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高城墩考古二十周年特展上线,带你走近江阴的良渚文化

江阴大大小小的考古发掘中

最有历史意义的、规模较大的、

出土文物也相对比较丰富的

当数1999年起发掘的

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

2019年是纪念高城墩考古二十周年

近期,江阴博物馆

将以此为主题给大家送上

线上 特展

时光海海 摆渡良渚

纪念高城墩考古二十周年特展

本次展览依托65件(套)出土及征集的江阴良渚文化时期的文物,结合良渚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大家展示良渚文化、讲述江阴古老文明。 展览分为“高城墩上良渚人”“高城墩与良渚国”“高城墩中良渚器”“高城墩与江阴地”四个部分,以充分展现江阴精神之滥觞——江阴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工匠精神。

第一部分

高城墩上良渚人

常说我们江阴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五千年啊~~

大家所熟悉的夏王朝,

距今大约四千多年,

可咱们江阴文明的发端比这还早千余年,

实证就出自于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

高城墩,

大多数江阴人都对这个词儿感到陌生。

你知道它在哪吗?

向下滑动阅览

高城墩和良渚文化的关系,就要从良渚文化说起……

良渚,字面上就反映出是片环境优美的水中陆地。目前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多分布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

2019年7月6日,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看一下发掘良渚古城的重要阶段吧!

▲左右滑动预览

俗话说得好“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位于核心的良渚古城,其布局很像后代的北京城,还分成了宫殿区、内城和外郭。宫殿区位于一座高约15米的人工高台之上,共有0.3平方千米,土方量与古埃及大金字塔相当!宫殿的外围是内城,即王城,2007年确认它的面积达3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北京故宫!内城的外围有一圈城墙,城墙外是外郭城。根据人均遗址面积推算,这约8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里头住了2.5万人左右!

良渚人能在这片区域生息繁衍壮大建设,

除了仰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之外,

更得益于他们的智慧和勤劳~

看一下高城墩遗址出土的这两件器物——有孔石刀和有段石锛(bēn),可能是农具,也可能只是用于陪葬的礼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农耕生产情况。

仔细看这件石刀,它是双面刃,顶部两个圆孔是 对钻而成,右上角的半圆孔,根据推测应是当时做坏了留下的痕迹。根据猜测,双孔石刀在使用时,可能用绳子将孔绑在手上,也可能是将绳子绑在附带的木柄之上,延伸使用的范围。石刀一般用来摘取稻穗,但实际上良渚先民并不常用石刀。

而这件有段石锛就更有意思了。石锛,是史前时期的常见石器,但是“有段”(就是磨去一块)就比较有地域特色了,这似乎制造出了一个“ 榫头”效果,使石锛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牢固、不易脱落,猜测使用方法见图。

在良渚博物院,有一件可以拆卸的三孔石犁,这已经很接近现代犁的形态了。通过石犁等精巧农具的使用,良渚人民进入了犁耕社会,开始了驯化水稻的大规模种植,为良渚文化时期深刻的社会分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了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行。

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正是世世代代的先民们本着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发明了这些日常劳动工具,才保证了我国古代农业产生经久不衰,才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良渚文明,创造出了不朽的中华文明!

来源:江阴市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

特别感谢良渚博物院提供的资料支持

新华日报《良渚为什么是一个“国家”》

•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喜报!中国又两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贾艳.良渚先民的水稻生产[J].大众考古,2019(04):20-23.

版权及声明

1、本微信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仅作分享。

2、本微信号所转载内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不愿意在此刊登,请及时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Hash:958a45861f5568103e17ca8b59fbe471f3783d16

声明:此文由 江阴体育大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