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区这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2018年4月份,包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包头市第一批34处历史建筑,引起公众的关注。老建筑是城市历史的载体,蕴含着城市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艺术等诸多内涵。做好历史建筑宣传保护工作,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对延续城市文脉、展现城市风貌、增强城市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每一座建筑,都是一部凝聚的历史。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希望通过与这些老建筑的对话来体味“故乡的味道”,留住了他们,也就留住了我们的远方和诗。

红星影剧院

红星影剧院位于东河区西门大街1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包头市工商联组织筹建的。当时包头的工商界人士积极参与入股,1954年开业,总投 资达到18万元,很多知名艺人都到这里演出。剧院交通方便,市面繁华,可通往环城路、胜利路、西门大街、西脑包大街、西脑包后街、牛桥街,西侧紧靠通往固阳石拐的公路。剧场营业一直较好,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75年国家投 资兴建了一座能容纳一百人的演员宿舍楼,1985年进行加固维修。当时红星影剧院成为包头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促进老包头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1954年包头市开通的第一趟公交车就是从红星影剧院至东兴镫口(4路公交车的雏形),全程15公里。1956年又增开了一条从红星影剧院到昆区的营运线路(后来演变成5路车)。红星影剧院隔壁是当年的车马大店,也叫红星旅店,可同时容纳千余人、几百辆牛车入住,与其相连的是贸易货栈。

红星影剧院

东河区还有一个著名的文化场所就是第二工人文化宫,位于东河区南门外大街,是新中国成立后包头建成的第一个工人文化宫。文化宫兴建于1951年,1952年落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使用面积为1100平方米,观众座位944个。1955年在文化宫南侧兴建活动楼,建筑面积为1821平方米,使用面积为1207平方米,于1956年竣工。内部设有阅览室、讲座厅、排练室、展览室等,该文化宫后改为包头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包头东站候车楼

包头东站候车楼,位于南门外大街南侧。1923年京包铁路绥远至包头段通车时,包头东站只有两股道,站舍也很小,直到新中国成立也没有大的变化。1958年包兰线通车时,修建了面积为937平方米的候车室。从1976年开始,包头东站开始扩建,1984年完工交付使用。新站主体工程长1908米,宽39米,总建筑面积9480平方米,投 资310万元。其中供旅客使用的东西候车大厅、售票厅、行李房共6054平方米,是当时京包线、包兰线上除北京站以外最大的旅客候车室。整个建筑结构雄伟、美观、大方。每天上下车旅客多达1400多人,年发送人数为120万人次。在候车大厅西侧,面对市中心大街耸立一座十层楼高的钟楼,方圆数里都能看到钟楼上的四面时钟,每到整点就会播放《草原晨曲》,成为八十年代包头重要的地标建筑。

包头东站

登上钟楼观看,包头市东河区的景致尽收眼底,街道两旁,绿树丛中,掩映着一幢幢楼房。此时此刻,不由人想起著名作家老舍赞颂包头今昔变化的诗篇:“月朗新城古渡头,黄河滚滚向东流,昔年六十三株树,今看芳林艳九秋”。

包头老民航站

包头老民航站,现在位于包头东河区二里半居民小区里。1935年,欧亚航空公司在这里的草滩上建造了一条长1000米的草坪跑道,作为飞机飞往各地区的临时加油基地,这也是内蒙古地区历史上第一个机场。1938年日军用一年时间在飞机场修建了长1350米、宽30米的混凝土跑道和一些住房,使之变成日军的军用飞机基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对机场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机场仅剩跑道和营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空军接收了机场,但直到1949年,机场也未能得到修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接管了机场。1956年,中国民航局在这个军用机场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民航包头站,隶属北京民航局管辖。同时新建了539平方米的三层候机大楼,设立了调度、通讯、气象等飞行指挥系统,开始通航。1958年,内蒙古民航局成立后,包头民航站划归内蒙古民航局。1971-1972年间,包头机场又一次进行修建,在原跑道的基础上,进行加盖和延长,形成了1500×30米的新跑道,从1986年起,国家投 资对包头机场进行扩建。

包头市工业学校

包头市工业学校(现在的中山学校)位于东河区巴彦塔拉大街152号。1959年成立,前身是包头市地方工业学校。1981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改为中等专业学校,学制2年,通过统一考试招生。学校隶属于包头市经委,占地面积10亩。学校普通中专班设置专业有工业经济、机械制造、电子计算机应用,还开办职工中专班、电大班和干部培训班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校学生400多人,教职工123人,历年来共培养出技工毕业生、中专毕业生、电大毕业生1500多人。学校受包头市厂长(经理)全国统考领导小组委托,开办了厂长(经理)培训班,100多人经过全国统考结业,在自治区中名列前茅。1999年学校整体迁到包头市昆区友谊大街与民族东路交会处,2005年停办,原址现在改为中山学校。

中苏友好馆

中苏友好馆位于东河区南门外大街23号。1952年包头市举办首届中苏友好协会代表会议,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包头分会,1953年建成中苏友好协会大楼。1970年称包头市文化馆,1973年改名为包头市群众艺术馆至今。与原东河区宾馆(已拆除)、东河区委、区政府旧楼是同一时期建筑,外形古朴典雅、红墙灰瓦,十分醒目,是目前东河区不可多得的五十年代建筑精品。

中苏友好馆

东河区政府旧址

东河区政府旧址1954年落成,位于南门外大街与环城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处,目前仍然保持着当初的建筑风格。通体红色的楼体虽然已经显得很陈旧,但从绿色的古典窗框和屋檐,传统的墙面花纹仍能看出当时的气派。1958年后,东河区政府相关机构一直在这里办公,直到新政府楼启用,使用了五十多年。1955年包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6年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1957年中共包头市第一次党代会、1958年第二次党代会都是这里召开的。

特别是1956年6月在中共包头市第一次党代会上,中共包头市委、市人委报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人委批准,原包头市区、二区和回民自治区合并,成立东河区。中共东河区委员会、东河区人民委员会相继成立。这座建筑见证了包头市解放初期发展历史和东河区建区6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极其珍贵的历史建筑。

说到这座建筑,不得不介绍一下它的建设者——包头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包头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是包头解放后组建的第一个地方国营建筑施工企业,曾派出过硬的施工队伍参加了北京市十大工程建设。1956年-1986年主要建设项目有东河区委办公楼、东河宾馆、东百大楼、青山影院、二宫、市委办公楼、物资局办公楼、知青饭店、医药公司营业楼、第一化工厂、拖拉机制造厂、净水厂、啤酒厂等,为包头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Hash:05712180136816e4344a730acc11280ba254e401

声明:此文由 乐居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