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南部访古寻踪

千山南部访古寻踪

中会寺大安寺、仙人台

佟佳明修

“ 南有黄山,北有千山。”五月十四日,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走进千山南沟,去探访千朵莲花里的秘密。

据史料记载:千山最早形成于36亿年前,系长白山之脉,主峰708.3米,山峰999座,“千山”因此得名。又名“积翠山”、“千华山”。 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44平方公里,素有“东北明珠”之称,1982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为AAAAA级旅游景区。

在辽宁要说“千山”,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是踏青、攀岩、休闲好去处。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四大美景驰名。按自然地形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个景区。素有“辽东第一山”之美称。

想着想着,一座灰色门楼出现在蓝天白云下。门楼上写着“积翠门”,千山的南大门到了。“积翠门”古色古香的镶嵌在山口中。经过“积翠门”, 途经“丁香峪”村,千山南沟—仙人台深林公园景区。车在丛林叠翠中前行,逐渐喧嚣落尽,仿佛被带进另一个世界。

据史料记载: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达29平方公里,百年以上古松大多分布在此景区,古树或昂首挺立,直上苍穹;或老枝纵横,盘根错节。景区中海拔708.3米的千山第一高峰——仙人台是“赏日出、观云海、瞰莲花、听松涛”的最佳观景台。

车沿千山积翠门主道前行,停在路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山林中闪现一段石阶路,拉近了我们与大山的距离,凭直觉今天一定不需此行。

观音洞在山脚下现出真容。据鞍山自愿者介绍,这里本是天然洞穴,传说唐太宗东征时曾来此,以前这里曾有尊观音像。现洞口上方有三个大红字“观音洞”, 应出自明清时期,字的右下方有一“自在观音”石雕像。洞的左侧山体有一片大小、形状不一山石,都均雕刻有一幅幅崭新的菩萨坐像。仰望菩萨升自空中,倒有一方神圣之感。

路旁依山石雕,栩栩如生,半空中石匠们还在巧夺天工,下次来一定会看到更多恢弘之作。

经过蜿蜒曲折的山路,嵌在山坳里一座古刹“中会寺”跳到眼前。灰砖灰瓦灰院落,被苍松翠柏环绕,使人顿生沉思落尽之感。

据史料记载,中会寺历史悠久,系千山“五大禅林”之一。始建于汉,后经唐、宋、元、明、清各代修建。几经水火,多次重修,现在的建筑大多具有明代的风格。分上下两殿,前殿临涧,后殿依山,布局巧妙。主要建筑除前殿、后殿外,还有天地楼、韦驮楼、钟鼓楼、禅堂等。殿内有精美的雕塑和彩绘。

首先走进视线的是,迎面而立的牌楼式山门。中会寺山门修建于民国23年(1934年),是千山代表性建筑。牌坊前有一段石头砌的台阶,是保存下来的遗迹,据说当年这节石阶很长,后遭损毁被建成柏油路,幸好还留下一段供后人观赏。山门门额上书有“中会古刹”四字,两侧楹联写着“为涤尘襟寻宝刹,愿新庙貌焕灵光”。 这也是中会一景,两侧山门上有“林部”“哩汔”“祗垣”和“觉场”等字,都是佛教用语,是指中会寺是僧人们练功和休息的精室美舍。一颗古松如忠诚的哨兵守卫在山门前,又有如彬彬有礼的门童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它已经在这里有400多年的日日夜夜。古松旁有一石碑陪伴,可辨认出明嘉靖四年(1525年)碑记:“襄平南千山之山上,自唐敕建古刹有五,中会居其中。”故名中会寺(中会寺,因坐落中沟深处,其地理位置恰好是五大禅林的中心,全山僧侣多在此集会,故得“中会”之名)。

中会寺文保碑碑记,千山古建筑群—中会寺,2013年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旁有一尊达摩的塑像,默默矗立着。

寺前临海螺、净瓶二峰,背倚犀牛望月峰,在三峰夹峙中深藏不露。依山临洞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其建筑与周遭山势浑然一体。每年五月梨花盛开时,淡淡花香弥漫道场,备受历代文人墨客钟爱。

