛,认真读经书。遇到我们,会马上双手合十,诚心诚意说上一句:“阿弥陀佛”。

佛寺的内部显得比在外面看时更深邃高远,因为那辉煌的佛像,因为那悬挂着经幢的天庭,因为那绘满图案的墙壁,还因为那隐隐的诵经声和烛光援曳的佛台。佛台一角,香雾缭绕中,坐着一位长老,他正为跪在他面前的人们祝福,佛的金色和烛光映照着信众们圣洁的脸,他们柔顺地垂着头,向长老祈福。

终于见到了提卡达西,这个在世间被传说纷纭的长老,让我们微微有些吃惊:他这么年轻,生于1966年的他,面色白净红润,没有一丝皱纹,看上去也就三十多岁的模样;他这么帅气,身高近1.80米的他,颀长俊秀,黄色僧衣套在他身上,走起路来,潇洒飘逸;他这么斯文,戴着眼镜的他,谈吐间似乎又比别的长老多了份儒雅。

他真的就是这儿大名鼎鼎的张建华长老?

长相英俊的提卡达西原先是勐角下金弄佛寺的长老,因其威望,被邀至广允佛寺做长老,主持这儿的佛事活动。他深得前来参佛信众们的喜爱,尤其是女人们,她们喜欢看他英俊的面庞,喜欢听他喃喃地诵读经书的声音。他还是一位颇具非议的长老,玩手机、玩电脑是他礼佛之外的消遣,他也曾邀请美女坐上他开着的车,在城里四处兜风、、、、、、一连串的逸闻趣事都显现出这位长老的另类一面。在有限地天地里,活出有趣有味来,这似乎是提卡达西和许许多多佛门弟子不同的地方。

在佤山,即使一块石头,也是血脉贲张,充满活力,提卡达西的行为,在这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地方,并没有受到多少诟病,也没有降低他在信众们心中的神圣地位,相反,它使这位年轻的长老,更富有魅力,也更让年轻人崇拜和接受。再加上,他从未做出什么越池佛界的事来。在神的居所,在庄严的寺庙,在潮水般的诵经声中,他恪守了一名长老应做到的戒律。

他曾到缅甸佛学院求学,也游历过印度、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一些信仰佛教的国家,多年的求佛游学 ,既让他长了见识,也让他与困郁一方的长老们的思维有着明显的不同。

勐角下金弄佛寺原先算不上好,他带领信徒捐献、化缘、做赕 ,在没有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建成了附近最漂亮的一座佛寺。干净的僧房,金壁辉煌的庙亭,再加上提卡达西的威望,信徒们纷至沓来,更别出心裁的是,因为爱读书,他专门辟了一间屋子做书房,里面摆满了形形色色的经书,为这个古老的缅寺增添了一丝书香气息,附近村寨的村民们都喜欢把儿子送到勐角佛寺来当和尚。

他还是社会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他的身上被冠以了许多社会头衔: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电视上常会见到身着黄色僧衣的他,正襟危坐参加会议的身影。一方面是与社会的频频接触,一方面是沉寂到佛经里的冥思,这仿佛是一个矛盾,但在提卡达西的身上,真的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参与社会活动,其实是想在这个偏僻的地方,造就一个新的礼佛方式,把多样化引入佛界中去。在他看来,佛经仿若浩瀚的海洋,是动态的。可惜许多礼佛之人,把湍急的河流,变成了死水一潭,将鲜活的经文念得枯涩无光。

这就是提卡达西,一个在社会和佛界中间游刃有余的长老,如果可以把他的一束光芒集结为一盏明灯,那么我想这儿一定有许多佛门弟子愿摘一盏下来,悬挂在自己念经的房前。

不知道他是否熟知仓央嘉措的一切?仓央嘉措是一个往返于神殿的双面人,他的白天属于神灵,夜晚属于自己。许多人喜欢仓央嘉措,因为他是真实的人,不是形而上的理论者。我想,提卡达西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和尊崇,也源于此吧。

Hash:c007ec1fd64c1ae0b96cc28684beee628ece2f71

声明:此文由 土木文化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