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中 |除了敦煌的色彩 就属巴中南龛石窟的好

石窟石刻巴中南龛石窟至今保留2700余尊,还有东龛、西龛和北龛。巴中有如此的石窟国内罕见。

by: 巴中新闻

熊老师打电话问我,到了巴中主要看什么?我俩还没有见面,就开始规划巴中的行程。我说,巴中三县两区,其人文、历史、非遗、特产、民宿······统统的不放过。于是,巴中的南龛石窟也是必走的一站——她的色彩,除了敦煌,还有其他石窟可比吗?!

中南龛石窟始造于隋,盛兴于唐,一直延续到民国,经过历代开凿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距今它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它依山开凿,窟区全长250米,有造像176龛,2700余尊。其色彩是清代维护后至今保护最自然完好的艺术品。

南龛石窟的形成与“米仓道”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米仓道”在唐代一度非常繁荣,当时的唐代政治经济中心长安洛阳四川联系密切,往来平凡。米仓道是当时京城与四川地区联系的主要交通道路之一,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的日益深入,京城的佛教文化通过“米仓道”传入四川,巴中作为“米仓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商客、官员、文人墨客众多,很多人在此开龛造像,装彩题词,南龛石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规模。

在造像特点上,南龛石窟受京城佛教文化影响十分明显,造像设计与盛唐时期的佛教造像一脉相承。目前,“米仓道”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龛石窟已经成为文化遗产。

南龛石窟不但造像雕刻得十分精湛,而且还留有许多名人书法艺术作品。

这幅黑底白字的书法作品。这是由两只动物分别勾画成的一个象形文字,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词组。这幅字的作者是巴州本地的一位叫刘健公的老人,在他85岁高寿时,也就是1955年,书写上去的。其实上面是由一条龙勾画出的一个和字,下面则是由一只虎勾画出的一个平字。和平。自古以来,龙、虎相争,而在这龙、虎和平,这寓意特好,这也是刘健公老人,向往国家和平的统一。也许这幅字不太好辨认,现在请大家看同样是出自刘健公老人之手,书写的“龙虎”两字,这是不是一目了然?特别是这个“龙”字的眼睛,有着画龙点睛的艺术美感,而这个“虎”字,侧有着仰天长啸的感觉,把老虎是林中之王的威武勾画得即形象又生动。因此,已成为了中国邮政的邮票。

这样一尊罕见的高浮雕的石刻双头瑞佛。龛中雕有3身像,居中者为“双头瑞像”他自胸部以上分出两颈,各长一头,头上有高肉髻,共一头光,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经坛上。这龛造像全国独一无二,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

在这里,你会看到姿态各异,妙趣横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形象。有的衣裙撩起,有的双腿裸露出来,这种无拘束,自由放肆的举止,大大的超出了菩萨的范畴,这便是世俗化的表现。

这一石雕,也是罕见的。被收入了美术刊物。

我看到的这尊观音很精美,头戴花冠,衣着华丽,体态婀娜多姿,看她的身姿是低眉转颈,妩媚动人。它减弱了菩萨威面传统的格局,接近了神与人之间的距离,重点的展现出了女性的线条美。因此,从她的身上自然流露出一种青春的气息,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在南龛石窟,还会看到裹帮腿,穿草鞋,别具一格的造像,这是巴山民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匠师突破了佛教造像的仪轨,展现出匠师们卓越的艺术才能。

这龛造像的雕刻是十分华美,而且装饰性很强,给人以清晰的感觉,磅礴的气势。头戴宝冠,面相方圆,两耳垂肩,左臂戴钏,穿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于经坛上,非常具有王者的风范。据佛经记载:他原来就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有感于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于是发下大愿,修行悟道,普渡众生,后来通过他多年的刻苦修炼,终于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我们现在看到火焰纹佛光,喻示着佛光普照众生之意。

巴中南龛石窟至今保留了2700余尊,还有东龛、西龛和北龛。巴中有如此的石窟,而且保持如此完美,国内罕见。尤其是这些佛教彩绘雕刻,兼有佛、道、儒三教融合的艺术内容,还有大量的碑碣、造像记、题刻、诗文。南龛石窟雕刻精湛、造型精美、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章来源: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朱文鑫

图片来源:网络

Hash:d5490d34580f1e9b6776ecc8c762fdc4d38d121d

声明:此文由 巴中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