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历史——内黄“十二景”(图文版)

转自:最美内黄

在古代,各地一般都有“八景”、“十景”、“十二景”之说,最初是指约定俗成的风物景观,后来多用来总称当地的名胜古迹

内黄在明嘉靖年间有“八景”之说,清乾隆四年编修的《内黄县志》将其增至“十二景”。

后因年代久远,时过境迁,许多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下面小编,展示给大家,以唤起内黄人的一些历史记忆。

第一景——繁阳春

繁阳者,繁水之阳也,即今楚旺镇北。繁阳汉时置县,历经三置三废,作为县治700余年,唐贞观元年(627年)“废繁阳入内黄”,距今已有1380多年。繁阳河清水秀,野花繁多,以春色美景著称,被誉为内黄第一景。

明朝诗人周源为之倾倒,曾题诗曰“芳草离离春雨过,绿柳淡淡晓烟轻。金堤南拥三山色,卫水北流十里声”。不过时今已不复当时之胜景,诚为之憾也。

第二景——泮水晴澜

泮水,原是《诗·鲁颂》的篇名,用于歌颂鲁僖公重视教化,后多用泮水指学宫,学宫前修建的水池称之为泮池。泮水晴澜为内黄第二景,即内黄学宫泮池。

后人曾作文曰:“天朗气清,涟漪澄碧,芹藻之光可鉴已...黄虽蕞尔区,洙泗渊源宛焉在目。”意为内黄虽小,却可传承孔圣源流,辈出芹藻圣贤。

内黄学宫位置在今老县医院,曾保留有大成殿,不过在1974年被拆除,非常遗憾!

第三景——商陵烟雨

商陵,即今亳城乡商中宗太戊陵。太戊是商第十代王,为中兴之主,在位七十余年,死后葬于此,庙号中宗。旧志云:“陵高一丈五尺有余,环绕数十丈许。庙在陵后,正殿五间,傍有碑亭,庙门二重,前有丰碑”。

现今商中宗陵仅土冢尚存,残碑数十,宋开宝七年所立“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一座。

第四景——泊口渔舟

泊口,在楚旺北20里,过去一直隶属内黄,1949年划归魏县,现为魏县泊口乡。泊口在历史上为漳河卫河合流之地,商贩云集,两岸杨柳交映,拿舟操网,渔歌唱晚,相与烟波中,一派中国传统山水画景象。

明朝诗人周源曾题诗赞道“桃花浪暖随波去,柳树荫中载月归”。

现今泊口乡仅有两条漳河故道,留下了近万亩沙荒地,被称为“沙乡”。

第五景——灵感晓钟

灵感寺在内黄老县城南门外西侧,相传唐代高僧一行和尚(俗名张遂,大衍历的发明者)曾挂锡于此,遂成名刹。

千百年来,四方善男信女云集于此,香烟缭绕,佛唱悠扬,午夜钟声敲醒世人迷途!

现今灵感寺位于内黄县城南大街煤建斜街南侧,有大殿一间,大佛一尊,斋房十余间,晨诵夜吟,香火亦盛。

第六景——古塔秋阴

古塔为今亳城乡裴村大兴寺塔。据旧县志记载“裴村西北三里许,大兴寺有古塔,在鸬鹚坡畔,创自唐武德三年。父老相传,为镇黄河设也。

寺毁塔存,岿然屹立于平沙旷野中,秋高气寒,清阴远荫,亦古迹之堪采者”。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距今近1400年。

此景为内黄十二景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景,大兴寺塔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周为万亩槐林环抱,是赏景休闲、徒步旅游的好去处。

第七景——亳城远眺

亳城,即今内黄亳城乡,在县城西南25里。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历时约百余年,史称相土,时间早于殷墟

旧志曾云:“殷有三亳,偃师为西亳,谷熟为南亳,蒙为北亳即此地”。此说和商丘有争议,但亳城的名字由来已久,许多史家也都承认,且有附近商中宗太戊陵为证。

古时亳城地近商陵,于此凭高远望,想见殷土之茫茫。亳城现已无登高之地,无法作远眺之举,抒胸中之意气,诚为之憾。

第八景——烽台夕照

烽火台,高二丈,在县城北四里许。北宋时,内黄为北部边疆战略之地,传说烽火台为杨延昭在此戍边时建造。

明朝时,烽火台尚在,夕阳西照时,登临望远,见林茂雾盛,霞光万道,宜发思古之幽情。明县令周源曾诗云“孤台突兀倚晴空,烽火当年此处红。盛世升平边报息,空留遗址夕阳中”。

不过遗憾的是,烽火台在清朝时被平。

第九景——杏岗芳艳

杏岗,旧指内黄老县城东关外杏花岗。春暖花开时节,杏花缤纷,犹如碎锦,人们彼此相约,拉手扯袖,寻芳饮酒,可谓休闲雅地。

贡生燕毓璧诗《杏花春雨》曰:“寻幽沙岭上,疑到杏坛中。花发及时雨,鸟鸣傍晚风。沽酌来野店,觅句近芳丛。春色园林好,曲江路可通”。

而今,杏花已不见踪影,沙岗也被削平,杏花岗变成了顺河路四条街道。估计有很多家住硝东几条街的朋友都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片绚烂杏花的所在。

第十景——藻井灵源

藻井,本指传统建筑顶棚上的一种装饰图案,此指学宫中的一口水井。此井源头活水,挹注不穷,还生长过灵芝草。盖因藻井之灵秀,内黄出了唐代大诗人沈佺期和宋代诗人师颃(字霄远,翰林学士,官至监察御史,有诗文集十卷)。

内黄十二景中有二景皆言学宫,可见内黄历史上对教育的重视。

第十一景——沈里文峰

沈里,指的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故里。

沈佺期,字云卿,唐上元二年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对律体诗的形成有很大贡献,前承唐初四杰,后启开元之盛,为唐诗承先启后的代表人物。他的弟弟佺交、佺宁皆有文学,旧县志曾赞扬其“灵秀钟于一门”。

沈里现为张龙乡沈村,古迹无存。

第十二景——草堂修竹

草堂,为宋朝大臣傅尧俞的故居。傅尧俞,字钦之,祖籍内黄,官至吏部尚书,为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献简为其谥号。有《傅献简集》七卷,今佚,存《草堂集》一卷,藏于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

司马光曾赞曰:“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吾於钦之见焉”。

《宋史·傅尧俞传》曰:“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成语胸无城府即出自此处。

草堂在今田氏镇太史村,但遗迹无存。

Hash:0cef210b62d3676bd18f12af831cfb671f7c2a8e

声明:此文由 掌上内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