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有国际范儿!巴中南龛石窟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巴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如今巴文化更是传到国外,走向世界了!近日,被誉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美国国家地理》报道咱大巴中啦!

事情是这样的近日,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刊登了一篇有关咱巴州南龛石窟的文章文中深度剖析了南龛石窟的文化底蕴,充分肯定了南龛石窟的历史价值。

很快,美国国家地理官方微博便转载了这篇文章,一时间,许多巴中网友便在微博上炸开了锅纷纷在美国国家地理官微下留言字字句句都流露出欣喜和自豪:

@LOempire:天辣!这么重量的杂志都报道了咱南龛石窟,那巴中岂不是要在全世界出名啦!

@昵称是个超级麻烦:我看了下,确定是美国国家地理。

@见风是雨徐嘉诰:嘿嘿!巴中南龛坡!

@摘星危害健康: 厉害了 美国国家地理也!

@CsC世锋:人类追求精神升华的动力永不停息。

@诺曼底的小盖:近几年壁画修复工作很火,但应该也是需要很强大的内心定力。

@阿洛迪尼尼尼尼尼尼:那些石窟一直被保存的很好、甚至是加强了保护。

@丶宋钰:南龛摩崖造像,厉害了我的家乡!

@BulingBuling小白:巴中的路过,厉害了我的家乡。

@碎片的流年:我家背后的山上!南龛坡。

@无生法师:精美的造像都是人们用血汗铸造!这不仅是信仰,是生命的全部!

@西洲杏子红:这么一宣传,大概很快就会游人如云了。

要知道,在大多数读者眼中,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意味着权威、科学性、准官方,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此外,该杂志对题材的选取非常苛刻。那么,咱们的南龛石窟到底是靠什么被这本杂志相中的呢?

丰厚的文化内涵 凝重的历史感

南龛石窟(南龛摩崖造像),始凿于隋,盛镌于唐,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技艺高超,是我国代表性的佛教石窟之一。

南龛石窟反映了我国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延续1300多年不同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文化艺术建筑等情况,素有“西南艺术明珠”、“形象历史博物馆”、“巴山画廊”之称。

南龛石窟在隋唐两代是我国石窟艺术巅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原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由衷感叹、欣然提笔:“巴中石窟,国之瑰宝,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同时,南龛石窟兼有世俗化和四川地方特点相结合的佛教造像艺术,观赏游憩价值极高。

南龛造像在人物特点上是相当分明的。菩萨像,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威风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生动活泼,雕刻精巧,质威较强。

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和明快的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而且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美国国家地理》报道全文:

崇山峻岭米仓道 开窟造像遗韵深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周绕崇山峻岭,不知将多少美好阻隔在群山之外,但从未挡住佛陀的脚步。四川北部广元、巴中,地处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与米仓道,得风气之先,是最早开始开窟造像之地。广元千佛崖皇泽寺广为人知,而位于米仓道上的巴中众多石窟群落却常常为大众所忽略。

崇山峻岭米仓道 开窟造像遗韵深

西龛流杯池深藏于山林之中,天宫楼阁雕刻精美。

在金牛道以东,有一条翻越崇山峻岭的古道,奇险、少人行走,因其中一座米仓山而名“米仓道”。它北接长安(今西安),沿斜水、褒水南下或由骆谷南下至南郑(今汉中),南循米仓山达于四川巴州(今巴中市),随后有多条路前往四川经济文化中心益州(今成都)。盛唐开始,唐与吐蕃(今西藏)、南诏(今云南)作战,金牛道受到影响,从中原入川者遂改走崇山峻岭中的米仓道;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往来军队与行人也多经由此道。二帝入川,大批官员随之而来,沿路开龛造像,祈福平安。巴中成为广元之东的又一佛教造像中心。除了统治阶层和经济富裕者外,下层民众也加入到造像队伍中来了,大有全民信教之势。

崇山峻岭米仓道 开窟造像遗韵深

南龛主体崖壁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造像龛,龛龛珠光宝气,尊尊色彩艳丽,大都为唐代造像。

登上巴中城边的南龛山,进山门往上走,至云屏石背面可见数尊唐代至民国时期的等身观音立像,像间一方碑刻记录了巴中刺史严武重建南龛寺庙屋宇,并向皇帝奏求寺名的过程。唐史记载,严武以残暴著称,杀人不眨眼,以至在42岁暴病亡故时,其母甚为快慰,因为不必担心受牵累沦为官奴了(唐制,常将罪犯家中女女眷没收为官奴)。不曾想,这样一个人还在这里建寺修庙,并为其笃信佛教的父亲雕刻了一尊等身观音立像(第87号龛),对巴中佛教的兴盛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崇山峻岭米仓道 开窟造像遗韵深

南龛62号西方净土变。

过云屏石前行不远,就到了南龛造像的主体部分,顶天立地的山崖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造像龛,有编号者176个,龛龛珠光宝气,尊尊色彩艳丽,除几座工艺平平的宋代、民国造像龛外,全为唐代造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其完好程度更令人惊叹不已。它们如深山明珠,夺目却鲜为人知,我一时竟不知从哪里看起,从此心生牵挂。

