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7):楚叔之孙倗——楚庄王铭文可证倗即庄

当今的历史考古学者,对部分先秦历史及考古问题,多是人云亦云。没有发现能力也就罢了,连基本的判断力也没有,那就别搞研究了,不然只会误人。

被当今考古专家判定为随国叶家山姬姓曾侯墓是东西向,淅川春秋楚墓也是东西向,并且都存在鼎数严重超标现象。淅川楚墓有被毁迹象,山西曲沃羊舌村晋墓也被毁(挖祖坟是对敌人最毒的招法,古来如此!)。专家说周人墓头北向,社科院乌蒙研究员的文章中,提到匈奴墓也是头向北。少陵塬西周墓也有东西向的。现在大家知道,考古界判断山西晋国横北墓的“理论”根本靠不住吧!

北大李零对倗字的解读,在楚国也遇到了困难。按李零教授说法,倗是冯、河伯、媿姓、鬼方,还与归姓相混,到处都有他们。可他们有没有想过:山西横北倗伯娶了周王姊,楚叔之孙倗是楚王族成员,李零的说法岂不要把人搞糊涂了?李零在淅川春秋楚墓研讨会上继续推销“倗是冯”,无视先死者的器物葬入后死者墓中的常识错误,所以与会者不再理他了。

论文摘录:河南淅川春秋楚墓中的倗字解读无定论

铭文中的王子午身份与时间是确定的,那墓主必早于王子午或是王子午本人。笔者在《淅川楚墓——鄬子倗不是薳子冯》文中,已判断出倗子倗是楚庄王,“倗戟”铭文不仅有“楚王、倗”,而且楚王名释作“旅”也是成立的(见图二),这与史籍中的庄王名相符。

淅川春秋楚墓—倗戟:

图一:淅川楚墓出土的倗戟

淅川春秋楚墓(倗戈,新命楚王,疑似庄王自用):

图二:淅川下寺楚墓考古报告摘录,方框内容为本文作者添加

楚叔之孙倗是楚庄王,那么楚叔就是楚成王,这与他夺兄堵敖之位相符,类似晋国桓叔系的小宗取代大宗。这段楚王世系是:成王—穆王—庄王—共王—康王。可见楚王名号多模仿周王晋侯,“楚叔子孙”也是类同晋国“桓叔子孙”。王子午(子庚,公子午)是庄王次子、共王之弟,子庚、子南、蒍子冯先后担任康王时期的令尹。【令尹,相当于宰相兼军事总领】

楚叔之孙、王孙均指楚成王的后代,其中的王孙诰就是楚康王熊诏(同招),比较金文字形可知误释诏为诰了。由此可知,淅川楚王墓被毁,由初即位的康王与王子午重葬,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物品。王子午、王孙招分别是庄王的儿子与孙子。

前几年炒作很厉害的考古挖掘熊家冢(荆州南城西北楚庄王墓,后来却无声无息了,现在又有人说是战国墓。按熊家冢大墓的规模,绝对不是庄王及更早的楚王墓,应该比较晚。

与周王朝所封的主要诸侯国相比,楚国早期更加微小。从楚简《楚居》看,楚国不停地迁都,早期的楚王墓相对后世应该比较简陋。西周分封很多是不假,但地盘都不大,只有那些不断扩充地盘并与土著融合的诸侯国,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者!

我怀疑淅川墓是重葬的,因为楚庄王即位时年龄不大,不可能出现祖孙器物同时陪葬。再者,铭文有子庚(王子午),而王子午在楚康王时期担任令尹。从考古报告看,也疑似存在人为毁墓,有火烧的迹象,其中一墓遭砸碎的青铜器碎片,是堆放在一起的。特别是2号墓骨架无存,十余颗牙齿却散落在脚的位置。部分器物破碎严重,包括王孙诰编钟(26件)在内的部分器物却基本完好。令人不解的是,这组编钟有一部分没有完成调音工序,是否王孙诰将自己还未完工的乐器葬入其中?(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曾侯墓编钟也是如此)

楚王墓被毁应在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61年秋、公元前560年秋,吴王寿梦与楚共王先后去世。诸樊元年(公元前560年)秋,吴人乘楚丧“伐楚,楚败我师”。楚康王元年(前559年),楚“子襄攻吴至棠,吴人不出。楚军还时遭邀击,大败。子襄还楚死,遗言必在郢筑城以备吴。”说明此前楚郢无城。

研究淅川楚墓铭文可知,庄王旅(倗,鄬子)、王子午(子庚)、王孙招(诏),文物铭文中的人名与关系都与传世史籍相符,再次坐实倗即庄。我现在只保留了一件更强更直接的文字证据。

Hash:776dca939738745e9c7cc1fbd7004181ed8b25bb

声明:此文由 晋韩后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