千山著名的积翠仙子挚宝剑勇刺鲤鱼精的故事,也与中会寺有关。

中会寺的建筑,明显的有新旧之分,新的建筑为毗卢宝殿,它是中会寺最宏伟的建筑,历经三年修建在1999年全部竣工。转过大殿,可以看见比较古老的建筑,首先是天地楼,它是千山唯一一座庑殿式庙宇建筑,砖木结构,东西各有小门楼一座。天地楼对面是一棵三百年的古柏,散发着淡雅古朴之气,也被称为香柏树,一口古井藏在树后石门中。石门高台上是观音殿,绕过观音殿为中会寺正殿祗圆法界,这里是高僧讲经的精室美舍。

访古发现,在上殿有一大明万历十年的石碑,被罩在玻璃罩中有幸保存下来,但字迹有些模糊。钟楼建筑还在,钟已不知去向,钟楼下堆着损毁的碑首、碑体。现存山门两侧,明显有一排被退色的口号,左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右侧“誓死捍卫红色政权”,说明文革期间千山也同样遭受浩劫,彩绘、壁画被破坏。现存的天王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均系明代。因年久失修,墙体已出现裂痕。

寺院内几百岁的古树随处可见,在连接上下殿的回廊处,一颗300年的梨树已挂满幼果。古树旁有一片菜园,站在此处能俯视寺院全貌,是礼佛之余赏绿、拍摄最佳地。

极目远眺五老峰南坡一白色砖塔,高约2米,四棱形呈白色,远看如瓶,故名为净瓶峰,是中会十二景之一,与滴水蜃楼、西湖井、宝泉玲珑洞、宝珠天井等,被统称中会十二景。这里是僧侣诵经念佛的佳境,也是世人休闲赏景的胜地。

告别中会寺, 约10分钟车程,去访问千山五大禅林之一大安寺。

据史料记载,千山五大禅林各有千秋,大安寺最为奇特。身居海拔600米高上,并藏有“文殊”“普贤”在谷坳之中,俗称高山古刹,素以“雄旷”而著称。大安寺是佛教传入千山最早的开发地之一。大安寺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森林植被的生态面貌,素有“原始森林”之美誉。

人在景中走,意在景中游。约30分钟后,路旁不时出现“佛”、“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字样的石头、石雕静静的立着。沿曲境通幽蜿蜒而行,山重水复中忽现大安寺山门。

大安寺隐在山坳深处层林叠翠中,山门前文保碑碑记,千山古建筑群—大安寺,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安寺山门,建于清道光年间,由粗粒花岗岩所砌成。造形宏阔,朴素典雅。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砖石结构,面阔一间,大脊雕二龙戏珠,两端有大吻。石券门楣上横刻“敕建大安禅林”六个字。而且两侧各一个“日”与“月”字,其含义是为大安寺与日、月同辉,光茫四射。山门两旁是石砌断崖,门外两旁有石狮一对,是民国24年(1935年)方丈童灵所立。

韦驮殿在山门的北上方,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有回廊。殿内奉泥塑弥勒、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

正殿为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大脊砖雕图案,斜脊砖雕跑兽。檐下有柱头,补间七铺作三重昂斗拱。回廊为六棱石柱,底部是鼓形柱石。殿内奉泥塑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等。正殿外两旁各修配房三间,东侧是禅堂,两侧是客堂。

据说寺东峰脚下,有钟楼一座,巍峨高大且又建于半山之上,楼内曾有一口明代嘉靖九年所铸造的铁钟。访古发现,这口古钟已经损毁存放在寺院角落里,经查看确有明嘉靖九年(1530年)铸等字样,与史料记载相符,经与一僧人请教,证实它就是当年的那口铁钟。只是钟的顶端破个大洞,无法挂起。

从寺内现存的明代、清代、石碑碑文可以看出,寺院在历史上多次遭毁又多次重修。大安寺景观以奇峰古刹交映而著称,清光绪年间曾有16景之说。

在山门外有一指示牌,写着罗汉洞、石塔等,由于时间关系没去探访。

在大安寺山门旁一石砌山路,路标直指仙人台。团队进行简单休整后,扛起队旗,似一条彩龙在山中有序前行。奔向千山主峰仙人台。

据史料记载,仙人台,又名观音峰。位于南部游览区诸山峰之巅以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明初,在峰顶大兴土木,将半球峰峰顶变成一个平台,修成仙人台。仙人台海拔708.5米,为千山风景区最高峰。