北京大学程崇勋先生和巴中市文管所的帮助下,我曾花费两年的时间对巴中辖区内的每处造像进行了调查与记录,以后又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分析与研究。南龛之外,还有300多龛中唐到晚唐时期的佛教造像分布在巴中城周的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唐代末期的造像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广元。

崇山峻岭米仓道 开窟造像遗韵深

水宁寺石窟位于巴中城东水宁镇,是米仓道的必经之处。古寺今已无存,而寺前水宁河岸边的石岩上仍留有众多盛唐造像龛。

南龛造像以盛唐开元时期最突出,占据了崖壁上最好的位置,并有多则造像题记。中晚唐造像向两侧展开分布,也会在开元造像当中利用崖壁空隙、见缝插针般开凿,致使整个崖壁密密麻麻,雕满了各式佛、菩萨、护法天王像。造像和龛形虽说有些程式化,但似房子一样的佛帐形龛雕刻得一丝不苟,双层檐顶、瓦栊、鸱尾、珠帘、垂帐、华盖,精雕细琢;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地藏、毗沙门天王、天龙八部等无不兼备。飞天手捧宝物或香花飘舞于祥云间,或身材修长,或如婴儿般肥美;天王与力士固立于龛口内外,护守佛主,威武的胡人形象令我想起大唐帝国万邦来朝的气势;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造像中,坐于莲花上的菩萨千姿百态;供养人男女两排,分立龛口两边,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些形象与题材大都可以在长安或成都找到根源。

山崖中间的第103号大佛是南龛最大的一尊像,龛高虽只有五米多,但位于十几米高的崖壁上,从地面望上去,龛内宝相庄严的大佛像令人顿生敬畏之心。仔细观察,大佛脸上竟有一块颜色与周围不大一致。文管所的人告诉我,“文革”开始,人们准备打砸佛像,有人用枪对准大佛,结果反被弹回来的子弹打死,南龛佛像得以保全。不管是真是假,“文革”中巴中全境对佛像的破坏的确比较少。我想,除了大巴山区困难的交通,或许真与这个传说有些关系。

第104号龛楣上刻有晚唐户部尚书张祎写的造像题记。黄巢之乱,僖宗出逃时,他还在酣睡之中,待上朝时找不到皇帝,才在慌乱中追寻唐僖宗踏上了险峻的米仓道。途中又遇兵变,几经辗转至巴中时,已是近两年之后了。当听说京城战况好转,惊魂稍定的他在南龛造像祈福,题记中详细叙述了自已“追扈行在”入蜀的艰辛行程。此番事迹未见诸唐史,只在巴山深处浅浅低吟。

第94、95号龛为荥阳郑公所造,其夫人彭城刘氏系汉皇后裔,郑公造像铭记中提到其夫人在来巴中途中生疾之情形,以及目睹严武造像等景象,想必所历诸事令他自感与严武同病相怜,也就不难理解他刻的像为何一为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一为护国护城的毗沙门。71号、77号等多龛经晚唐“同节度十将”李思弘及其家人装修,李思弘正史无载,但其字辈与皇室同,且为朝庭命官,因此当属皇族。米仓道旁的另一处精美的唐代造像水宁寺中有为上谷(在今河北怀来县内)侯氏所造之像(1号龛)。在巴中西龛山上有近百龛隋到唐代的佛龛,山脚下是被武则天赐死的太子李贤的墓。李贤被贬居于此时,不知有没有去这些佛像前祈求母亲让自已早日回京?或者他也从京城带来过佛像?

这些人都来自北方的显贵家族,除李思弘可能因战争被派驻于此外,其他人来到这个一般只有获罪后才会被贬谪所至的巴山深处,自有一番不得已的故事。不过正因为他们,带来了北方京城的造像样式和内容,使这里的造像和雕刻得风气之先。巴中石窟在一定程度上是京城长安式样在四川传播的源头,其影响可下达于宋代的大足石刻

南龛83号龛中主佛一身双头,这种流行于新疆河西、表示祥瑞的佛像题材在此出现,是巴中经天水西域来往的明证。

南龛83号龛内,主佛一身双头,显然是来自河西的题材。据说古代有二贫者各欲请画师画一尊佛像,但资财不够,画师被其虔诚感动,给他们画了一尊双头佛像,后来成为祥瑞的象征。双头佛像题材主要流行于新疆与河西,在克孜尔和敦煌均有所见。巴中除连接中原地区外,亦可由汉中经天水至河西通往西域,巴中南龛造像中有来自西域的双头瑞佛,铭文题记中有秦州(今甘肃天水)僧或“凉商”(如南龛16号等,今甘肃省武威等地古称凉州)等称谓,便是这条道路交通的最好证明。

但随着唐的灭亡,唐与吐蕃、南诏之战结束,南来北往的人又回到相对好走的金牛道上,巴中又成偏远地区,鲜有人问津,外来人员的造像运动也随之戛然而止。米仓道上的往昔渐渐被人遗忘,史书亦缺,只留下些许片段深藏于巴中各龛窟的造像和题记之中。

转自:无线巴中

往期精彩回顾:

Hash:57b9d62cfe16d9ecef7dc4c1d9a8561f9239bd37

声明:此文由 巴中市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