仙人台被大安、中会、香岩寺和五龙宫庙所围绕,是观日出的最佳点。海拔高度令人却步,再加上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中攀登,望着陡峭的山路,无边的高山、林海,小腿有些颤抖。

小志愿者们率先登顶,听着远处的欢呼声,忽视了一个路牌,我与两位队友直奔点将台而去。这段路很陡峭,约有10米直立悬崖边,每一台阶只能站立半个脚,艰难的爬上一个小平台,感觉这一定是点将台了。一阵兴奋过后,发现前面是一个山涧,无路可行。本以为仙人台在上面,结果还是错了,只能原路返回。上来难,下去更难,从上往下看,山路阶石多年风化破损,简直就是一个滑梯。这时他们镇定的把我夹在中间,一名男志愿者前面开路,沉着冷静,三人安全返回,迅速赶上队伍。队友们风趣的说:“你们有意外收获啊!”现在想起来站在云雾中飘飘欲仙的感觉,还很兴奋。这个点将台一定是神仙点将的地方,只有天兵天将才佩来此。

仙人台708.5米标志石碑千呼万唤始出来,拍照一定要留个纪念。志愿者们无不感慨,要是没有团队来访古,此生可能与此地无缘相见。

前方仙人台到了,伸展在空中的一块巨石上,一群欢呼雀跃的志愿者们,终于登上了千山主峰,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仙人台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四棱形,东偏北倾斜似鹅头,俗称“鹅头峰”。东面与大山相连,其它三面均为峭壁深渊。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盘,鹅头下峭壁上,有一佛龛,内浮雕一尊观音菩萨。佛龛之上横刻“仙人台”三个篆字,系清光绪年间所提。鹅头风原名“华表柱”。

鞍山市博物馆李刚副馆长介绍,现存鹅头峰基石与砖塔,确是明代古迹。经考古发现,塔砖上带有明文标记,这里曾有过过很多故事与传说。

站在仙人台上,可以尽情享受美景。向西看,这面脚下都是平原,隐约可以看见渤海的海面。据说在仙人台观日出,太阳会从山中一跳一跳地蹦出来。这里地势较高,耳旁松涛声呼啸,此起彼伏。云海在脚下翻转,顿生腾云驾雾之感。俯瞰四周,千山所有山峰尽收眼底。好想揽一片云依偎,听松涛鸣唱,做一世神仙。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再去探访千山南部的香岩寺,虽有些小小遗憾,也许给下一次访古留下一个理由。带着不舍,顺着山路走下仙人台。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志愿者们手牵手行走在山路中。一个小自愿者说:“山好高,路好远,今天把一辈子的路都走完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志愿者感慨的说:“我这辈子,可能不会有机会来此了。”陈赫队长说:“他组织访古队伍多年,也是第一次走进千山南部,登上仙人台。今天的访古很辛苦,但留下更多的是感叹与难忘。

感叹!智慧勤劳的人们,世世代代不懈努力,创建着灿烂的千山文化

感叹!历代达官显宦、文人墨客,封建帝王遨游千山,吟诗作赋、题匾赠联,给千山文化添上一抹书香。

感叹!僧道两众把丰富的宗教知识、精湛的建筑技艺融进千山文化之中。

纵观千山近1500年发现历史,发现千山文化是以宗教文化为基础,逐渐形成从历史、建筑、宗教、文学,直至于民语俗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文化魅力。

我们踏着古人的足迹,用了约6个多小时、在大山中行走近2万步,亲身感受着厚重的千山文化遗踪。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与友谊,永远难忘。从一定意义上说,本次访古也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本次访古活动有来自鞍山、辽阳的文保志愿者加人,使活动顺利完成,影响深远。虽然本次千山南部访古寻踪结束了,但是辽宁文化保护志愿者团队的访古活动仍在继续,悠久的千山文化呼唤着我们再次到来。

Hash:0a855fc1f6a61ef45feafafecb7ae831961f70c4

声明:此文由 辽宁记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